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12:48:02 PM
之前寫瞭一篇文章《江西,一個“最沒有存在感”的省份,為何沒有一所頂級大學?》,評論區裏就有河北的網友說瞭,我們河北的高等教育也是一言難盡。
在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缺乏這個問題上,河北、江西、河南三個省份可謂是難兄難弟,在曆年高考難度上,都是有名的“睏難大戶”。河南,近幾年高考總人數突破100萬,占據全國的12%。河北則有著名的內捲中學衡水中學,以其碾壓周邊的高考成績和嚴苛的軍事化管理而齣名。為何河南、河北、江西三省沒好大學呢?有人說,是因為窮。可是,看下2021年全國31省份的GDP,河南高居第5,河北排在第12,江西相對靠後,好在居於中間,實力也不差。看來,經濟狀況並不是一個直接因素。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河北是沾瞭光的
我國高等教育的開端,是從清朝末期開始。中國傳統的書院存續瞭韆年之久,作為一種私人教育機構,習常的觀點傾嚮於認為書院初始形態産生於唐代。到宋代漸趨成熟,明清逐漸嚮官學化發展,到清末仿照洋學堂改為學堂。彆看有的大學標榜自己上韆年曆史,但事實上現代大學體係也就是晚清傳入的中國,和那些舊式的書院可不一樣。
晚清時,天津在英法聯軍的武力下被迫開埠,成為中國最早開放的城市之一,同時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北京地方上的重大事務則須與直隸總督共同協商辦理,可以這麼理解,那時候的京津冀一體化程度也是相當高的。
直隸總督在保定、天津兩地辦公,洋務運動時期的新式學堂多在天津籌辦,天津當時就有瞭北洋電報學堂、北洋水師學堂、北洋武備學堂、北洋醫學堂,以及後來籌辦的北洋大學堂。
以張之洞為代錶的一批洋務派代錶,希望引起西方的先進技術、先進文化來挽救清朝的統治。無奈的是,當時清政府主觀上是帶有抵觸情緒的,在他們看來,西方的新式學堂是需要警惕,當時北京隻留瞭一所京師同文館,其他再無近代高校瞭。可見,北京並沒有跟直隸搶占更多的教育資源。
1894年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誌著曆時30餘年的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雖然在客觀上刺激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抵製瞭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是並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1900年7月13日,八國聯軍兵分兩路嚮天津城內發起攻擊,天津的學堂淪為他們的前沿兵營,北洋鐵路官學堂也遭到嚴重破壞,一度停止辦學。在此之後,清政府還是繼續在直隸開設高校,比如在保定開設瞭直隸高等農業學堂(河北農業大學前身) 和直隸師範學堂,在天津開設瞭直隸高等工藝學堂(河北工業大學前身)。晚清時期,盡管清政府辦學艱難,還遭到外敵入侵破壞,但給河北高等教育打下的基礎比起全國其他地方還是好很多的,畢竟西方的教育剛傳入,全國其他地方沒有河北靠近北京的優厚條件。
北洋鐵路官學堂
清政府滅亡,民國時期的河北逐漸被削弱瞭地位
1912年,隨著清政府的滅亡,中華民國是近代中國的起點。中華民國成立之後,政府把全國分為六大學區,每個學區設立一所高等師範學校,這也就是該學區的國立最高學府。之所以設立高等師範學校,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急需師資,師範教育的開始就是大學教育的開始。這六大學區分彆是北部的北京、東部的南京、南部的廣州、中部的武昌、西部的成都和東北的瀋陽。另外,在首都北京還有一所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北大也是民國初期中國唯一的國立大學。
當時的六大學區最高學府分彆是: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師範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南京大學)、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武漢大學)、廣東高等師範學校(中山大學)、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四川大學)、瀋陽高等師範學校(東北大學)。
北京高等師範學校
各區內其他各省原有優級師範學堂或並入其中,或降級改為普通師範學校,或逐漸停辦。類似還有直隸高等師範學校,也因區內有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隻能逐漸停辦,直到1921年被並入位於保定的河北大學。它與現在的河北大學除瞭擁有地脈淵源之外,沒有任何人脈的淵源,在曆史上它隻存在瞭10年。
10年河北大學,可謂是河北教育的一個縮影。當時的河北大學,是由直隸農業專門學校、直隸公立醫學專門學校、直隸高等師範學校、天津私立法政學校閤並成立的,是河北省第一所綜閤性大學,由直係軍閥頭目曹錕創辦。此人文化不多,自知肚子裏墨水少,但尊師重教,常常掛在嘴巴上的一句話就是,自己就是一個推車賣布的老粗,什麼都不懂,大學得靠教授。他對教授們畢恭畢敬以師禮待之,發給他們的工資也超過手下的師長、旅長,而每到發薪時都要用紅紙包好,用托盤呈送給教授。隻要曹錕在該校,就常到休息室等候,以問候下課的教授。他看見教授講課熱得汗流滿麵,就命令校工以後上課時要送毛巾給教授們擦汗,並在教室內安上瞭自造的降溫裝置。據史料記載,他發給教授的工資,比部隊的師長、旅長工資還要高。
時年局勢動亂,城頭變幻大王旗,無論是誰來,都顧不上一所大學的承辦,10年內河北大學換瞭12任校長,一直就沒消停,直到停辦。
1935年,天津被分瞭齣去,成為瞭直轄市,這也是對河北高教影響較大的一次變動。一所南開大學,一所北洋大學,徹底地和河北說瞭再見。
後來的六所省屬院校中,河北工學院、河北醫學院、河北女子師範學院、河北法商學院和河北水産專科學校也在天津。新中國成立後的院係調整中,河北工學院和北洋大學閤並為天津大學。即使是後來重建瞭河北工學,歸河北省管,但辦學地址仍設在天津。
即使是後來的全國重點大學唐山鐵道學院,在院係調整中,采礦係、冶金係、建築係、水利係等支柱院係全部調整齣去,到瞭1964年,又整體搬遷到四川更名為西南交通大學,也算是跟河北徹底絕緣。
再來看河北農大。河北農業大學的前身是創建於1902年,是新中國建校最早的高等農業院校,先後經曆瞭直隸農務學堂、直隸高等農業學堂、河北省立農學院、河北農業大學等曆史時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院校調整中,森林係整建製調整到北京,參與組建瞭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畜牧獸醫係整建製調整到內濛古,參與組建瞭內濛古農牧學院(現內濛古農業大學);水利係整建製調整到武漢,參與組建瞭武漢水利電學院(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的前身,現已並入武漢大學)。好吧,又都走瞭,而且一個個比河北農大混得好!
1996年,211工程高校的評選中,河北省推薦瞭兩所院校:河北大學和河北工業大學。有網友就疑惑瞭,為何河北高校也不在少數,隻有兩所推薦211?因為211入選的一個硬性指標就是必須有博士點,而當時整個河北省高校中,僅有河工大和河北大學有博士點,其他高校連申報的機會都沒有。此時的燕山大學還在黑龍江,不算河北的學校,而且燕大正在與吉林工業大學爭奪機械部的一個211名額。在專傢組評審之前,整個河北省將全部希望寄托在河北大學身上,河北工業大學僅僅是怕河大底氣不足作為一個備胎申報上去,也算是雙保險。
此時,齣現瞭一個很大的變數,就是位於湖北宜昌的三峽工程。三峽工程是被列入世紀工程的重點中的重點項目,國傢高度重視。在這個關鍵時刻,河北工業大學的項目和關鍵技術在三峽工程的招標過程中中標,三峽大壩的核心發電機組核心技術選用瞭河工大的某項關鍵技術。因為項目的中標,三峽大壩的專傢紛紛認可河北工業大學的科研實力和深厚的底蘊,一時間,學校名聲大噪。於是,在後來的評審中,各個專傢慎重綜閤考慮下,由兩院院士組成的專傢組全票通過河北工業大學的申請。
這個事情後來讓河北省很尷尬,本來要力保河北大學衝211,結果風雲突變。就這樣,河北省唯一的一所211院校,最終還落到瞭天津市。如今的河北大學,總是被人詬病為小211。就是因為這此評估。
如今,河北大部分學校的預算2020年在10億元左右,最高的河北師範大學18.99億元,而教育部直屬高校的預算(下圖)裏一流大學至少40,50億乃至上百億的預算。
河北省對開展雙一流高校的支持是,“十三五”期間(2016年-2020年)每年增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專項資金5億元給予支持,連續五年。2020年的消息是,河北省將在保證現有投入基礎上,給予燕山大學未來三年總計不低於15億元的經費支持。對比其他省份,錢真的是,偏少。廣東2015-2017年,3年就計劃投入50億元,河南省“十三五”期間擬籌措資金40.27億元,山東省“十三五”期間,省財政多渠道籌集50億元支持“雙一流”建設。
在缺少頂尖名校的問題上,河南省好歹在奮起直追,未來可期。而河北,在高教發展的勢頭中,似乎是起瞭個大早,卻趕瞭個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