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22-05-08T10:32:00.000Z
(德國之聲中文網)世界各國國歌中,常有對勇氣和抵抗的歌頌,例如,自1792年起,法國人便一直高歌:願敵人的鮮血澆灌祖國的田野;意大利人在國歌(1847年)中誓言,為瞭和平與自由無懼死亡;阿根廷人(1813年)亦發誓要為共同的理想而光榮獻身。
與之相比,德國國歌內容顯得和平多瞭,盡管它也問世於19世紀中葉--一個充滿戰爭色彩的時代。此歌通稱 "德國之歌 ",原為《德國人之歌》( Lied der Deutschen ),有著麯摺的歷史。自1952年5月2日起,她正式成為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國歌,但僅用其第三段。該段以此開首:"為德意誌祖國的統一、正義和自由!讓我們兄弟般心手相連齊奮鬥!"
歌詞原初文本寫於19世紀。1841年8月26日,詩人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1798-1874)完成瞭這首詩,呼籲同胞們努力實現一個統一的德意誌帝國。當時,他的祖國仍一盤散沙,處於數十個君主小邦獨立統治狀態。馮·法勒斯雷本用約瑟夫·海頓( Joseph Haydn ,1732-1809)的《皇帝四重奏》 (Kaiserquartett )的鏇律給這首詩配麯。
魏瑪共和國時期,根據社會民主黨籍總統弗裡德裡希·艾伯特( Friedrich Ebert )1922年8月11日的一項政令,《德國之歌 》首次成為國歌。以後,即使在納粹統治時期,它仍為國歌--不過,隻用第一段。雖然馮·法勒斯雷本在19世紀中葉已憧憬一個統一的德意誌民族國傢,但歌詞首句:"德意誌,德意誌,高於一切,高於世間所有一切" 卻似乎是為納粹政權的意識形態而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此歌因 "第三帝國 "而受纍,在美國佔領區,甚至一度遭禁。
1949年民主德國成立,立即將約翰內斯·羅伯特·貝歇爾(Johannes Robert Becher)的 《從廢墟中崛起》( Auferstanden aus Ruinen)定為國歌;一段時間後,同年建立的聯邦共和國方再度有瞭自己的國歌。
在此之前,無國歌狀況尤其給官方招待會帶來大麻煩。作為臨時解決辦法,聯邦德國會播放諸如《我們生長在三國佔領區》(Wir sind die Eingeborenen von Trizonesien)的狂歡節歌麯。"Trizonesien "是對戰勝國在德三個佔領區的調侃說法。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官方實在需要一首國歌。 時任聯邦總理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是萊茵蘭人,對狂歡節文化自然撚熟於心。
戰後,漢斯·費迪南德·馬斯曼(Hans Ferdinand Maßmann)於1820年創作的愛國民歌及大學生歌麯 《我已傾倒》( Ich hab mich ergeben)亦常用於官方場閤。歌中唱到: "我已傾倒,用心和手。 充滿愛情和生命的國度,我的德意誌祖國!"
不過,這首歌無望成為國歌。聯邦總統特奧多爾·豪斯(Theodor Heuss)委托創作瞭一首題為 《信仰之國,德意誌之國》 ( Land des Glaubens, deutsches Land )的歌麯,欲作為國歌,但在一次民意調查中慘遭失敗。阿登納則提齣將《德意誌之歌》重新啟用為國歌,並一直堅持到豪斯總統鬆口並以在正式場閤下隻唱第三段歌詞為條件。這樣,從1952年5月起,聯邦德國終於又有瞭正式國歌。
有意思的是,相關消息在外交層麵的傳播需要時間,而無人想到過這一點。1953年,阿登納齣訪,在芝加哥受到瞭狂歡節歌麯 《海德維茨卡,船長先生》(Heidewitzka, Herr Kapitän)的歡迎。順便提一下:此歌作於納粹時期。
如今,《德國之歌》的國歌地位早已穩固,盡管調查結果顯示,隻有不到二分之一的德國人熟悉其歌詞。隔一段時間,會有人提齣是否需要來一首新國歌,或者,至少該對現國歌作某些修改。
1990年兩德統一之前,民主德國第一位自由選舉產生的政府總理洛塔·德·邁齊埃( Lothar de Maizière )曾用小提琴為時任聯邦德國內政部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 Wolfgang Schäuble )演奏貝托爾特·布萊希特( Bertolt Brecht )的《兒童頌》( Kinderhymne ),建議考慮將其作為兩德統一後的國歌。不過,最終還是按聯邦總統理查德·馮·魏茨澤剋( Richard von Weizsäcker )和總理赫爾穆特·科爾( Helmut Kohl )所決定的那樣,確保瞭《德意誌之歌》第三段的國歌地位。
2005年,流行歌手莎拉·康納(Sarah Connor)在一場足球比賽前演唱國歌,鬼使神差般齣錯,把原詞"Blüh' im Glanze dieses Glückes"("在這幸福光芒中綻放")唱成瞭"Brüh' im Lichte dieses Glückes"("在這幸福之光中泡熱水") 。
2018年,時任聯邦傢庭事務部性別平權專員的羅絲-莫林( Kristin Rose-Möhring,)建議從性別平等角度修改 《德國人之歌》,將 "祖國 "( Vaterland,直譯為"父土" )改為 "傢鄉"( Heimatland ,直譯為"傢鄉",或"故土"),將 "兄弟般心手相連 "( brüderlich mit Herz und Hand ")改為 "心手相連勇往直前"( couragiert mit Herz und Hand )。此建議一齣,自然引發一場短暫憤怒風暴,直到相關話題讓人筋疲力盡。
而就在此前不久,奧地利將國歌中"你是偉大兒子的傢鄉"(Heimat bist du großer Söhne) 改為"你是偉大兒女的傢鄉" (Heimat großer Töchter und Söhne),展示瞭如何做到這一點。同年,加拿大也決定在國歌中改用性別中立的語言,並稱它是一個 "微小決定和重要的象徵"。
三年前,德東地區的圖林根州州長拉梅洛(Bodo Ramelow)切身體會到瞭,質疑現在的德國國歌,隻會樹敵多多:他在一次采訪中說,希望有 "所有人都能認同的簡潔上口的新文本",因為,很多東德人不把 《德國之歌》當作共同國歌。此言立即上瞭小報頭版,發行量最大的《圖片報》報道瞭他廢除國歌的 "荒唐計劃"。
《德國之歌》的前兩段歌詞早已被摒棄,但未遭禁。因無知作祟,2017年網球聯邦杯德國女隊在毛伊島( Maui )對陣美國隊時發生一起醜聞:一獨唱演員在比賽前引吭高歌德國國歌--用的是第一段歌詞。
西班牙人倒有一個實用的解決辦法。他們的《皇傢進行麯》( Marcha Real)1761年起即為國歌,但迄無歌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緻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Torsten Lands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