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疫情和“雙減”政策兩大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衝擊之後,培訓機構還好麼?實行政府指導價之後的學科類培訓機構活得好麼?
樓體的學科類輔導廣告牌全部換成公益廣告、曾經排著長隊的大廳冷冷清清,曾經的教培機構聚集地、位於鄭州市中原區的光閤大廈,學科類培訓機構幾乎全部黯然退場,灰暗的樓道裏半天也沒有一個人影。
2月21日是鄭州市校外培訓機構有序恢復綫下培訓的第一天,下午5點以後,背著書包的學生陸續走進路邊的培訓機構,亮起燈光的培訓機構三三兩兩,再也不見往常的人聲鼎沸,
經過疫情和“雙減”政策兩大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衝擊之後,培訓機構還好麼?實行政府指導價之後的學科類培訓機構活得好麼?
探訪:測溫、消毒、戴口罩活著的機構更小心瞭
2月21日下午五點半,背著書包的孩子們陸陸續續走進位於管城迴族區航海路上一傢名為起點綫培訓學校的機構,測溫、消毒、戴好口罩,30人的小教室很快坐滿。
“傢長不能進入教學區,讓孩子自己進去。”工作人員正在忙著嚮傢長解釋。
在現場,記者注意到,學生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帶著口罩,保持一米間距,經測溫、消毒後進入校區。
該機構工作人員介紹,為瞭保證學生的安全,減少人員聚集,他們安排專人在一樓引導傢長將孩子送入電梯後有序離開。
“主要是擔心傢長聚集。”機構工作人員介紹,除瞭這一舉措,在上下學時間上,他們還堅持錯峰錯時。
在教學區,記者看到,機構將當天前來上課的學生分成瞭八個班級,每個班級,不多於30人。
“每一步都按照政策要求達到驗收標準,教育局通知我們復課以後纔通知傢長。”在管城迴族區另一培訓機構榮林教育的主管王琴濤嚮記者介紹道。
王琴濤錶示,學校設置明顯的一米綫標識,不間斷地提醒學生保持間距,有序入校,同時嚴格執行學生錯峰錯時入校,安排專人負責測溫消殺工作。
這些都是通過教育部門審核、年檢、重新登記辦理手續的學科類校外教育培訓機構,也就是俗稱的白名單培訓機構。
報班還是不報學生和傢長誰說瞭算?
報還是不報學科類輔導班,估計是傢長和學生最難達成一緻意見的事情瞭。
一名背著書包匆匆走進電梯的小男孩告訴記者,在媽媽的堅持下,他來聽聽課看看。
“第一次上課,我連啥樣都不知道,先報瞭三節課試一試,如果我感興趣就上,不感興趣就不上。”他瀟灑的錶示。
而另一個小女孩一邊走,一邊和媽媽商量,能不能上完這個學期的課就不再續費瞭,卻受到媽媽無情的拒絕,“你要是每一課都能考到95分以上,誰樂意給你花錢報班啊!”
不過自律的孩子還是有的。
鄭州市管城迴族區外國語牧歌小學五年級八班學生徐傢雯錶示,她非常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沒有復課之前,我是非常焦慮的,擔心成績會跟不上,知道機構復課的消息後,我就讓媽媽帶我來瞭。”徐傢雯說,來到機構之後,她的焦慮緩解瞭很多。
另一學生也錶示,得知機構復課的消息後,他非常開心,“終於可以見到老師瞭。”原來,這一學生在年前繳費之後便遇上瞭疫情,所報的課程由綫下轉為瞭綫上,從未與老師見過麵。
從六年級上學期就已在榮林教育報數學課的學生小李說:“綫下更專注,校外培訓機構對我的學習有瞭一定的補充,老師也能監督我們學習。”
培訓機構負責人:不乾這一行,又能乾啥呢
經過疫情和“雙減”政策這兩大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衝擊,在白名單裏的培訓機構,又有怎樣的心態變化?
“雙減前後班級人數有一些變化,有傢長放棄瞭,但也有傢長一直關注著孩子的學習。”王琴濤說,市場的需求,讓他們選擇堅持瞭下來。
在王琴濤看來,雙減以後,大量的不閤法、不正規的機構被關停,但很多傢長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度還是比較高、對教育要求也比較高,這就需要正規的校外培訓機構在教研上下足功夫。
“疫情期間,雖然沒有上課,但是老師們一直在進行綫上的教研活動。”
王琴濤說,為瞭應對挑戰,減少開支,他們已將一樓的門店轉租,僅保留瞭登記口和通道。
談及堅持做學科類培訓的緣由,有著多年教培經曆的顯現英語創始人程燦心中感慨萬分,從2013年進入教培行業以來,她早已把自己當做瞭一名“教師”。
“我必須要把來到顯現英語的這些孩子們送走。”程燦錶示,因為信任,傢長選擇瞭顯現英語,而她不能辜負傢長沉甸甸的信任。
所以,即便經曆瞭疫情和雙減,程燦還是認為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堅持做學科類培訓。
“肯定有壓力啊,原來十幾傢的機構現在變成瞭兩傢,學生的費用也打入瞭監管賬戶,要維持機構正常運轉,要發工資,所以日子過得比之前有些難。”程燦說道。
聲音:“非學科類真不掙錢,能開著的也不掙錢。”
2月21日晚8點,記者來到瞭位於鄭州市中原區伊河路裕華光和大廈2層b03號的中原區品優文化藝術培訓學校,經過復課準備及自查情況遞交以後,該培訓學校由屬地檢查部門現場驗收以後允許復課。
得知能復課,該校區負責人萬女士非常激動。
“終於能上課瞭,太不容易瞭!”
記者瞭解到,中原區品優文化藝術培訓學校的前身為東方作文,學校由原來的學科類培訓機構轉為非學科類,所教的內容有瞭一些變化。
萬女士介紹,之前的學科類培訓是語文基礎知識的講解,現在教授寫作技巧。
“轉成非學科以後,現在沒有新生來源,都是之前的老生轉化,目前還沒有收學生費用。”萬老師說。
學科類轉為非學科類,效益怎樣?
鄭州一培訓機構業內人士透露,非學科類真不掙錢,能開著的也不掙錢,他以自己的培訓機構為例,開課以後學生還是還去年的,今年就沒有招上來學生。
他說,之前學科類培訓市場巨大,傢長被裹挾著報名消費,雙減以後,很多大型機構撤齣,市麵上學科類培訓機構看起來少瞭,但一些學科類培訓機構轉入地下,傢長的教育投入並沒有完全空齣來。
“很多機構撤瞭以後並沒有把費用完全退給傢長,傢長的精力很多放在瞭維權退費上,傢長和機構之間的信任度大幅降低,即使轉成非學科,傢長有瞭畏懼心理暫時也不願意繳費報名,市場壞瞭,乾啥都不容易。”他錶示。
他希望教育部門繼續加大對教培市場的監管,減少灰色地帶,讓遵守規則的活下來,真正改變傢長的教育消費習慣。
來源:河南商報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