晚清中興名臣之中,有一人叫鬍林翼,他是湘軍前身“楚勇”的重要人物。
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相比,鬍林翼的星光或許要黯淡瞭些,但論及對後世的影響力,他卻一點也不遜色。
鬍林翼是治軍用兵的大師,他與曾國藩二人的用兵之道被蔡鍔將軍匯編成瞭《曾鬍治兵語錄》,後來成為黃埔軍校的必讀書目。
鬍林翼對於曆史的一大貢獻,是他團結瞭湘軍,使它走嚮強大。
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跡,就是鬍林翼成功維係住瞭曾國藩與李鴻章已經惡化的關係。
對於李鴻章的個人而言,如果沒有鬍林翼的指導和幫助,他則可能走嚮完全迥異的人生。那麼,中國近代史上那位有名的“裱糊匠”,可能就不會齣現瞭。
李鴻章20齣頭就中瞭進士,其纔學之高自然無須多言,但有纔之人往往又不諳世事,缺少真實的社會曆練,他們自視甚高,好意氣用事。
人在年輕的時候覺得自己什麼都能乾,且什麼都能乾好,等到積纍瞭一定的人生閱曆,經曆瞭足夠的痛苦和挫摺之後,纔會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而人在充分認識自己之前,該吃的苦、該交的學費,是一點也不會少的。
所以,對於“纔”與“能”這兩個字的真正涵義,鬍林翼有過如下精彩的論斷:
“纔”字是“木”字失去一足,自己還不能做到穩當,怎麼能堪大用?
而“能”字是“熊”字收起瞭四個利爪,有纔而不張揚、不顯擺,做到張弛有度、內斂持重,這纔是一個人開始成熟的標誌。
40歲以前的李鴻章,屢屢與曾國藩鬧矛盾,既是他個性使然,也是沒有成熟的錶現。
在投奔曾國藩之前,李鴻章已經在老傢安徽打瞭5年仗。但那個時候他是秀纔帶兵,又屬於初入現實社會,結果怎叫一個“爛”字瞭得。
後來經過哥哥李翰章的極力撮閤,他纔第二次走到老師曾國藩麵前。
進瞭曾國藩的幕府後,李鴻章纔算真正遇到瞭一個好的引路人,但是很快,另一種愁緒又開始摺磨著他。
曾國藩十分看重李鴻章的文字能力,專門讓他起草給朝廷的匯報。寫這種匯報不同於今天我們在網絡上碼字,它不但需要作者有相當的學識和文字功力,更需要具備非凡的見識與勇氣。否則,你根本無從下手。
曾國藩看重瞭李鴻章的天分,而李鴻章也確實是文字方麵的稀缺人纔。所以,曾國藩一開始就對他嚴格要求,悉心調教。但沒想到這卻成為師徒二人分野的開始。
湘軍有個規矩,黎明之前就要早起操練,就連曾身邊的文人幕僚也不例外,而且他們還要陪曾國藩吃早餐。
李鴻章此前懶散慣瞭,根本受不瞭這種苦。某一天,他積纍的怨氣終於爆發,先是稱病不起,而後又慪氣不去吃早飯。
但曾國藩是何等人物,他知道自己的高徒是裝齣來的,是在做無聲的抗議。
因此,曾國藩便故意再三讓人去叫李鴻章,還說人不到齊今天誰都不吃飯瞭。
“犟徒弟”遇見瞭“倔師傅”,胳膊還是擰不過大腿,李鴻章隻得從命,悻悻而來。
李鴻章來瞭,可曾國藩這邊卻不吃瞭,他鐵著臉留下一句話:“少荃啊(李鴻章字少荃),來我這裏沒彆的,就要講究一個‘誠’字。”
言下之意,你小子要不誠實,就不配在這混!這是曾國藩給李鴻章上的第一課。這讓李鴻章當時就為之悚然,以後每天乖乖遵守規矩。
但是,作為一位大纔,李鴻章並沒有真正收起自己的“利爪”。
曾國藩最初欣賞的是李鴻章的文字功力,漸而纔對他的見識和謀略颳目相看。
但李鴻章有偉大抱負和雄心壯誌,他對曾國藩的所求,超過瞭曾對他的給予。
因為太平天國運動,當時大清的江南半壁戰火四起,雖然於國無利,但這卻是英雄最好的舞台。
那些誌嚮遠大的人,是不可能甘於整日舞文弄墨的,他們要到疆場上有所作為。
對當時的李鴻章來講,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實在太大瞭。這也讓他變得極難駕馭。
為瞭鍛煉李鴻章的實戰本領,曾國藩其實也沒少操心。他先是讓李鴻章訓練馬隊,但這明顯超過瞭李的“專業範疇”。
後來,曾國藩又想派李鴻章去協助弟弟曾國荃,以便在一綫長長見識。但李鴻章隻想自領一軍單乾,哪會甘心當曾國荃的馬仔。於是,李鴻章提齣不想乾瞭,給朝廷打瞭一個報告。
可曾國藩還是需要李鴻章的,他給鹹豐帝也打瞭一個報告,裏麵專門提到瞭李鴻章,要求他留下來為己所用。結果,鹹豐帝準瞭。這下可好,李鴻章想走,曾國藩硬生生給攔下,而且在皇帝那裏備案瞭。現在除瞭投靠太平軍之外,李鴻章還隻能就在湘軍老實呆著。
但一年以後,在祁門大營,因為李元度臨陣逃脫事件,曾、李二人又起瞭糾紛,而且直接鬧掰瞭。
曾國藩想讓李鴻章起草參劾李元度的奏章,但李鴻章卻認為曾國藩此舉是對李元度的忘恩負義,於是拒絕。
曾國藩大為惱火,說:“你不寫,我難道不會自己寫?”
李鴻章接著迴懟:“那我就不留在這瞭!”
曾國藩怒道:“隨便!”
於是,李鴻章就這樣與曾國藩鬧掰瞭。
在離開祁門大營去往南昌的路上,李鴻章途徑太湖縣,特意去拜訪瞭湘軍大佬鬍林翼。
鬍林翼一針見血的對李鴻章說:“你和曾公鬧翻,埋怨他不給你施展纔乾的機會,但如不靠曾公,你又憑什麼發跡呢?”
李鴻章是大纔,這一點不容置疑。但大纔能否大用,卻還是需要一定客觀條件的。
這種客觀條件,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指引路人和足夠強大的靠山。有瞭這些,大纔纔能更快更好的發跡。以後再創造屬於自己的另外一番天地,那就是後話瞭。
鬍林翼為保住李鴻章,同時還寫信勸曾國藩說:“李鴻章有自己的主見,隻要我們引導得好,他定能壯大湘軍。”
之後,李鴻章在南昌呆瞭七八個月,把形勢看得透徹瞭,把問題想得明白瞭,甚至頗為自己的一時意氣用事而後悔:
如今這世道,若想成功,必須要有依靠。天下除瞭曾公,我還能依靠誰?雖然以前有矛盾,但還是要靠他纔能建功立業,這纔是成功的捷徑啊。
於是,李鴻章“厚著臉皮”再次到曾國藩門前認錯,而曾國藩也不計前嫌,對其更加青睞。
當年12月,太平軍攻打上海,上海豪紳嚮曾國藩求助。曾國藩派李鴻章帶兵前往,而李鴻章也得以藉此機會招募淮軍,自立門戶,這也是他發傢的原始資本。
李鴻章藉勢起傢,這其實隻是他精彩人生的一塊基石。我們普通人沒有李鴻章那種機遇,但類似的人生,我們不一定沒有經曆過。
無論你我,都曾年少輕狂過,都曾恃纔傲物過,我們曾經活得棱角分明,活得心比天高,但是,有一個真理我們需要明白:駕車騎馬纔能日行韆裏,乘舟駕船纔能渡江過河。即便強如李鴻章,也要嚮曾國藩的低頭。
——————————————————————————————
以上就是讀李鴻章傳記帶給我的啓示之一。如果在初入職場時,我能夠潛心研究一下這本書,可能現在我的人生是另外一番模樣。人生沒有重來,但從現在開始改變,也不算晚。
研究李鴻章的一生,最好的一手資料是梁啓超先生的《李鴻章傳》,但我並不推薦非專業人士閱讀,一來這本書是文言文,二來它缺少現代眼光的思考,今人總結的許多“馬後炮”,其實對人生是有好處的。
所以,讀李鴻章,我推薦林浩波的《李鴻章全傳》。
在書裏,李鴻章不是什麼“聖人”,他犯瞭很多錯,也有許多如我們曾有過的類似的幼稚想法,但他如何剋服瞭這些人性的弱點並走上瞭正確的路,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仿效偉大人物的作為,但我們能夠成功吸取一點點智慧和精華,這就夠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