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2:34:49 PM
中國為什麼叫中國?關鍵在弄懂中、國二字的含義。
從甲骨文看,中的字形結構是:移動中間的支點,找到杠杆可以平衡的位置。竪綫是杠杆,兩端的水波紋錶示動態,中間的圓圈錶示移動的支點。
因此,中字第一義絕非靜態的中心位置,而是動態的求中。靜態的中隻是第二義,動態的求中,纔是第一義。使得杠杆平衡的支點一定是在中心位置,但是,中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所描述的是動態的發現這個點過程。因此“中”還有“中標”、“射中”之義。進一步引申,“中”就是錶達通過思考和判斷,讓選擇和行動閤乎義理,即讓行為閤理。杠杆的水平狀態象徵義理,找到中間的支點,使得杠杆達到平衡狀態,就是讓行為、行動“中”義理、閤乎義理。
讓行為閤理,就是一個動態的判斷和選擇過程,最終做齣閤乎義理的選擇和決定,然後付諸行動,這個過程就是“執中”、“中庸”。
《論語・堯曰》:“谘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即堯告誡舜要“執中”。孟子說:“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是在強調“執中”的關鍵在“權”。“權”就是權衡,就是對實踐條件和環境進行思考、判斷,基於這種思考和判斷進行選擇,使得行為閤乎義理。其實,“權”、“中”基本同義,隻是“權”更強調動態的權衡的過程、思考和研判的過程。
《論語》:“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以中庸為至德、最高級彆的德。程頤將庸解讀成“天下之定理”,是對的。這個定理就是義理、理,”中庸“就是閤乎義理。
河南口語中的“中不中”,保留著“中”的動態的研判、權衡之原始義。
在甲骨文中,“國、域、或”三者同字,字形是:戈加上一個口。或者說,“國、域、或”是由同一個甲骨文母字所孳生,三者本為甲骨文母字的義項,後纔這些義項纔獨立成字。
在甲骨文中,“戈”的本義並非武器之戈,而是作為契約的書契的右契。“化乾戈為玉帛”,“玉帛”就是升級版的書契、契約,甲骨文“戈”的字形很好貫徹這個意圖:錶達武器的“戈”和錶達契約的書契本位一字,或者藉書契符號去錶達武器。
《周易 係辭》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這些的結繩和書契,都是中國最早的契約,當然也是人類最早,其中結繩最早,書契次之。“上古結繩而治”就是說在中國上古時期,契約是社會治理的、維護良好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的主要工具,而非政府,那時是沒有政府的。
老子也說“使民復結繩而用之”,就會迴到無政府的契約而治的時代。
結繩是一對打著繩結的相同的繩子,繩結是數字,記錄標的財務的數量,同時繩結的個數、間距,甚至大小,也是一種加密機製。如果是兩個達成共識,就是用結繩作為契約,每人一根,按藉貸關係分左繩和右繩,藉為左方,其繩稱左繩,右為貸齣方,其繩稱右繩。
書契是基於結繩而産生,原理與結繩同,是一對刻有契齒紋的長方形小木片。一對書契並排放放置,在中間刻橫綫,分開之後,完整的橫綫就分成左右兩半,為契約的左右方所持有。橫綫和繩結一樣,既是數字,也是加密機製。而且書契的加密機製又比結繩多一道,一方的書契的圖案都是一半,雙方的書契閤並後纔能構成完整圖案。
結繩和書契都是産生於漢字之前,都是無字化的契約形態。後來漢字齣現並流行之後,開始在書契上寫字,以保留更多的契約信息。這種有字的書契在漢朝尚非常流行。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剖符”就是簽訂書契式的契約,“符契”就是書契。“信陵君竊符救趙”中的“符”其實也是書契的一種變形,實質也是書契、契約。
東漢蔡倫發明紙以後,閤約逐漸被紙質版的文書所替代,這是現代我們看到的閤同、閤約的雛形。但是,書契式的元素依然被保留,直至現在,最典型的是印章,以及騎縫章。“印章”最初是書契中的加密圖案、標記,也是信用標記,文字化之後,就專門刻成印章,在閤同上印上文字和圖案,以作為加密標記和信用符號。
騎縫章更能彰顯書契屬性,完整的印章蓋在兩份閤同上,甲乙每方的閤同都有一半,兩份閤同閤在一起纔能拼齣完整的印章。
作為人類最早最原始的契約,結繩和書契的基本原理和現代契約有本質不同,現代的契約是基於法律的,而法律則是基於暴力和強權的,即有國傢的暴力強製性保障契約的執行。那時沒有政府,沒有法律,更沒有基於暴力的強權,契約的簽訂和執行是完全基於義理的。契約雙方相互尊重、將心比心,達成真正真誠的共識,並以此作為契約條款。既然契約條款是真正真誠的共識,契約各方都有執行契約的內在動力。
概而言之,現代契約是法律式契約,而中國的原始契約則是義理式契約。法律式契約是義理式契約的變異、異化。
或者說,中國的原始契約是義理的展開和錶達,即“文以載道”,契約上古中國最重要的“文”,是對義理的踐行。
迴到“國”的甲骨文字形上來,其中的“戈”是書契的右契,指代書契,“口”是用語言形式錶達的更信息的契約條款。“口+戈”其實就是完整的契約中的右方、一半,另一半在哪裏,就在這個區域。
“國”甲骨文的含義就是契約文化所覆蓋的區域,也是義理文化所覆蓋的區域。在“國”中,可以找到放心簽訂契約的人。“域”就是契約文化覆蓋的區域,“或”是在這個區域一定可以找到簽約閤作對象,或者在這裏,或者在那裏。
注意,“域”的發音與“玉”同,而甲骨文“玉”也是書契、契約,具體論述此處從略。因此,“或”與“玉”在甲骨文上中都是以源於書契。在國字中,用“玉”替代“或”並非簡單的簡寫。
國就是契約文化覆蓋的契約、義理文化覆蓋之地。概而言之,國就是義理之地。
也就是說“中”和“國”的含義有重閤之處,都包含著義理。“中國”連起來更是以義理為核心,同時也包含瞭積極的思考、判斷和選擇,是“踐行義理之地”、“論理、閤理之地”,或者著積極思考的義理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