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9/2022, 9:09:23 PM
記者 硃洪蕾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的濟南熱鬧非常,位於濟南市市中區齊魯七賢文化城的山東省劉氏古鍾錶博物館,也迎來瞭不少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進入博物館,入門之後,首先進入眼簾的就是以各個款式的手錶為筆畫,以各式的手錶、錶帶為邊框裝飾品的“鍾錶博物館”牌匾。
環顧四壁,館內擺滿瞭形態各異的鍾錶,每個房間都有新的驚喜,既有法國十八世紀産皮套鍾、英國製錶人簽名的定製掛鍾、十九世紀瑞士産貴族琺琅懷錶,也有歐洲各主要鍾錶生産國專供中國市場的“大八件”懷錶、二十世紀中國製錶大師“張恒隆”和“王益興”製作的蘇式插瓶鍾、廣州民間鍾錶作坊“公和堂”生産的廣式掛鍾,還有二十一世紀劉氏傢族成員劉榮昌古法傳承、純手工製作的蘇氏鍾、廣式鍾……
每個鍾錶都有自己的特色
“每個鍾錶都有自己的特色”,談起博物館內收藏的鍾錶,館長劉榮光都能說上一二。
博物館有四個展廳,第一個為懷錶係列,第二個是台錶座鍾係列,第三個是座鍾掛鍾係列,第四個為綜閤展廳。劉榮光在介紹鍾錶的時候,習慣每個展廳都介紹一遍,一些鍾錶更是劉榮光介紹的典型。
“原先濟南老火車站上麵的鍾錶,就是仿製的這款鍾”,一款法國18世紀早期製作的掛鍾被擺放在館內顯眼的位置,劉榮光介紹,在鍾錶發展史上,早期英國和法國的鍾錶發展比較早,博物館內展示的這款鍾錶就是法國早期鍾錶的代錶作,上麵既有製作人簽名,也有定製人簽名。
劉榮光介紹,後期德國生産的鍾錶,仿製的就是英法鍾錶的款式,以前的濟南老火車站上德國生産的大掛鍾,仿製的就是眼前這一款法國製作的鍾錶。
懸掛在牆上的一款中國清代廣式大掛鍾,也獲得瞭劉榮光的稱贊,“白搪瓷錶盤,黑羅馬數字,黑石刻針,廣州公和堂在鹹豐年間生産的鍾錶,距今已經有160年的曆史。”
劉榮光介紹,這款鍾錶,長350毫米,寬240毫米,厚155毫米,産於19世紀60年代。這款掛鍾,上一次弦能走一個月,每天誤差不到一分鍾,這在當時純粹靠手工製作鍾錶的年代,已經非常難得。
劉榮光介紹,這款鍾錶的機械部分十分特殊,由中心輪在前夾闆上經過五個誇輪纔傳到上麵秒秒針輪。夾闆齒輪銅製非常好,在前夾闆上立麵有“公和堂”3個字鋼印。在紅木殼正麵,有銅花嵌花曼,深海五米螺鈿做蓓蕾,搭配恰到好處。配以銅鍾擺,銅鉉鏈,使整個鍾擺富麗堂皇,相映成輝。
小半年的工資
買瞭第一塊鍾錶
“這是我買的第一個鍾錶”,在綜閤展廳內的一個桌台上,劉榮光有些驕傲地嚮記者介紹其中一款鍾錶,“仔細看一下,這款鍾錶品相非常整齊,前麵還有一層黃金,不過價值更高的還是製作鍾錶的工藝”。
劉榮光迴憶,買這款鍾錶的時間,大概是在四十年前,那時他剛結婚沒多久。“當時的月工資在30元左右,這款鍾錶是150塊錢買的,花瞭小半年的工資”,劉榮光介紹,“正好有些積蓄,真的喜歡上這款鍾錶,就乾脆買瞭”。
“現在這款鍾錶,普通的要五六萬,品相好點的要十萬以上,能傳下來的不多瞭”,劉榮光提到,曾經有人想要從他手裏將這款鍾錶買走,不過遭到瞭劉榮光的拒絕。
“其實我父親當時也看上這款鍾錶瞭,但是他當時收藏鍾錶比較多,錢不夠,就讓我買瞭”,每當談到鍾錶,劉榮光總是會提起父親劉思陽,因為他對鍾錶的熱愛,源自於父親。
劉榮光介紹,父親劉思陽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收藏鍾錶,而且還有一手精湛的鍾錶維修技藝,自己維修鍾錶的技術,也都是跟著父親學習的,“從小就學,行裏話是‘童子功’”。
劉榮光年輕的時候,跟隨父親在濟南儀器廠工作,主要工作是修理儀器儀錶,比如水準儀、經緯儀等,還有一些光學儀器。劉榮光介紹,儀器廠以前有個門市部,專門對外修理各種精密儀器,劉榮光就在這裏工作,工作之餘跟隨父親學習維修手錶,“都是精細活,觸類旁通”。
隨著對鍾錶知識的學習,劉榮光逐漸成為鍾錶行業內的專傢,撰寫的《中華民間古鍾錶收藏》獲得首屆全國文玩文化群英會“古玩文化研究成果奬”金奬,還被邀約成為中國文物學會鍾錶委員會常務理事。
對鍾錶的熱愛與技藝
皆傳承自父親
“身居陋室小,四壁皆鍾錶;夜來聞擺聲,時光知多少。”
劉榮光介紹,父親劉思陽一生收藏瞭上韆塊鍾錶,各類藏品林林總總掛置於居室四壁台案上,蔚為壯觀。父親劉思陽一生處世低調,安貧樂道,滿屋老鍾錶的滴答聲,在父親劉思陽聽來是人生最美妙的享受。劉榮光介紹,從不寫詩文的父親劉思陽,在七十多歲的時候,套用古詩《春曉》揮筆寫下四句感言,可視為其畢生癡迷鍾錶收藏的內心寫照。
2020年12月,山東省劉氏古鍾錶博物館入選第四批國傢三級博物館名單。“博物館的藏品,大多數都是來自父親”,劉榮光介紹,山東省劉氏古鍾錶博物館是由劉榮全、劉榮芹、劉榮昌、劉榮光、劉榮躍姐弟五人,在繼承父親劉思陽畢生鍾錶收藏心血的基礎上,各自拿齣自有藏品組建成立的。
劉榮昌、劉榮光、劉榮躍兄弟三人,都跟著父親學習鍾錶維修,成為古鍾錶修復非遺傳承人,以大哥劉榮昌的技藝水平最高。
劉榮光介紹,拿産自清晚期的一款鍾錶來說,全部是民間工匠手工製作,需要用王水將金子融化,幾個工匠聯手製作完成,但是在劉氏傢族,劉榮昌一個人就能完成。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個小兒敲鍾的鍾錶,就是兄長劉榮昌一個人復製完成的。平時哥哥在傢還會繼續對鍾錶進行研究、創作。
為瞭傳播鍾錶文化,劉榮光介紹,博物館對外免費開放,個人參觀者可以隨時前往參觀,團體參觀者可以提前預約,劉榮光會提供免費講解。
劉榮光還經常組織一些活動,嚮公眾傳播鍾錶文化,並且進入學校,拆解馬蹄錶,為學生講解原理,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山東省劉氏古鍾錶博物館被評為濟南市市中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基地。
“館內目前有5700多件藏品,值此博物館日到來之際,誠邀大傢前來山東省劉氏古鍾錶博物館參觀”,采訪的最後,劉榮光錶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