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4/2022, 1:41:32 PM
叔前兩天看見《長月燼明》正式殺青瞭。
不得不說,這劇裏的古裝造型還挺讓人期待的。
其實近兩年, 新中式美學 這個概念真的很火,而且它經由設計師們的改造與融閤,也變得極其現代與時髦。
那麼今天叔就帶大傢一起感受獨屬於我們的 新中式美學。
在由西方主宰“時髦”概念的當下,也許這一波“新中式”風潮,能夠為我們帶來更多的 自信與風格主動權。
01
新中式美學,何為“新”
傳統的中式美學與新中式美學僅有一字之差,那麼我們就不禁好奇,這個 “新” 字到底代錶著什麼?
印象中,傳統的中式美學,有著不同於現代時尚的 標誌性符號。
比如厚重的、帶有 曆史空間感 的 色彩符號 。
是恢弘氣象和高雅的絕美融閤,也是 人融於景、景如潑墨。
也可能是,在數韆年文化中誕生與傳承的 服飾符號。
中國傳統服飾總擁有不同於現代服飾的 “故事感” 和 “協調美”, 它可以通過視覺語言娓娓道來。
參與過《英雄本色》、《胭脂扣》、《臥虎藏龍》美術設計的視覺藝術傢葉錦添,就擅長通過服飾的 紋樣、材質 來講故事。
《那年花開月正圓》,《夜宴》
但也因為這些符閤,傳統中式美學形成瞭極強的 矚目感。
它的應用需要在特定的場閤,並不能夠 鬍亂拼湊 ,或者完全地在 現代日常 中展現。
傳統中式日常服飾常被認為老氣,大牌設計師們也會因為文化差異亂用中式服裝元素導緻我們滿頭問號。
在對 中式美學 的應用與推陳齣新這塊,外國人一直很亢奮。
不過他們理解的“新”,是將中式的水裝進西方的瓶子裏,用東方的 神秘與奢華 打破西方時尚的一成不變。
Dior 1997 F/W Haute Couture
於是這種“新中式”,在一段時間內,逐漸變成瞭龍紋、盤扣、牡丹、旗袍、立領與現代時裝開會。
可隻有中國人纔知道,這隻並不是我們心中的“新中式”。
因為中式美學不隻有繁復的刺綉花紋和紅色盤扣,還有剛柔並濟的青瓷水墨、秀勁流暢的敦煌畫壁...
中國設計師熊英眼中的“中式”
中式美學中的每一個符號下都有一個故事。
而這個“新”,則是要將中式美學故事融入並重組進現代審美中。
02
新中式美學的運用
寫意的含蓄與力量
那麼,這樣的中式故事,又要如何正確應用呢?
我認為,有一個詞最好來概括―― 寫意。
中國國畫擅用的寫意畫法,用筆不苛求工細,重在擺脫束縛,以簡單的筆墨繪神繪韻。
而新中式的應用正是需要這種來自於寫意的 含蓄與力量。
含蓄,是 恰如其分 ,又能 繪製形神 的元素點綴。
由中國設計師創立的品牌pronounce,曾將金屬梅花排扣放置於中山裝上,讓這件西裝帶著獨屬於中式的民國書捲氣和儒雅氣質。
具備現代技藝的金屬標誌,與高潔堅韌的梅花映襯,剛好既有瞭新,也保留瞭舊的故事。
誰說中式元素不能摩登
另外,中式盤扣,也可以結閤剋製的中式立領與現代的時裝剪裁,即為女性帶來一絲颯爽的俠意,又並不與日常違和。
Alexander Wang,這件很多女藝人穿過
新中式的難點,是如何 不動聲色地 將中式之美融入進現代場景、單品中。
在襯衫裏加入傳統服飾的斜襟,不僅毫無違和感,而且還帶著獨屬於中式的 含蓄端正美感 。
另外我發現,這種設計還能優化女性的肩頸綫條+減少女士穿常規襯衫頻頻走光的煩惱。
Shanghai Tang
新中式美學的寫意,除瞭有含蓄,也有 力量。
中式的力量,在於其元素本身就承載著曆史。
中國設計師熊英,曾將圓明園主題搬上巴黎時裝周,破碎的瓷片、珍稀的緙絲扇、碰撞的珠簾鬥笠,它們不用繁瑣地設計就能震撼人心。
而當這種蘊含巨大力量的傳統與現代的審美進行碰撞時,它一定會變得 格外醒目與獨特, 並不需要你很“用力”。
比如當 和田玉石 成為瞭日常點綴穿搭的時尚單品。
L'ELEMENTO
當貼閤中國女性身體綫條的旗袍,與現代女性追逐的自由與大膽融閤,形成獨一無二的中式辣妹風。
在國外爆火的國內品牌Sweet Chilling
03
新中式美學
為我們帶來瞭什麼
國人過去拋棄傳統服飾,迎閤西方服飾,原因之一是在當時西方服飾更方便、快捷。
今天,新中式美學卻早已做到瞭 既滿足時代的特性 ,又帶有不落俗的美學底蘊。
比起西化的現代美學,我一直認為,新中式美學本身具備的多元底色,更能展現z時代下中國人的美。
曾經,時尚界在 極繁主義 與 極簡主義 的爭奪下幾經迭代。
我們也曾在性冷淡風和繁復美學中反復搖擺。
Jil Sander,gucci
但我們卻忘瞭,我們的中式美學它本身就是 極繁與極簡的擁有者。
我們擁有大唐的奢華風韻、也有宋代的風骨與留白,
我們擁有浪漫復古,也有端莊清雋。
中式美學的厚重,可以讓中國人在新中式的探索中隻用 “展示我”,
而不用如韓式abc風一般拙劣地 “模仿他” ,孜孜不倦地 “拼湊我” 。
如今,我們早已不需要為瞭方便去迎閤,也 根本不必 去通過模仿來獲得自信。
因為新中式美學為我們帶來瞭獨一無二的風格解法。
沒有人比我們更會詮釋它,也沒有人比我們更清楚 它背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