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誌貞專欄] 還記得小時候,接近時總會期待著收到禮物後開始放連假,忘記是縣市政府還是哪個單位,會發送文具或小點心之類的(不小心暴露年齡)。現在的小朋友是否還享有這樣的小確幸呢?在日本,有兩個兒童節,一個是3月3日的女兒節,另一個是5月5日的兒童節,為什麼會分成兩天、男女有別呢?
女兒節到底祝福還是詛咒?不收拾就嫁不齣去!
無論是女兒節或兒童節,明治維新前過的都是舊曆(約同於台灣的農曆),現在則全麵改為新曆。不過嚴格說起來,女兒節不太算兒童節,是祈福女孩健康成長的節日,所以從齣生到結婚前原則上每年都會慶祝。不過這一天並不是國定假日,隻是有女兒的人傢會沿襲傳統過節。
過去舊曆3月(現在約4月)是桃樹開花的季節,所以女兒節又被稱為「桃の節句」。傳統上會在傢裡擺設「雛人形娃娃」,除瞭品嚐祭祀用的菱餅、雛霰和白酒,也會吃散壽司和蛤蜊湯等料理。現在便利商店或店也追流行推齣女兒節蛋糕,粉粉嫩嫩超可愛的!
但是不管美食再怎麼誘人,說起女兒節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一過完就要立刻把雛人形娃娃收起來」這項習俗。細田守導演的動畫作品《未來的未來》中,女主角「未來」因為爸爸忘記把人偶收起來,擔心「晚收一天就會晚婚一年」,因而迴到過去請哥哥幫忙收拾。在許多日劇或漫畫中也都看過這個橋段,不禁讓人覺得:這到底是祝福還是詛咒啊!
從重男輕女到偏心女孩兒 女兒可過兩次節
江戶時代以來,日本傳承著在端午節(當時是過舊曆)為男孩祈福的習俗,傢裡也會裝飾帥氣的盔甲飾物「五月人形」;而大傢熟悉的鯉魚旗也是在這時節懸掛,祈求男孩長大能「鯉魚躍龍門」。通常看到的鯉魚旗會有一串,最上麵的黑鯉魚象徵爸爸、第二條紅鯉魚象徵媽媽、下麵有幾隻小鯉魚就代錶傢裡有幾個小孩。
如同台灣呼起「兩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的口號(又暴露年齡),日本也為提倡男女平等而將5月5日改為兒童節,是「為全國兒童祈求幸福,並感謝雙親」的日子。這麼說起來,原本男孩女孩各一天的節日,變成女孩們過女兒節、又過兒童節,這樣男孩們會不會覺得偏心啊?
小 ( 爸 ) 孩 ( 媽 ) 的錢最好賺 書包還要提前一年買
話說雛人形娃娃也好、盔甲飾物也好,正統的裝飾物都非・常・貴!普通一套也要十來萬日幣起跳。一般來說,若生男孩,會由爸爸那邊的祖父母贈送盔甲飾物;若生女孩,則由外公外婆贈送雛人形娃娃。當然現在小孩生得少,也不一定是由哪一方贈送,又或者是乾脆閤送。
正宗的雛人形娃娃分成七階,做工非常精巧細緻。有些傢庭會在女孩齣生時購入象徵天皇和皇後的男雛和女雛(最上階的娃娃),之後再慢慢增添其他層的配件。由於娃娃就是象徵著自傢女兒本身,娃娃會代替女孩承受災厄,所以通常不會傳承給下一代,而是購入新的。媽媽的娃娃就擺在娘傢,因此,很多人會為瞭這些娃娃很佔收納空間而煩惱。(少數名門世傢會將訂製的雛人形娃娃傳承下去,成為具有歷史價值的傳傢之寶。)
提到小孩的錢最好賺,最近看到電視新聞報導,即將迎來新學期(日本是4月開始新學年),許多傢長帶小孩去挑書包。乍看之下很正常,但仔細一聽,他們挑的是明年要入學的孩子的書包!為什麼一年之前就要買書包?因為想要的款式或顏色如果不先訂,等孩子要入學時可能就買不到啦!果然,「限量是殘酷的」,日本人最懂!
【小鄧的日文教學時間:兒童相關用語】
日本人來台灣旅遊時,如果烙幾句中文或台語,大傢是不是會覺得很親近啊?下次到日本旅遊時若遇上女兒節或兒童節,也來點應景的食物或裝飾吧!
女兒節 雛祭り (Hina matsuri)3月3日,非國定假日,但有女孩的傢庭通常會自己慶祝。
兒童節 子供の日 (Kodomo no hi)國定假日,加上5月3日「憲法記念日」、5月4日「みどりの日」(綠之日)及前後的週末,就是日本難得的長假「黃金週」。
櫻餅 桜餅 (Sakuramochi)一樣是包紅豆餡,但關東和關西的餅皮不同,關東是用麵粉製作薄餅皮,關西則是用蒸熟的糯米。
粽子 粽 (Chimaki)查瞭一下,日本依地方的形狀和種類也不同,也有類似台灣所謂的「粿粽」或「鹼粽」。
柏餅 かしわ餅 (Kashiwamochi)類似粿粽的點心,一般是包紅豆餡,外麵再用葉子包起來。至於這葉子能不能吃,好像有很多種說法,建議購買時問一下店傢。
雛人形娃娃 雛人形 (Hinaningyō)正統的娃娃分成七段:由上而下是天皇與皇後、三名宮女、五人樂隊、隨從、僕人、傢具,最下麵是牛車和轎子。
盔甲飾物 五月人形 (Gogatsu ningyō或Satsuki ningyō)最基本的是頭盔,也有全身整套或武將造型的裝飾物。
鯉魚旗 鯉のぼり (Koinobori)過去會看傢中有幾個男孩就懸掛幾隻子鯉,不過近年女孩也算在內,鯉魚的顏色也越來越繽紛。
書包 ランドセル (Randoseru)電視上常看到藝人們說起,昭和時代的小學生男生都背黑色書包、女生背紅色書包。近年已不被這樣的習慣侷限,書包花色越來越豐富。
鄧誌貞 Profile
從一個島漂到另一個島有多遠?COVID-19前約4小時,現在是2年。既然暫時來不瞭,就讓在地人說給你聽。來日後立刻迎接從平成轉換為令和的新時代,以前隨處可享用的日式料理,從日劇、動漫看到的日本,和現在生活所在的日本有什麼不一樣?身為北海道移居者,學習用台灣人的眼睛觀察,用日本人的心體會,挑戰更多北國特有的生存之道。
撰文、圖片提供/鄧誌貞編輯/吳丁江版權說明/
欣傳媒 https://www.xinmedia.com/article/20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