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8:05:29 PM
前段時間,有關新東方的新聞陸續刷屏。
教培時代結束,新東方退租,捐齣價值近5000萬的課桌椅,並且有序退費,員工工資無拖欠。掌門人俞敏洪的這一大波操作,在成功圈粉的同時,也縈繞著一種悲傷的氣氛。
在他的微博留言區,大傢紛紛錶示安慰,很多人都說:“俞老師滄桑瞭很多。”
可是縱觀俞敏洪的成長之路,我們不難發現,他是一個隨時準備麵對磨難和波摺的人。
如果說新東方華麗退場,俞敏洪轉戰農産品直播是一件悲傷的事,那麼,我們就小看瞭俞敏洪。
1.一份執著,成就一個少年
1962年,俞敏洪齣生在江蘇一個普通的農村傢庭,如果不齣意外,他也會像父輩一樣做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記事起,他就天天在地裏乾活,插秧割稻、養豬養羊、開拖拉機。
或許,正是因為在不理想的環境裏長大,他纔更確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又該如何去得到。
那個年代的農村,考大學是唯一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隻要考上大學,就相當於抓住瞭鐵飯碗,那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事,俞敏洪也不例外。然而連續兩年高考,他都以幾分之差落榜。
第三年是傢裏給他的最後一次機會,俞敏洪跟傢人約定,這一年不要讓他乾活,他要全力以赴考試,考不上就迴傢務農。
無論結果怎樣,第三次高考都必然成為他人生的分水嶺,決定著他未來人生的走嚮。
那一年,參加高考的有331萬人,錄取率卻隻有3%。也就是說,全國隻有不到10萬人有機會上大學。
這一年他頂著前兩次高考失利的壓力,懷揣著改變命運的希望,再一次加入高考大軍。
那時俞敏洪的要求很低,覺得如果能考個師範學院,迴到村子裏做個教書先生,不用乾農活,就已經很好瞭。
歲月不負執著。
高考成績發布,俞敏洪的總分,竟超過瞭北大的錄取分數綫。
至此,他實現瞭人生的第一次華麗逆襲。
多年後,俞敏洪在演講中說:“這個世界上失去什麼都不可怕,唯一可怕的是失去你的心,失去你的勇氣。”
隻要你還記得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隻要還能有勇氣繼續追逐,無論何處,都可能成為人生的轉摺點。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2.一個夢想,成就一份事業
北大畢業後,俞敏洪看著昔日的同學紛紛齣國,唯一的想法就是去追他們。可他一次一次地申請,卻連到美國大使館麵簽的資格都沒有。
這份打擊,加上畢業的迷茫和身無分文的現狀,生生地把他逼上瞭另一條路。
俞敏洪想,既然是錢把自己擋在國門內,那麼他要做的就是趕快賺錢。為瞭賺錢,在北大任職的他,跑去校外兼課,觸犯校規,被迫辭職。
有人說:“所有失去都是伏筆,終將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上世紀90年代後期,適逢中國教育培訓市場起步,俞敏洪憑藉過硬的教學本領和幽默的授課方式,迅速吸引瞭大批學生。
1993年,新東方成立,這是俞敏洪人生中的又一個裏程碑。
他說:“隻有兩種人能夠活得成功。第一種人,經過生活嚴峻的考驗,經曆成功和失敗的交替更迭,終成大器;第二種人,沒有生活的大起大落,但在技術上達到頂尖的地步,這也是成功。”
俞敏洪屬於前者。圓夢路上,他一路忍受孤獨、失敗、屈辱。
為防止老師撂挑子,他背下瞭所有課程的教案。前腳有老師辭職離開,後腳他就得頂上去。
創業初期,他拎著漿糊桶,在零下十幾度的鼕天去貼廣告,還沒等廣告貼上去,漿糊就凍成瞭冰。
為瞭在不平等的競爭中勝齣,他把自己從酒桌喝到醫院,搶救5個多小時纔活過來。
當孤獨、委屈、挫敗排山倒海地襲來,俞敏洪也想過放棄,可他仍然會在每晚7點,準時齣現在教室門口。
“400多個學生在那等著,你怎麼能不乾啊。”
後來,新東方成為中國最大的教育公司,作為創始人的他,成瞭受人尊敬的企業傢。人們也開始把他成功的故事,作為範本口口相傳。
據說,2013年由黃曉明主演的電影《中國閤夥人》就是由俞敏洪的創業經曆改編而來。
每當有人請他傳授成功學經驗時,俞敏洪總是說:“我隻是一個有夢想並且善於堅持的人。我的夢想不是很大,而我現在已經遠遠超越瞭當初的夢想。”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3.一個習慣,成就一種人生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讀書,是平凡人的救贖,帶著他們泅渡齣塵世的苦海,找到靈魂的棲息地。”
這一點,在俞敏洪身上體現得淋灕盡緻。
考上北大的喜悅與自豪,在他踏入北大校門的那一瞬間被擊得粉碎。
作為班級裏唯一個從農村考到北大的學生,無論氣質風度,還是纔華知識,俞敏洪跟同學們差的都不是一點點。
同學們信手拈來的文藝體育技能,他完全不會;他引以為傲的英語成績,到瞭北大被歸為“語音語調及聽力障礙”。
在北大求學的經曆,成瞭俞敏洪人生中最深刻的自卑經曆。為此,他不敢戀愛,進而又帶來情感的孤獨。
在生活這個不斷惡性循環的怪圈裏,俞敏洪找到瞭打破禁錮的節點:讀書。
在他因結核病住醫院的一年裏,他讀瞭300本書。
俞敏洪北大畢業留校任職期間,租住在8平米的地下室,連窗戶都沒有。可他仍然堅持把這狹小的空間,打造成一個美好的讀書世界,他說這樣就不會覺得生活很苦。
即使後來,他已成為中國最大教培機構的掌門人,他仍保持著每個月要讀4到5本書的習慣,並且堅持寫讀書筆記。
《白鹿原》裏說:“好飯耐不住三頓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書卻經得住一輩子讀。”
俞敏洪對生活的要求很低,他說過:“我住著普通的房子,穿著普通的衣服,傢裏幾乎沒有超過一萬塊的東西。”
不僅如此,俞敏洪的飲食也很簡單,一個人的時候,基本就是盒飯或者餃子,就連秘書都問:“您怎麼都吃不膩?”
可是當魯豫推開他辦公室的門,本就不大的空間卻堆滿瞭書。俞敏洪認為生活可以平淡,但生命一定要豐富。
查理・芒格說:“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
所以,真正成就俞敏洪的,除瞭少年時為改變命運做齣的努力,青年時為夢想奮不顧身的打拼,還應該有他持續閱讀、保持進步的習慣。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4.在每一種境遇裏,做最好的自己
傳奇歌後席琳・迪翁曾被問及:“是否想象過自己離開舞台的日子。”
她說:“我有我的根基。生活就像一把梯子,人們都以為我在一步一步地嚮上爬。他們有所不知,我實際上在一步一步地往下走,迴到瞭我的根基,我從未感到如此堅強而踏實。”
一路在挫摺中披荊斬棘,能把每一場苦難都走成祝福的俞老師,早就明白:“人生的苦難是沒有盡頭的,人要做的是在苦難中奮發起來,做自己能做的和該做的事。”
如今的他,與其說是難抵現實、被迫退場,不如說是壯士斷腕、從容迴歸。
從農村走進北大,從英語老師到企業傢,30年的時間,俞敏洪把自己活成瞭傳奇。而我們也相信,未來的俞老師,會越來越好。
文 / 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