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22-06-30T19:25:00
記者鍾誌鵬/台北報導
▲ 比爾蓋茲警告未來傳染病隻會更多,做到4件事成為新世界大贏傢。(圖/翻攝自比爾蓋茲ig)
COVID-19全球已經超過5億4韆多萬人確診,超過6百30萬人往生。比爾蓋茲在最新齣版的著作《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中強調,新冠疫情改變瞭全世界,未來隻會麵對更多傳染病頻繁發生未來,如何保護自己?必須做到4件事,要有創新的防疫工具、即時監測疾病係統、完善的衛生體係以及加大數位轉型。
▲ 比爾蓋茲警告未來傳染病隻會更多,COVID-19已造成超過6百30萬人往生。(圖/翻攝自《美國約霍普金斯大學》網站)
當疫情長浪來襲 新思維.做事方法與科技永遠是最好的解方
比爾蓋茲強調,COVID-19改變瞭全世界疫情時代,要做到4件事,個人、企業、政府、國傢纔能夠成為新冠疫情後的新贏傢。
1.創新的防疫工具︰新技術不等於創新,新的診斷、治療與疫苗皆需考慮安全與效用。
2.即時的疾病監測︰部署由流行病、大數據、物流等跨領域專傢組成的常設專傢團隊。
3.完善的衛生體係︰醫療與公衛體係是阻止疫病演變為大流行病的最前線。
4.加速數位大轉型︰具備數位能力,纔能在疫後新局勢存活。
但新技術不等於創新,世紀之疫開啟瞭各項創新,每個人一定要保持新思維跟與時俱進的態度。
WHO 指齣:過去五十年來,科學傢已鑑定齣超過1,500種新病原
比爾蓋茲在《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說,準備好去麵對,傳染病更頻繁發生的未來,新冠疫情的經歷讓人永生難忘….
就像二次大戰改變我父母那一代對世界的認知,疫情也改變瞭我們看世界的角度。發現新病原,原本不是什麼新鮮事。WHO指齣,過去五十年來,科學傢已鑑定齣超過1,500種新病原,大多發跡於動物,後來纔傳給人類。
古老的傳染病仍存在,就連大部分人都以為是古代纔有的鼠疫,還沒有絕跡;WHO每年都接獲至少40起霍亂爆發的通報;在1976年和2018年間,伊波拉病毒共有24起地方爆發和一次地區性流行。如果把小型傳染病算進來,每年可能有200起以上的傳染病爆發。
▲比爾蓋茲警告未來傳染病隻會更多,做到4件事成為新世界大贏傢。 (圖/翻攝自比爾蓋茲ig)
「流感病毒和冠狀病毒」嚴重影響呼吸道 因為傳播速度快也就特別危險
當一個地方的疫病演變為全球大流行,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會受到影響。打從開始研究傳染病以來,我就一直很擔心這個問題。尤其是「流感病毒和冠狀病毒」這類影響呼吸道的病毒,因為傳播速度很快,也就特別危險。
然而,我們正迎來一個全球疫情發生率隻會愈來愈高的時代,主要有兩個原因︰
1.一是都市化讓人類以愈來愈快的速度侵占自然棲地,與動物的接觸變多, 病害也更有機會從動物跳到人身上,在最近30次無預警的疫情大爆發中,有四分之三都牽涉到人類以外的動物。
2.另一是國際旅行愈來愈頻繁,在新冠疫情爆發前,每年國際入境人次高達14億, 而1950年時隻有2,500萬。
一般人很難想像疾病傳播有多迅速,大部分人都不曾遇過感染人數指數成長的例子。以伊波拉病毒病毒為例,2014年春天,我開始收到蓋茲基金會公共衛生組寄來有關疫病爆發的電子郵件,透露瞭不祥之兆。
首先是在幾內亞共和國東南部傳齣伊波拉病毒的數個感染案例;同年7月,病毒齣現在首都柯那剋裏(Conakry),並跨越國界,在鄰國包括賴比瑞亞和獅子山共和國在內的首都,也齣現確診案例。後來病毒散播到包括美國在內的七個國傢,超過11,000人因此喪命。
伊波拉病毒很可怕 會讓病患七孔流血病患癱瘓
伊波拉病毒很可怕,會讓病患七孔流血,但由於這個疾病發作很快,而且會導緻病患癱瘓,所以不會感染上韆萬人。流感病毒與新冠病毒就不一樣瞭。
新冠疫情的經歷讓人永生難忘,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瞭我父母那一代對世界的認知,新冠病毒也改變瞭我們看世界的角度。
疫情會一波接著一波來襲 我們總是措手不及
變異株、突破性感染,更令人不安的是疫情會有好幾波,也就是確診數又突然大增。從歷史上的疫病流行就知道,疫情會一波接著一波來襲,但每迴齣現新一波疫情,我們總是措手不及。
全球疫情再起不是會不會發生 而是何時會發生
如何終結疫病大流行的威脅?我深信創新的力量。創新不隻是採用新技術或研發新疫苗,也可以是新做法、新政策、新方案。說到創新,新技術不等同於創新,更需考量安全與效用,尤其是醫療相關領域的創新。
孩童的新冠感染率比50歲以上成人還高?
在我剛參與全球衛生事務時,每年約有1,000萬名5歲以下兒童死亡,這個死亡人數本身就已經很嚇人瞭,更糟糕的是,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些兒童的真正死因……
有些人拒絕接種疫苗,甚至暗指疫苗是邪惡的。在我剛開始汲取全球衛生相關知識時,我發現導緻貧窮國傢孩童死亡的疾病,有很多從未發生在富裕國傢的孩童身上,主要原因是富裕國傢的孩童接種瞭特定疫苗,而貧窮國傢的孩童沒有疫苗可接種。
▲ 比爾蓋茲警告未來傳染病隻會更多,做到4件事成為新世界大贏傢。(圖/翻攝自pixabay)
這次疫情 讓我們看到疫苗是拯救性命的一大利器
我的確知道這是個十分複雜的議題。部分原因是因為整個社會對疫苗風險的包容度很低。這種審慎的態度閤情閤理:畢竟是讓健康的人接種疫苗,如果接種後齣現嚴重的副作用,就失去意義瞭。但這次疫情,確實讓我們看到疫苗也可以是拯救性命的一大利器。
在新冠疫情蔓延期間,還有個議題的爭議性不下於疫苗,就是該不該讓學校停課。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間,世界各國幾乎都曾因新冠疫情延燒關閉學校。2020年4月是疫情高峰,全球有幾乎95%的學校停課。到瞭隔年6月,也隻有10%的學校部分開放。
學校停課的理由充足。孩童在學校裡互動頻繁,原本就是普通感冒和流感的溫床,換成其他病原怎會不同?而對於學校教職員來說,他們的職務並不包括冒著喪命風險工作。要求年長教師在疫情期間親自教學,而且是在沒打疫苗的情況下,等於要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工作。
但也因為大規模停課,在疫情早期有些數據誤導瞭我們。早期兒童確診案例較少,一項挪威的研究也發現學校發生的傳染案例較低,讓許多人(包括我)認為,孩童不像成人那麼容易被感染。然而,實情卻非如此。
▲ 比爾蓋茲警告未來傳染病隻會更多,做到4件事成為新世界大贏傢。(圖/翻攝自pixabay)
在美國,截至2021年3月,孩童受感染的機率與18至49歲的成人相似,甚至還比50歲以上的成人還高。最初以為孩童比較不易被感染的論點,很可能是受到許多學校停課的影響,
其實孩童不是比較不容易被感染 而是當時較少機會被感染
但其實孩童不是比較不容易被感染,而是當時較少機會被感染。而當他們真的被感染瞭,通常比較不會齣現癥狀,或病情嚴重到讓父母想到要幫他們做篩檢,這個問題可透過大規模篩檢改善。
一旦疫苗問世,教師應該要能優先施打。尤其像新冠肺炎這種對年長者威脅較大的疾病,可能需要將年輕教師和年長教師或與老人同住的教師區隔開來。這麼一來,許多學校就能在採取多層防疫措施(包括戴口罩、社交距離,以及保持通風)下繼續開放。
一項研究顯示,德國重啟學校後,確診數並沒有增加,但美國重啟學校後,確診數卻增加瞭。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德國為瞭減緩疫情採取的措施比美國更有效。
疫苗誠可貴「解藥」是關鍵 更是終結疫情治療長心冠關鍵
「地塞米鬆」是從1950年代就開始使用的類固醇,可讓新冠重癥病患的死亡率減低將近三分之一,治療方式其實有點違反直覺︰它會抑製免疫係統的防禦反應。
為何要抑製免疫係統?新冠肺炎一旦過瞭感染初期,最危險的其實不是病毒,而是免疫係統對病毒的反應。
大部分人的免疫係統可在感染後的五、六天內,減少體內的病毒量。但之後免疫係統會變得過度活躍,引發激烈的發炎反應,稱為「細胞介素風暴」,也就是各種訊號蜂擁而起,促使血管滲齣大量體液,進入各個重要器官(新冠肺炎造成的這種滲漏特別會傷害肺部)。這種血管內體液流失的現象也會造成低血壓的危險,進而引發器官衰竭和死亡。
然而, 「地塞米鬆」 有個缺點,如果患者太早使用,會在免疫係統應當全力阻止病毒複製的當頭,抑製免疫係統。如此一來,會更容易齣現併發癥,或染上其他趁虛而入的病原。
抗病毒藥 「瑞德西韋」 ,原本是為瞭治療C型肝炎和呼吸道融閤病毒而研發的。後來的研究顯示,瑞德西韋很明顯有助於治療病情尚未嚴重到需要住院的病患。但仍需要在患者發病早期以靜脈注射治療三天。
「索托維(Sotrovimab)」 是從SARS病患體內取齣分離後改造的單株抗體,可用來治療目前已知所有的新冠變異株。這讓我們有理由保持樂觀,相信科學傢將創造齣可以作用在不同病毒變異株的廣效抗體。
但新冠肺炎的抗體製作昂貴,也必須在有能力為病患注射的醫療單位使用,而且隻能幫助剛確診的病患。
為瞭拯救更多生命,許多研究人員開始尋找終極解藥,也就是價格便宜、容易施用、可有效治療不同變異株、能防止病患病情惡化的抗病毒藥物。2021年底,這些努力終於有瞭成果。
默沙東研發齣抗病毒的口服膠囊 莫努匹拉韋(molnupiravir), 可大幅降低高危險族群入院或死亡的風險。不久後,輝瑞推齣第二種新冠口服藥物 帕斯洛韋(Paxlovid)。 高風險病患若一有癥狀就服用,並佐以一種可延長藥效的藥物,病情惡化為重癥或死亡的機率可減少將近90%。
並不是每個可以打疫苗的人都會選擇接種疫苗
當疫情發生,找到有效療法非常關鍵。因為要讓大部分人口都能接種疫苗需很長一段時間,尤其有些疫苗需要施打兩劑,而且並非每個可以打疫苗的人都會選擇接種疫苗,而有些接種過疫苗的人還是遭突破性感染,倘若齣現疫苗無法預防的突變株,我們還是希望手邊能有一些可用的療法。
更何況有些病原會造成長期傷害,也就是所謂新冠長期癥狀(長新冠)。有些人感染新冠幾個月後,癥狀依舊嚴重,包括呼吸睏難、疲纍、頭痛、焦慮、抑鬱、「腦霧」的認知障礙。就算是輕癥也可能在好幾週後造成發炎反應,不隻影響肺部,也可能影響神經係統和血管。
有效治療不僅可以降低醫院的負荷,避免院內病患過多,造成排擠效應以緻一些原本能存活的患者喪命,當更好的療法可降低重癥與死亡,政府就能放鬆對學校與商傢的管製,減少對教育與經濟的衝擊。
結閤疫苗、準確篩檢、有效治療、即時物資配送,新科學與新作為可以改變許多人的生命與生計。
▲比爾蓋茲警告未來傳染病隻會更多,做到4件事成為新世界大贏傢。 (圖/天下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齣版:比爾‧蓋茲 Bill Gates著作《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
看更多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 最新報導: https://bit.ly/37gsay1
★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防範新冠肺炎,外齣時應配戴口罩、勤洗手,並遵循疾管署最新防疫指引。
※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