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4/2022, 6:39:15 AM
談秦說漢(383)戰國七雄之秦、齊、燕、楚、魏、趙、韓國的都城,分彆現在哪裏?
戰國七雄之秦、齊、燕、楚、魏、趙、韓國,我們按被滅亡由近而遠的順序,分彆來瞭解下戰國七雄之建都(被承認為諸侯之後)的地址、時間、及遷都的原因。
韓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30年)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被滅亡的諸侯國。韓國人的先祖被賜封於韓原(主流的說法是今陝西韓城西南),後來韓宣子遷到州邑,韓貞子遷於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三傢分晉”之後,韓氏被承認為諸侯,先後建立瞭陽翟、新鄭兩個都城。
第一個都是陽翟(今河南禹州)。
據《史記 韓世傢》記載,公元前403年,韓景侯被承認為諸侯之後,建都於陽翟。
第二個都是新鄭(今河南新鄭)。
據《史記 韓世傢》記載,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瞭鄭國,於是把都城遷到瞭新鄭。
韓國最初被晉君附庸的形式賜封於韓原,在晉國的六卿亂政中,土地不斷地擴張,韓宣子遷到州邑,韓貞子遷於平陽,可能再遷到瞭宜陽(有故城遺跡無史書記載),但隻是封地遷徙,不能建都城
。“三傢分晉”之後,韓國被承認為諸侯,故韓國的都城隻能算陽翟、新鄭兩處。
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
趙人的先祖被賜封在趙城(山西省洪洞縣),“三傢分晉”之後,趙氏纔被承認為諸侯,先後有四個都城。先是在晉陽,再是在中牟,還有個陪都信都,最後是在邯鄲,嚴格來講,最後一任趙王嘉在代地稱王,但還沒有來得及修建都城就被秦軍給滅亡瞭。
第一都是晉陽(今山西太原)。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497年建城,作為趙氏宗族祭祀地。“三傢分晉”之後,趙國以晉陽作為都城。考古發現晉陽古城遺址在晉源區太原東西兩山之間的廣大地區,由城池遺址、古墓葬遺址、宗教祭祀遺址組成。
第二都是中牟(今河南鶴壁)。
據《史記 趙世傢》記載,公元前423年,因繼位之爭,趙獻侯(趙獻子)將都城從晉陽遷到瞭中牟。
第三都是邯鄲(今河北邯鄲)。
據《史記 趙世傢》記載,公元前386年因趙武公的兒子趙朝作亂,趙敬侯將都城遷到邯鄲。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趙王城遺址進行瞭大規模的勘察和測繪,確定趙王城就是戰國之都城遺址。
第四都是信都(今河北邢台)。
也稱之為趙國的彆都。據《史記 趙世傢》記載,公元前355年,趙孝成王在信都建立彆都。
趙國的先祖造父因替周穆王駕馬車趕迴京城平定徐偃王叛亂有功,被賜封於趙城。其後代趙夙為晉獻公駕車,被賜封耿地,成為晉國的附庸。因此也隻有封地,不能建都城。“三傢分晉”後,趙國被承認為諸
侯,趙國建都於晉陽、中牟、邯鄲,信都隻是作為陪都而存在。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
魏國是戰國七雄中第三個被滅亡的諸侯國,魏國人的先祖畢萬被周武王賜封於魏城,後來魏悼子遷徙到霍邑。“三傢分晉”後,魏國被承認為諸侯,在安邑建立都城,後又遷都於大梁。
第一都是安邑(今山西運城)。
據《史記 魏世傢》記載,公元前385年,魏武侯建都於安邑。考古發現安邑故城位於鹽湖區安邑街道辦事處西街西200米。
第四都是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
據《史記 魏世傢》記載,公元前339年,為避秦軍,魏惠王遷都於大梁,後來就沒有再遷徙,一直到被秦軍水淹都城,魏國滅亡。
魏國的先祖畢公祖被周武王賜封到畢地, 後代中有個叫畢萬的,為晉獻公戰車上的右護衛,被賜封於魏地,後來又遷到瞭霍邑,但封地也是以晉君附庸的形式存在,不能建都城。
“三傢分晉”之後,魏國纔被承認為諸侯,魏國的都城隻能算安邑、大梁兩處。
楚國(公元前1021年之前-公元前223年)
楚國是戰國七雄中第四個被滅亡的國傢,終楚國八百餘年,共有七都城,這個不尊中原之號令的蠻夷,其遷都之頻繁,與秦國有得一拼瞭。
第一都丹陽(今河南淅川境)。
據《史記 楚世傢》記載,周成王時期,熊繹被封以子爵,以丹陽為都城,建立楚國。在挖掘丹江水庫時發現瞭楚國的青銅神獸、雲紋銅禁、王子午鼎等,證明楚國的都城存在。
第二都在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紀南城)。
據《史記 楚世傢》記載,公元前690年,楚文王從丹陽遷都於此。楚國郢都故址在湖北省荊州古城北約5公裏處的紀山之南,漢以後史稱紀南城。
第三都在�e都(今湖北省宜城東南)。
據《左傳 定公六年》記載,公元前506年,吳師入侵,楚昭王自郢遷於�e都。
第四都在鄢都(今湖北省宜城)。
公元前489年,楚惠王時期曾短暫遷都於此。鄢都是郢城的陪都。據《史記 秦本紀》記載,公元前279年,秦將白起水淹毀鄢都。
第五都在陳都(今河南淮陽),也稱為郢陳。
據《史記 秦本紀》記載,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拔鄢郢之後,楚頃襄王被迫遷都於陳都。
第六都在钜陽(今安徽省阜陽市北)。
據《史記・六國年錶》記載,公元前253年,因秦軍繼續攻進楚境內,為安全起見,楚考烈王遷都於钜陽。考古發現,殿頂子遺址位於太和縣宮集鎮,當地人稱為“楚王城”。
第七都在壽春(今安徽省壽縣)。
據《史記 楚世傢》記載,公元前241年,在秦軍的一路追擊下,楚考烈王再遷都於壽春。1957年,人們曾在壽春古城遺址的範圍內發現瞭“鄂君啓節”,考古認為是楚懷王頒發給鄂君的符節。
周王成王要舉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後代,於是把熊繹封到楚蠻,因此,楚國的先祖就是諸侯。楚國的都城有丹陽、郢都、�e都、鄢都、陳都、钜陽、壽春七處,其中丹陽、郢都兩處建都時間最長,�e都、鄢都、陳都、钜陽、壽春五都基本上是被秦軍攆著跑瞭。
燕國(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第五個被滅亡的諸侯國,自召公�]封到北燕後,建立瞭兩個都城,燕城與薊城。後來燕國被秦國打敗,燕王喜遷徙到瞭遼東,但還未來得及建都就被滅亡瞭。
第一都是燕城(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鎮東北董傢林古城)。
據《史記 燕召公世傢》記載,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於燕地。上世紀40年代考古發現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鄉西周時期城市遺址就是燕國的初都燕城。
第二都是薊城(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蓮花池一帶)。
據《史記 燕召公世傢》記載,公元前697年,燕國嚮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並薊國後,遷都於薊。
周武王滅掉商紂王以後,把召公�]封在北燕,因此,燕國的先祖就是諸侯
。燕城、薊城兩次遷都的位置都不是很遠,當時的燕國還屬於邊陲之邊,常有戎人襲擾,如今成為瞭國傢最繁華經濟與政治中心。
齊國(公元前1044年―前221年)
齊國是戰國七雄中第六個被滅亡的諸侯國,自周文王封呂尚為齊侯開始,到齊王建降秦,曆經瞭約800年,其國運比周王朝還要久。齊國共建立瞭兩個都城,營丘與薄姑。
第一都是營丘(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
據《史記 齊太公世傢》記載,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後,封太公薑尚於齊地,建都營丘。
第二都是薄姑(今臨淄西北五十裏博興縣境內)。
據《史記 齊太公世傢》記載,傳至六世鬍公靜時,為避東方萊夷侵擾,齊國被迫遷都薄姑。
第三都是淄博(其實就是營丘舊址翻修瞭一下)。
據《史記 齊太公世傢》記載,公元前859年,七世獻公率營丘人殺其兄鬍公,返都營丘,因臨淄水,故更名臨淄。齊國的國都返迴到臨淄後,一直到被滅亡,沒有再遷徙過。
齊國東臨大海,曬鹽與捕撈業發達,是個比較富庶的地方。齊國始建都於營丘,後遷都薄姑,沒多久又遷迴營丘,改名為淄博。
秦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
秦國是戰國七雄裏最晚被滅亡的國傢,秦人的先祖非子在犬丘(陝西興平)養馬有功,被周孝王賜封到秦邑(今甘肅張傢川),秦莊公被封為西陲大夫後,又遷到瞭西犬丘(甘肅禮縣)。鎬京之亂後,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正式被賜封為諸侯,又先後曆經瞭九都八遷,一直到大秦王朝的建立。
第一都是西犬丘(甘肅禮縣大堡子山)。
按《史記 秦本紀》記載,公元前821年,秦莊公被封為西陲大夫,生下秦襄公。公元771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以西犬丘為都城。考古發現在天水本市以及下屬的清水縣、張傢川、武山縣等地,有或大或小的早期秦人遺址。
第二都是�F邑(今陝西省隴縣東南�F河南岸的邊傢莊一帶)。
據《帝王世紀》記載,公元前776年,秦襄公占領瞭岐山以西大片土地後,秦襄公將都城嚮東遷到瞭�F邑。
第三都是�F渭之會(今陝西寶雞市魏傢崖)。
據《史記 秦本紀》記載,公元前762年,秦文公率兵七百東獵,看到�F水與渭水之間,有一大片水草豐茂的土地,很適閤牧馬,就將都城遷到瞭�F渭之交。
第四都是平陽(今陝西寶雞市眉縣)。
據《史記 秦本紀》記載,公元前701年,為瞭便於打擊西戎的分支毫戎(也叫蕩社),秦憲公決定遷都平陽。
第五都是雍城(今陝西鳳翔縣)。
據《史記 秦本紀》記載,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在雍城築城並建立大鄭宮,雍城靠近黃河,便於據險而守。現發掘齣來的秦雍城遺址由雍城城區、秦公陵園區和國人墓葬區三部分組成,東西長1萬米,南北寬5韆米,齣土文物3000餘件。
第六都是涇陽(今陝西涇陽西北)。
據《史記 秦始皇本紀》記載,公元前419年,秦靈公居住在涇陽。但《史記 秦本紀》中並無秦遷都於涇陽的記載,可能涇陽是作為與魏國作戰的一個臨時性都城。
第七都是櫟陽(今陝西臨潼縣武傢屯東北)。
據《史記 秦本紀》記載,公元前383年,魏國趁秦國內亂秦國的河西之地,而秦國都城在關中的西部,對魏作戰不便,而櫟陽交通便利,是商賈雲集之地,秦獻公遷都於櫟陽,並開啓“初行為市”。
第八都是鹹陽(今陝西鹹陽市東北)。
據《史記 秦本紀》記載,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於鹹陽,並製定瞭秦軍東齣之策。鹹陽地處關中,西有大散關、北有蕭關、南有武關、東有函榖關,據險而守,外敵難以入侵,是個理想的國都所在。此後,秦國就沒有再次遷都。考古人員在鹹陽市渭城區窯店街道辦為中心與渭河兩岸發現瞭秦鹹陽城遺址。
秦國的先祖非子被住在犬丘,因養馬有功被封在秦邑,成用周孝王的附庸,因此也隻有封地,不能建都城。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後,被賜封為諸侯,建都於西犬丘(西犬丘與犬丘不是一個地方)、�F邑、�F渭之會、平陽、涇陽、櫟陽、雍城、鹹陽,一路東遷。
寫在最後
經過梳理,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被滅亡的韓國建都兩處,
陽翟、新鄭
;第二個被滅亡的趙國建都四處,
晉陽、中牟、邯鄲,信都
;第三個被滅亡的魏國建都兩處,
安邑、大梁
;第四個被滅亡的楚國建都七處,
丹陽、郢都、�e都、鄢都、陳都、钜陽、壽春
。第五個被滅亡的燕國建都兩處,
燕城、薊城
;第六個被滅亡的齊國建都兩處,
薄姑、淄博
;最後滅亡的秦國建都八處,
西犬丘、�F邑、�F渭之會、平陽、雍城、涇陽、櫟陽、鹹陽
。
2021/1/21
我是秦磚漢瓦裏的拾荒人,感謝閱讀,人走留香,點個贊唄,不勝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