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6/2022, 9:25:12 AM
“毫無憑藉崛起遼東,為不世之雄纔。”
這裏的“雄纔”說的就是奉係軍閥首領張作霖。
說起張作霖,熟悉近代史的人肯定不會陌生。
拋開其他因素不談,單論本事而言,張作霖的能力在民國諸軍閥中屬於最為頂尖的一批,除瞭段祺瑞、吳佩孚、馮國璋等人,幾乎無人可齣其左右。
張作霖一介綠林齣身,沒有讀過書,更沒有上過一天軍校。
就是這樣一個大字不識一籮筐的粗人,硬是靠著各種讓人瞠目結舌的“操作”,一步步從一個名不見傳的盜匪成長為名震天下的“東北王”,成為民國時期最為強大的軍閥之一。
正所謂“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作為民國梟雄的“東北王”張作霖,他生的8個兒子都有著一個怎樣的人生?結局又是如何的呢?
張作霖一生育有8子:長子張學良、次子張學銘、三子張學曾、四子張學思、五子張學森、六子張學浚、七子張學英和八子張學銓。
張學良,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
作為張作霖的長子,張學良自小便被當做繼承人來培養。
張作霖對其悉心栽培,可以說是傾注瞭所有的心血。
很多人或許都有這麼一個疑問,張作霖明明有8個兒子,為什麼一定要選張學良作為自己的接班人?歸根結底這其實跟張學良的能力沒多大關係。
說起能力張學銘、張學思等人的能力不比張學良差,尤以張學思最甚。
作為新中國的開國少將、新中國海軍開創者之一,張學思的能力毋庸置疑,絕不比張學良差,因此如若隻以能力來決定繼承人,張作霖未必會選張學良。
張作霖之所以選張學良來做自己的接班人,最主要的是張學良占瞭一個先天優勢,那就是他是嫡長子,且還是發妻趙春桂所生的嫡長子。
“嫡長子”對於現代人來說可能就隻是三個簡簡單單的字,並沒有什麼特彆的意義,彆說是在乎不在乎,可能連什麼含義都不知道。
但是,在那個年代,尤以對張作霖這位從封建王朝走過來的老人來說“嫡長子”意義非凡。
封建時代嚮來講究“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就是自己的傢業一定要留給嫡長子,如果沒有嫡長子的情況下,一定要留給生母地位最高的兒子。
張作霖彆看是民國的軍閥,但是滿腦子還是封建糟糠,封建思想在他的心中已是根深蒂固,如若不是如此,他也不會在天津見到溥儀的時候,還對其行三叩九拜大禮,口呼萬歲。
正因為張作霖骨子裏還是習慣於遵從封建社會的那套做法,故而在選繼承人這件事情上,張作霖從內心深處傾嚮於選擇張學良這個嫡長子。
除此,張學良是張作霖發妻趙春桂所生的嫡長子,這也成瞭張學良的加分項。
趙春桂是張作霖的發妻,還是陪著張作霖從苦日子走過來的患難夫妻,張作霖能夠發跡也是靠著趙春桂娘傢的幫助,甚至趙春桂的娘傢對他還有救命之恩。
張作霖未發跡前有一次因為賭博欠瞭錢被人綁在樹上毒打,趙春桂的父親趙占元恰好路過看見他被毒打,見他任憑如何被毒打也不求饒且還破口大罵,便對他起瞭愛纔之心。
之後,便替他還瞭賭債,若不是趙占元齣手相助,張作霖很有可能會被賭坊的人活活打死。
後來,趙占元沒有嫌棄張作霖的齣身,也沒有嫌棄他窮睏潦倒,決意將女兒趙春桂嫁給他。
起初,張作霖娶瞭趙春桂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無所事事,可以說是遊手好閑。
期間他還惹齣瞭一些不小的禍端,但是趙占元對此卻沒有絲毫的意見,堅信他日後必成大器,為此還經常齣手幫他解決他惹齣的禍事。
有一次,張作霖在二道溝打傷瞭一個姓李的賭徒,賭徒被打後心懷怨恨便嚮縣衙誣告張作霖通匪,縣衙接到舉報後當即逮捕瞭張作霖。
趙占元得知此事後,趕緊托人給縣衙送禮求情,張作霖這纔逃過一劫。
張作霖發跡於趙傢廟保險隊隊長任上,保險隊隊長這個位置就是他的嶽父趙占元保舉的。
可以這麼說,張作霖能有之後那般成就,趙春桂的父親趙占元絕對是功不可沒的。
作為發妻,趙春桂是陪著張作霖一路走過來的。
期間不論張作霖遇到什麼危險,又是多麼地落魄,她都從未想過要離開張作霖。
故而,之後張作霖身邊有瞭其他女人,但是仍然尊敬趙春桂,且始終將趙春桂放在心中。
正所謂愛屋及烏,作為趙春貴的長子,又是救過自己命並幫助自己發跡的趙占元的外孫,張作霖自然對張學良另眼相看。
加之張作霖又一直有著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故而張作霖最終選擇張學良做接班人。
當然,如果張學良完全屬於紈絝子弟,整日隻知吃喝玩樂,遊手好閑,張作霖也必然不會選他做接班人,張學良的能力還是有的。
1920年,張學良以炮兵科第一名的成績從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畢業;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期間,張學良與郭鬆林指揮的東路軍奉軍第三混成旅是第一次直奉大戰中惟一取勝的部隊;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期間,張學良率領奉軍第三軍與薑登選的奉軍第二軍猛攻山海關並最終攻破,直搗北平,最終直係全麵潰敗,奉軍入主北平。
從這些事情可以看齣張學良能力不俗,至少擔得起接班人這個身份。
1928年6月4日淩晨5點30分,張作霖乘坐的專列經京奉、南滿鐵路交叉處的三洞橋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毀,張作霖被炸成重傷。
送迴瀋陽後,於當日9點30分左右不治身亡。
臨死前,張作霖嚮繼妻盧壽萱交代後事,讓張學良從前綫趕迴來繼承他的位置:
“告訴小六子,以國傢為重,好好地乾吧!我這個臭皮囊不算什麼。叫小六子快迴瀋陽。”
說完,張作霖就沒有瞭氣息,時年54歲。
為防止奉軍軍心動蕩,內部不穩,更為主要的是防止對東三省虎視眈眈的日軍乘機舉動,奉天當局秘不發喪,對外聲稱張作霖“身受微傷,精神尚好”。
同時,張作霖的大帥府也安靜如斯,如同往日張作霖在一般,一切照舊,外人看不齣任何的怪異之處。蠢蠢欲動的日軍為瞭探聽到張作霖真實情況,幾次三番藉口來大帥府探聽虛實。
好在張作霖的幾位姨太太都是見過大場麵的,進退有度,應對自如,臨危不亂,一次又一次將前來“慰問求見”的日軍一一應付過去,讓不明所以的日軍始終不敢輕舉妄動。
與此同時,就在奉天當局和張作霖的幾個姨太太竭力封鎖張作霖已死的消息時,身在蘭州前綫的張學良喬裝打扮於6月18日趕迴奉天。
為穩定局麵並平穩繼承張作霖位置,張學良迴到奉天後並未立即嚮外界公布張作霖的死訊,而是先仿照張作霖的筆跡發布各種維穩命令,待一切相關事宜安排妥當後,方宣布死訊。
6月21日,奉天當局嚮外界宣布張作霖的死訊時,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人稱奉係“少帥”,開始實際掌控東三省。
張學良掌控東三省後,首當其衝要麵對的就是四麵楚歌的政治、軍事環境。
此時,東三省外有虎視眈眈的日軍,內有來勢洶洶的國民革命軍,可以說對張學良和奉軍而言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分崩離析。
當時,擺在張學良麵前的隻有三條路,其一、宣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促成國傢統一;其二、與日軍談判,簽訂不平等條約;其三、全麵開戰,兩綫作戰。
對於張學良而言,與日軍談判絕對是不可能的,先不說日軍是他的殺父仇人,單單就是“賣國賊”三個字就不是張學良想要的,故而第二條路張學良顯然不會選。
至於第三條路可以說就是絕路,此時的奉軍早已不是往昔那般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強軍,連年的戰爭早已掏空奉軍的傢底,戰爭上連連失利更使奉軍軍心渙散。
如若,繼續打下去且還是兩綫開戰,奉軍必敗無疑,一旦全綫崩潰,彆說是保住東三省,就連奉軍還能不能存在都是一個問題。
實質上,當時張學良唯一能選擇的就是服從南京國民政府,促成國傢統一。
於是乎,張學良掌控東北後便迅速緻電蔣介石,錶示絕不妨礙統一,已令前方軍隊撤退。
7月中旬,張學良與南京國民政府達成協議,議定於7月24日正式宣布東北易幟。
然而,由於日軍從中作梗,加之張學良雖然名義上掌控東北,可是實質上奉軍內部派係林立,暗潮湧動,張學良還需些時日纔能徹底掌控奉軍。
如此,東北易幟時間一推再推,但是無論麵臨的問題有多棘手,張學良內心始終堅定一個方嚮,那就是絕不賣國,促成國傢統一。
12月29日,隨著各種問題已迎刃而解,張學良嚮全國發布東北易幟通電:
“自應仰承先大元帥遺誌,力謀統一,貫徹和平,已於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
隨後,奉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由張學良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
這樣的結果對張學良而言無疑是最好的,東三省名義上服從南京國民政府的管轄,實質上還是由張學良做主,奉軍也還是在張學良的掌控之下。
東三省的危機因為“東北易幟”一事得到解決後,張學良便將目光放到瞭東北軍內部事務上,開始著手加強、鞏固自己對於東北軍的掌控。
1929年1月10日,張學良在大帥府老虎廳命令侍衛槍殺瞭東北軍內部最不穩定的楊宇霆和常蔭槐,從而穩固瞭自己在東北軍的地位。
經此一事,張學良不但在東北軍內部樹立瞭威信,也逐漸牢牢將東北軍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1930年3月,中原大戰爆發。
戰爭雙方,一方是蔣介石的中央軍,另一方是閻锡山、馮玉祥和李宗仁等反蔣聯軍。
此時,手握重兵且未明確錶明倒嚮交戰雙方任何一方的張學良成為瞭交戰雙方爭相拉攏的對象,反蔣聯軍以“陸海空副司令員”要職相邀,並答應事後之後政府一半的部長職務由張學良自行任命,除此還許諾將察、綏兩省和平津地區讓與東北軍。
蔣介石則是直接任命張學良為“陸海空軍副司令”,並任命張學良部下於學忠為平津衛戍司令,王樹常為河北省主席,王傢楨為外交部次長。
同時,蔣介石還許諾平津地區軍政、財權均歸張學良掌握,黃河以北地區全由張學良節製。
中原大戰交戰雙方的拉攏,張學良和其所屬東北軍一時間成為瞭當時中國最為炙手可熱的存在,張學良本人更是一夜間成為國民政府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實權派之一。
中原大戰爆發之初,鑒於戰爭局勢尚不明朗,張學良並未立即錶態,而是以中立的態度觀望局勢,兩不相幫。
直到後期,隨著蔣介石的軍隊逐漸在戰場上確立優勢地位,張學良這時纔齣兵入關助蔣。
東北軍的參戰,成為瞭壓垮反蔣聯軍的最後一根稻草。
10月15日,閻锡山、馮玉祥錶示接受和平解決並於不久宣布下野。
中原大戰與其說蔣介石是贏傢,倒不如說張學良是最大的贏傢。
張學良不但沒有受到任何損失,反而是獲利頗豐,不僅靠著在交戰雙方倒賣軍火發瞭一筆橫財,戰後更是獲得瞭晉、冀、察、綏四省和平、津、青島三市的地盤。
除此,最為重要的是,經此一戰張學良在政治上的成就更是到達頂峰,獲得瞭國民政府陸海空軍副司令的職位,成為蔣介石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
張學良這一生做得最正確的事情除瞭宣布“東北易幟”,促成國傢的統一外,就是聯閤楊虎城將軍發動“西安事變”,促成瞭國共聯閤抗日,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建立。
然而,也正是因為“西安事變”,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自此從大陸到中國台灣,在長達52年的時間沒有瞭自由。
“東北易幟”、“西安事變”無一例外都在嚮世人訴說著一個事實,那就是張學良將軍縱然再有過錯,他是一位愛國將領這是毋庸置疑的。
為瞭民族大義,為瞭挽救民族存亡,他毅然放棄瞭曾經的高官厚祿,冒著生命危險最終促成瞭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建立,最終也因此失去瞭半個多世紀的自由。
1990年,張學良恢復人身自由後前往美國探親訪友。
1995年,張學良離開中國台灣,長居美國夏威夷。
2001年10月15日8時50分,張學良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病逝,享年101歲。
張學銘,與張學良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同為趙春桂所生。
哥哥是愛國將領,張學銘也不例外,同樣也是一個愛國將領。
張作霖還在世時,雖然已經內定張學良為自己的接班人,但並沒有因此就放棄其他幾個兒子的培養,張作霖雖然是一個粗人,可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最重視的就是對子嗣的教育。
1928年,張學銘進入日本陸軍步兵學校學習,次年迴國進入東北軍就職。
1930年中原大戰,張學銘跟著張學良入關助蔣。
1931年,經國民黨元老吳鐵城舉薦,張學銘任天津市公安局局長。
與張學良一樣,張學銘對有著國仇傢恨的日寇,那是恨之入骨,無論日寇如何威逼利誘,張學銘都是油鹽不進,打死都不當賣國賊。
任職期間,張學銘曾兩次粉碎日本特務意欲破壞天津穩定的陰謀。
1931年,張學銘剛剛到任天津市公安局局長不久,日本大特務土肥原賢二就收買瞭當地的痞流氓、社會流民2000多人組成便衣隊,便給他們派發槍支,暗地命令他們對天津實施破壞。
11月8日,這幫漢奸走狗在日軍的掩護下,襲擊瞭天津市公安局和市政府,當晚便衣隊攻占瞭靠近日租界的南市警察署一區六所、駐海光寺二區六所。
張學銘事先通過各種渠道得知瞭日軍指使漢奸走狗陰謀破壞天津安穩的陰謀,在他的指揮下,這次暴亂很快便得到平息,天津保安隊成功奪迴瞭被便衣隊占領的地方。
11月26日,不甘心失敗的日寇捲土重來,再次指示便衣隊在天津發起第二次暴亂。
當晚9時,在日寇的掩護下,便衣隊再次對天津保安隊發起進攻,這次為確保成功,日寇甚至還直接用大炮轟擊省政府、市政府及公安局等處。
這次日寇陰謀發起的暴亂再次以失敗而告終,在張學銘的指揮下,訓練有素的東北軍再次將便衣隊這群烏閤之眾打得狼狽逃竄,暴亂再次很快被平息。
日寇兩次意欲破壞天津安危的陰謀都被張學銘破壞,日寇那是對他恨之入骨,也因為天津有張學銘在,日寇在天津始終占不到半點便宜。
此時,日寇眼見隻要張學銘在天津,自己就占不到半點便宜,便嚮蔣介石施壓,要求其撤掉張學銘在天津的職務。這樣蠻橫無理的要求,本來應該是要嚴詞拒絕的,可是蔣介石居然同意瞭,如此軟弱無能的行徑實在讓人憤怒,後來張學銘隻得被迫辭職。
抗戰勝利後,張學銘齣任東北保安司令部參議室中將主任、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參議室副主任、中將總參議等職。1949年天津解放前夕,張學銘拒絕前往台灣,留在天津等待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在周總理的關照下,張學銘進入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
畢業後,張學銘曆任人民公園主任、市政工程局副局長、民革天津市委員會副主任、民革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政協常委等職。
1983年4月9日病逝於北京,享年75歲。
張學曾,是張作霖四姨太許澍�D所生。
與其他兄弟相比,張學曾可以說是最“忤逆”的一個,甚至比張學良還調皮搗蛋,據他的那些哥哥弟弟迴憶張學曾當時是大帥府中唯一敢當麵嚮張作霖提要求,對著乾的人。
每次隻要張作霖訓斥他,他都要張作霖講齣一個理由,講不齣就算被打也不服氣。
或許是天生不懼怕張作霖的關係,張作霖對張學曾很是溺愛,基本上是有求必應。
也正因為張作霖的溺愛,張學曾漸漸養成瞭一個自我、固執的性格,隻要自己認準的事情,那是十頭牛都拉不迴來。
張學曾長大後,曾在北戴河交瞭一個外國女朋友,還準備跟她結婚。
張學曾的母親盧夫人得知此事後,堅決錶示不同意。
作為從舊社會走過來的婦女,她的思想很是保守,見到兒子居然要跟一個外國女人結婚她豈會同意,大聲嗬斥張學曾:“你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娶個外國女人,成何體統!”
麵對母親的堅決反對,張學曾卻怎麼都要娶這個外國女人,打死都不願意跟母親服軟。
盧夫人見到兒子就是不鬆口,氣得拿起鞭子狠狠地抽他,可就算是這樣他也不服軟。
盧夫人見此也沒有絲毫辦法,隻能將他交給在天津的張學銘處理,張學銘對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弟弟也是毫無辦法,就又把他交給瞭張學良。
張學良對這個弟弟也沒啥辦法,隻能是幫忙從中調和弟弟與盧夫人之間的關係。
西安事變後,張學曾先後前往日本、英國留學,後定居美國,曾在聯閤國總部秘書處任職。
張學思,他與張學曾是一奶同胞的兄弟,也是四姨太許澍�D所生。
他可以說是除張學良外張作霖兒子中最有齣息的一個兒子,不但是新中國的開國少將,還是新中國的海軍開創者之一,曾任海軍參謀長。
與哥哥張學曾相比,張學思從小就乖巧聽後且也很聰明,最為重要的是他中學期間便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並於1933年4月加入,成為瞭張作霖8個兒子當中唯二的共産黨員(另一位是張學銓)。
參加革命後,張學思先是到廊坊東北軍六十七軍特務大隊做兵運工作,後來在哥哥張學良的安排下進入南京中央軍校第十期預備班學習。
畢業後,張學思到東北軍第五十三軍任見習排長、上尉參謀,從事地下工作。
1938年10月,張學思前往延安並進入馬列學院學習。
不久,張學思又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並擔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直屬二隊隊長。
1940年,張學思前往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擔任冀中軍區司令部參謀處長。
期間,張學思先後參加冀中區1941年春季、鞦季反“掃蕩”和1942年五一反“掃蕩”、威縣掌史村突圍戰等戰鬥戰役,屢立戰功,將日寇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1943年至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張學思曆任冀中軍區副參謀長兼作戰科科長、晉察冀軍區參謀處長、晉察冀軍區平西軍分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
抗日戰爭勝利後,張學思調往東北,任遼寜省政府主席、遼寜軍區司令員,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等職,期間參加創建鞏固南滿根據地的鬥爭和四保臨江等戰役。
1949年4月,張學思受命創建海軍學校,任安東海軍學校副校長,負責培養海軍人纔。
新中國成立後,張學思任大連海軍學校副校長兼副政委。作為一校之長,為瞭培養齣新中國自己的海軍人纔,張學思竭盡所能,廢寢忘食,力求辦好海軍學校。
後來,大連海軍學校在張學思的領導下,為新中國培養齣大批優秀的海軍人纔,從而迅速提升瞭新中國海軍的軍事實力。
1953年3月,張學思被任命為海軍副參謀長。
次年11月14日,張學思在江山島戰鬥中親自指揮魚雷快艇成功擊沉國民黨軍一艘1400多噸的護衛艦,這是新中國人民海軍史上第一次由魚雷快艇擊沉敵艦。
1956年8月,張學思前往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校外國係速成班學習,2年後學成歸國。
留學期間,張學思在蘇聯收集瞭許多有關於海軍導彈武器的數據和資料,利用這些數據和資料他在幾年後寫齣瞭新中國海軍第一部《導彈艇戰鬥條例》。
1961年3月,張學思升任海軍參謀長。
1970年5月29日9時13分,張學思因病去世,終年54歲。
張學森,是張作霖五夫人壽懿所生,雖然他不是趙春桂所生,但是從小就與張學良的關係密切,張學良定居美國夏威夷後接觸最多的弟弟就是張學森。
張作霖身亡時,張學森纔8歲,可以說他之後的生活都是張學良親自在照顧和安排或是張學良托人照顧和安排,可以這麼說,張學良就是張學森的“父親”。
1942年,張學良委托自己曾經的專機駕駛員白爾幫忙,將張學森送到美國康德魯茨空軍軍官學院留學,學習航空飛行。
抗日戰爭勝利後,張學森就任天津警備司令部少校秘書。1948年,張學森前往中國台灣。
張學森到中國台灣的目的,主要是為瞭能和被囚禁瞭幾十年的哥哥張學良見上一麵。
然而,由於蔣介石一直嚴密封鎖有關張學良的消息,包括張學良被軟禁的地址,故而張學森尋找許久都沒有找到哥哥的蹤跡。
直到1962年夏天,國民黨方麵同意張學森與張學良見麵,兩人終於在闊彆30年後重逢。
1966年,張學森前往美國定居。
1995年,張學良長居美國夏威夷時,他所需的一切包括房子、長期定居的“綠卡”等等,都是張學森替他安排的。張學良在美國夏威夷期間,陪伴在他左右時間最長的親人就是張學森,張學森經常去張學良傢品茗聽戲、閑話傢常,張學良的以身在異國他鄉,仍然有傢的味道。
1995年,張學森病逝於北京(當時他受邀迴國參加“海內外抗日將領、愛國人士及親屬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座談會”),享年76歲。
張學良得知張學森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絕,淚流滿麵,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都處於悲痛之中,久久未能釋懷,每每想起弟弟都會老淚縱橫。
張學浚,是張作霖五夫人壽懿所生。
抗戰勝利後,他曾加入軍統擔任翻譯,負責與美軍聯係。
1948年,張學浚受命前往中國台灣台北工作。
1964年,張學浚在台北與哥哥張學良分彆數十載後首次相逢,在張學良的勸說下,張學浚離開軍統,後定居澳門,當瞭一名中文老師。
1984年,張學浚因病去世,享年62歲。
張學英,1948年去中國台灣,轉赴中國香港,20世紀50年代末期又轉迴中國台灣定居。
張學銓,是張作霖五夫人壽懿所生。
早年參加,是除張學思外,張作霖兒子當中唯一一個共産黨員。
抗戰勝利後,轉赴東北,在營口稅務局工作。天津解放後,退職迴天津。
1960年經周總理批準進入天津55中學工作,後任天津區政協委員。
1996年因病去世,享年71歲。
張作霖的8個兒子,最有齣息的無疑是張學良和張學思兩人,前者是國民政府的陸海空軍副司令,後者是新中國的海軍參謀長。
除此,張作霖的8個兒子雖然成就各有不同,人生經曆也各有不同,但是卻有一點相同,那就是沒有一個人願意做漢奸,在民族大義上,他們沒有一個人越過那條紅綫。
僅此一點,便已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