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20/2022, 5:28:37 PM
統籌、策劃/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驍鵬 馬勇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海生
羊城晚報《惠州文脈》5月20日版麵圖
如果說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博物館便是最好的閱覽室。透過館內的曆史文物,我們能夠瞭解萬物變化,得知萬事變遷,從而更好把握曆史規律、認清曆史趨勢、牢記曆史教訓,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確立正確的前進方嚮,擘畫宏偉的曆史藍圖,創造新的曆史偉業。
今年5月18日是第46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的力量”。據統計,惠州全市有30多傢不同類型的陳列館、展覽館,均免費對市民開放,部分場館需要提前預約。其中,12傢博物館入選2021年廣東博物館名錄,其餘20多傢有固定的展覽場館、陳列豐富的展品,具備免費嚮市民開放的條件。
這些博物館逐漸成為惠州本地的文化地標,帶動周邊相關産業的發展,進而影響著當地的經濟環境。當下,在文旅融閤發展的大契機下,讓博物館建設實現文旅融閤也是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其中一項舉措。
本期惠州文脈,記者探訪多傢博物館,與讀者一起透過博物館多角度瞭解惠州源遠流長的文化脈絡。
惠州市博物館
唐代“昆山片玉”石磨窺見惠州茶曆史
惠州市博物館位於惠州市江北市民樂園西路3號,主要由陳列展覽、藏品庫房、公共服務、技術辦公、創作研究等功能區域組成。一至四樓共設10個陳列展廳,展覽麵積達7000平方米,其基本陳列有《文物精品展》《東江流域的文明展廳》《惠州曆史名人館》《劉侖美術館》。
走進一樓的珍貴文物展廳,可以看到館內的國傢一級文物――唐代“昆山片玉”石磨。這件“鎮館之寶”造型古樸、工藝精美,古時用作茶磨,由此可以窺見,惠州茶曆史久遠、源遠流長,並衍生齣內涵豐富的茶文化。
唐代“昆山片玉”石磨 惠州市博物館供圖
“昆山片玉”石磨呈淺褐色,型製與現代石磨相似,上礅為圓柱形,外塑有一圓形方孔錢幣狀浮雕(上陽刻“昆山片玉”四字楷書),對稱處高浮雕一覆式蓮花,可作輔助推磨之用;下礅磨盤周邊綫刻精美捲草紋,流口對稱處浮雕一蓮葉紋,紋飾自然流暢,於1954年鼕在惠東梁化銀屎坑村修築花樹下水庫時齣土。
經考證,惠州“昆山片玉”石磨為研茶之用。其上礅比下礅高齣一倍多,增加瞭磨床的壓力,令外形小巧玲瓏的石磨使用起來更容易磨碎茶葉。惠州市博物館副館長侯慧梅介紹,“昆山片玉”石磨保存較好,整體端莊厚重,雕刻藝術精湛,融藝術性與實用性為一體,彰顯瞭唐代高超的石雕技藝以及惠州深厚的茶文化內涵。
“酉平縣齣皋盧,茗之彆名,葉大而澀,南人以為飲。”東晉斐淵《廣州記》一書記載瞭惠州産茶的史實,所謂的“皋盧”即為苦丁茶,而齣産“皋盧”的酉平縣,就是惠州歸善(欣樂)縣前身,大約就在現今惠州蘆嵐和河源紫金縣一帶。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唐代詩人錢起《與趙莒茶宴》一詩則描寫瞭古代文人雅士的“時髦”聚會――以茶會友,史稱茶話會。在唐代盛行的茶話會為世人所喜愛,成為一種民俗文化形態,流傳至今。唐代的茶是“煎”齣來的,需要提前將茶餅研磨成粉,研磨茶葉的工具應運而生。
“不少文人士大夫受唐代茶話會的社會風俗影響,以茶結友。”惠州市博物館副館長鍾雪平認為,為提高茶話會品位,在此過程中,文人雅士便尋找特殊材料,專門製作瞭這件研磨茶葉的石磨。
惠州警察博物館
四大鎮館之寶領銜逾1.3萬件藏品
惠州警察博物館始建於2007年,是全國首傢地級市的警察博物館,也是繼北京、上海、重慶之後的第四傢行業性的警察博物館。館內收藏著從明末清初至今與警察有關的逾1.3萬件藏品,2010年列入國傢博物館名錄。原址在惠州市公安局院內,2016年4月6日新館建成。新館坐落於惠州市公安局警官訓練處院內,占地麵積2810平方米,展陳麵積1350平方米,共設古代警政展區、近現代警政展區、當代公安展區、專題展區四個展區。
惠州警察博物館
據介紹,目前館內有四大鎮館之寶,分彆為六品頂戴奬牌、民國警察裝備係列、解放時期手繪地圖、緝私動物皮係列。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緝私動物皮係列,在解密檔案區,有一張巨大的虎皮和一大一小兩張熊貓皮齣現在大傢的眼前。虎皮據專傢鑒定為雄虎皮,老虎體重200多公斤,約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被獵殺。1997年4月初,惠州市公安局森林分局掌握有外地不法分子流竄至惠州,以人民幣80萬元的價格販賣國傢一級保護動物東北虎虎皮的重要綫索,立即與惠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隊密切配閤,組成專案組偵辦案件。其間,民警根據掌握情況,機警巧扮買傢與犯罪嫌疑人周鏇。同月下旬,民警果斷齣擊,抓獲犯罪嫌疑人三人,並繳獲該件虎皮。
兩張熊貓皮為1996年繳獲。1996年5月6日,惠東稔山鎮有人非法倒賣熊貓皮,惠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隊獲悉後立即深入調查,並於5月9日在稔山鎮將正在交易的犯罪嫌疑人郭鬆、陳建名、黃培財等人抓獲,當場繳獲熊貓皮兩張。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起走私販賣國傢一級保護動物製品熊貓皮的案件。
惠州僑文化博物館
3大展區10大主題展現僑民奮鬥史
沿著仲愷區潼僑鎮的潼僑公園往裏走,即可看到一塊特色的石碑,石碑上刻著“僑”字,石碑身後是一座嶄新的博物館,外牆上打著明顯的標誌“惠州僑文化博物館”。這是惠州首座展示僑鄉文化的博物館,館內分為僑鄉、僑心、僑情三大展區,內設華僑溯源、僑鄉惠州、情係鄉梓、愛僑護僑、僑鄉興旺(內設城鎮新顔、安居樂業、僑鄉風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時代加速發展)等10個展示闆塊。
惠州僑文化博物館
展區通過實物還原、圖片文字記載和多媒體影像展示等方式,再現當年曆史:一代代歸僑以敢為人先的氣魄,在農場潑灑汗水、開荒拓土、發展生産……
惠州僑文化博物館內,雕像再現當年歸僑在農場內的勞動場景
據史料記載,上世紀中期,大批海外華僑迴國,國傢在全國範圍內建設84個安置歸僑的華僑農場。潼僑鎮前身惠陽潼湖華僑農場就是其中之一,自上世紀六十年代第一批華僑落戶於此,相繼有8000多人在這裏開啓新的生活。
記者瞭解到,惠州僑文化博物館建設共投入2200多萬元,潼僑鎮從2013年開始收集具有僑文化特色的物件,包括歸僑從東南亞帶迴來的物品,以及華僑農場時期的物品、圖片等,印尼的安格隆、緬甸的銅紗鍋和越南的鈦煲、紙幣等都在其列,目標建成省內乃至全國一流歸僑史展示和僑文化交流基地。
惠州僑文化博物館通過徵集物件,展現僑文化發展
惠州學院政法學院曆史係教授、中國現代史學會會員徐旭陽錶示,當前惠州的僑文化十分豐富,但缺乏係統性,僑文化博物館可謂是應運而生,這就要求它要擔起使命,做好惠州僑文化的傳播載體。
博羅博物館
青銅編鍾見證嶺南與中原文化交流
惠州有國寶,韆載藏博羅。隱匿三十年,深閨人不知。博羅博物館位於縣城羅陽鎮老城東區廣場,是博羅縣地方綜閤性博物館,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博羅博物館 惠州市博物館供圖
收藏於博羅縣博物館的春鞦七件青銅編鍾是國傢一級文物,編鍾均為高甬,甬部中空,有乾和鏇,器體兩麵各有18個乳釘,3個為一組,每麵兩邊又各有一組小乳釘圍繞。
“事實上,隻講編鍾本身,那曆史文化內涵就單薄瞭,我認為研究此套編鍾要與縛婁古國聯係起來。”全國文物安全保衛工作先進工作者、博羅編鍾的發現者、博羅縣博物館原館長黃觀禮的話代錶瞭相當一部分文化學者的觀點。他查閱資料發現,戰國中期,公元前355年,越國為楚國所滅,越國王孫貴族紛紛南逃,在楚國統治力量較弱的南方建立自己的小國,以示越國的延續。
1973年在博羅西部發現兩件戰國時代的編鍾,1984年又在博羅西北部發現瞭這一套春鞦時期7件編鍾,2000年在博羅東部橫嶺山再發現瞭兩件編鍾。“這絕不是偶然、孤立的存在,有很大可能證明當時博羅是個古國。”黃觀禮說。
“編鍾的發現,可證明博羅當時的文化、經濟等發展狀態與中原同步,嶺南不遜中州。”有關專傢認為,編鍾的存在是嶺南地區與中原文化交流的見證。
“這個編鍾,要是老一輩不講都沒人知道。”黃觀禮感慨道,當年他為這套編鍾花瞭很多心血,上世紀八十年代,博物館基礎設施不完善,他特彆添置瞭不少鐵門鐵櫃,建立健全防盜防衛係統,“為保護編鍾安全,當時在館內還特彆多設瞭幾個保安。”
博羅縣博物館相關負責人稱,老博物館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展齣條件落後,舊館拆除後,符閤展齣條件的新館建設進度慢。再加上相關資料和研究人纔稀缺,上世紀九十年代,編鍾被打包存放在庫房,再沒展齣過。且惠州沒有專門的青銅器研究機構,要研究此套編鍾很睏難。記者瞭解到,博羅博物館新館建設工程目前正在收尾,不久後將投入使用,屆時將會為編鍾提供專門的展示場所。
惠州抹香鯨主題館
惠深港三地共同營救抹香鯨
抹香鯨主題館位於惠州市惠城區水口街道的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展館內分設A、B區,共設有惠州海洋展廳、鯨豚識彆及其生態展廳、結構功能與進化展廳以及市民互動展廳閤計四個展廳,以及一個鯨豚生態文化長廊。
惠州抹香鯨主題館
館內最吸引人的莫過於那一具龐大的抹香鯨標本――當初在大亞灣海域擱淺的抹香鯨,仿佛在展廳中得以“重生”。
2017年3月12日至15日,一條長10.78米、重14.18噸的抹香鯨誤入惠州大亞灣海域被睏擱淺,惠深港三地迅即反應、緊密閤作,全力開展瞭一場抹香鯨緊急救護大行動。遺憾的是,這頭牽動人心的迷途抹香鯨最終不幸死亡。然而,最戳人淚點的是,科研人員在解剖擱淺抹香鯨的過程中,發現它的腹內還有胚胎――一頭雄性抹香鯨寶寶還未睜眼就已經夭摺,令人心碎。
“大亞灣擱淺抹香鯨救護事件,是惠州市首次‘政府主導、專傢領銜、社會參與’的大型鯨豚類海洋水生野生動物救護活動,在惠州市海洋環保、水生野生動物救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有關負責人錶示,拯救大型鯨類在國內罕見,發生在大亞灣海域的抹香鯨救護行動,創下瞭多個首例(次),如世界首例解剖後發現有胚胎的抹香鯨等。“此次救援事件的社會價值和意義超齣瞭事件本身。”該負責人說。
據悉,這一具抹香鯨標本按照1:1比例,真實還原瞭當初擱淺抹香鯨的原始形態,主要采用抹香鯨錶皮製作而成。展廳中還展齣瞭抹香鯨的子宮、胚胎、心髒的標本和模型,配有簡明易懂的文字科普。據有關負責人介紹,該係列標本能夠全麵反映抹香鯨體型、骨骼、內髒器官、胚胎等特點,將最大海洋哺乳動物的生物學特性形象地展示齣來。市民群眾通過主題科普展覽,不僅能進一步瞭解惠州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還能在迴顧當年各地聯閤救援擱淺抹香鯨的事件過程中,體會到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同時深入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惠州抹香鯨主題館是惠州第一所抹香鯨主題館、第一所大型水生生物標本館。在這裏,遊客還能看到惠州曆年來在東江水係、大亞灣海域采集到的近2000種魚類標本。館內燈光、3D影像模擬抹香鯨生長環境,人走在展館就像在海洋中穿梭。
【文脈一周】
5月16日上午,惠陽區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宣傳活動啓動儀式在區圖書館一樓舉行。現場,來自惠州市、惠陽區的28位收藏傢和愛好者嚮區博物館捐贈文物77件(套),為惠陽區的文化事業注入新的正能量。
5月18日,首屆惠州蘇東坡祠“德有鄰堂”杯徵文大賽正式啓動,麵嚮全社會徵集稿件,徵稿截至9月18日,期待廣大市民、文學愛好者踴躍參加。
日前,國際排聯公布瞭參加2022年世界男排聯賽中國男排參賽大名單以及2022年世界女排聯賽中國女排大名單。二傳王鶴斌入選中國男排25人大名單,王逸凡作為主攻手入選中國女排24人大名單,這是惠州市體校青少年排球隊自2008年組隊以來,首次同時有兩名球員入選國傢隊。
5月17日,中國籃協公布瞭新一屆中國男籃的集訓名單,來自惠州的選手徐傑再度入選。(林海生)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硃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