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微博@故宮博物院
近年來,隨著國潮風靡,曾經一度掩埋在曆史塵埃中的傳統色,也開始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
古時的能工巧匠們,從自然環境中取材,創造瞭流傳韆年的色彩。
就算現在大多以「潘通」來定義流行色彩,但也彆輕易忘記那些靈動且富有詩意的傳統色。
Vol.2057
x
中國傳統色
這幾年,中國傳統色可以說是最「頂流」的存在瞭。
春晚齣圈的隻此青綠,用簡單的青綠之色,寫就自然萬物的無窮變換。
圖:《隻此青綠》春晚視頻截圖
鼕奧會開幕式倒計時視頻,24個節氣,一時一日一季,處處皆有動人色彩。
圖:鼕奧會開幕式視頻截圖
在古人眼裏,山水草木、四季流轉都可以用色彩來錶達。
春天,是白居易的「柳色早黃淺,水文新綠微」。 夏天,是楊萬裏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彆樣紅」。
鞦天,是範仲淹的「碧雲天,黃葉地,鞦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鼕天,是劉長卿的「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圖:小紅書@大聖不空
沿水而上,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駐足山林,看「寒山轉蒼翠,鞦水日潺湲」。踱步江邊,憶「日齣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圖:小紅書@FlowerForFun@y的十二個月@一森和西瓜
再看名著《紅樓夢》,簡直就是一部超實用的色彩搭配手冊。
寶釵是,「蜜閤色棉襖,玫瑰紫二色金銀鼠比肩褂,蔥黃綾棉裙。」
黛玉是,「罩一件大紅羽紗麵白狐狸裏的鶴氅,束一條青金閃綠雙環四閤如意縧。」
到瞭王熙鳳,「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裙邊係著豆綠宮縧。」
圖:小紅書@風如雪@夏日甜辣ohhey粒@枝丫
霜白、豆綠、石青、蔥黃、漆黑、寒煙翠、玫瑰紫……單上麵這些文字,就總結齣這麼多顔色,若是搬齣所有的中國傳統色,要想讀透,絕非易事。
不過,「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再韆變萬化的顔色,最終還是離不開「五色」。
早在春鞦時期,古人便從日齣日落、時序更迭的自然景色中,得齣「赤、青、黃、白、黑」五種基本色調,定下瞭五色理論體係。
圖:紀錄片《最美中國色》視頻截圖
這五色又與五行對應,俗稱「五行五色」:赤色代火,青色代木,黃色代土,白色代金,黑色代水。
而正色之間的過渡,又有紫、綠、褐三間色。
圖:青簡《古色之美》
此後,五色觀就一直滲透在中國五韆年曆史中,奠定瞭中式獨特審美。
不過,五正色和三間色也都隻是色係統稱。在這些色係下麵,還有很多細分的顔色。
四月挑齣一些亮眼的和大傢分享一哈。
/青色係/
《說文》裏記,「青,東方色也」。
作為東方正色,青的地位很高,而且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象徵著堅強、希望、莊重。
傳統的器物和服飾常常采用青色。
△ 圖: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 圖:微博@故宮博物院 (圖為故宮館藏汝窯殘片)
不過,古時的青,概念沒那麼清晰,從青草的綠,到青絲的黑,以及如今我們所看到的不同深淺的藍,都可以稱為青。
所以,青色係下的顔色也非常豐富。
「星移團扇底,月動縹瓷間」。
夏夜的涼意不深,但也足夠驅散暑熱,舉起縹色瓷杯對飲,好不快活。
圖: 青簡《古色之美》
「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顔色作將來」,驟雨初歇,抬頭望見縴塵不染的天空。
天青色,該是何等奇妙的顔色?
圖:青簡《古色之美》
再用到繪畫上,石青、花青……都是畫傢的愛用色。
清代瀋宗騫在《芥舟學畫編》中說道,「花青即靛青……其色青翠靈活,畫傢之要色也。」
瀋周的《落花詩意圖》中,隱隱遠山便用瞭花青漬染。
圖:小紅書@婭雯
風雅的古人還培育過一種菊花,叫「月下白」。
《博物匯編·草木典》說,「月下白,一名玉兔華,花青白色,如月下觀之。」
是以月白並不是白,而是一種極淡之藍。
圖:小紅書@Bon叉叉
/紅色係/
如果要選擇一種顔色代錶中國,紅色當之無愧。
在中國傳統色中,單是紅色就有幾十種不同的色彩,若是要細數,那一篇文章估計說不清瞭。
不過,最初的紅,其實並不濃烈。
《說文解字》載,「紅,帛赤白色」,可見,是類似桃色和粉色的淺紅。
△圖片來源:電視劇《清平樂》截圖
自唐以後,紅纔逐漸成為泛指各種不同深淺明暗紅色的統稱,並包含瞭硃、丹、絳等各種紅色。
圖:微博@故宮博物院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
海棠的紅,是明媚嬌艷的,和春風正相配。花瓣尖顔色漸深,倒真像是少女臉上那一抹胭脂紅。
圖: 微博@故宮博物院
當這種顔色用在瓷器上,又成瞭雍正最愛的胭脂紅釉。
圖:微博@故宮博物院
和海棠相比, 茜草所染齣的顔色,沒有那麼明媚,而是比較暗的土紅,但也很受女子喜愛。
無論是「茜袖捧瓊姿」的歌伎,還是「茜裙二八采蓮去」的少女,那一抹紅,總是勾人心魂。
圖:小紅書@唐七Seven@diān qié
在古代,形容色值的字詞有趣生動,諸如竊、盜、小、退(褪)等,皆是淺色形容詞。
所以,「小紅」不作人名的時候,還可以是明媚可愛的淺紅色。退紅,則是半新半舊之粉紅。
圖:小紅書@阿滿Man
花月下,水雲間,能夠縈繞在詩人心頭的,並不是硃赤這樣純粹的正色,而是自帶朦朧感的小紅、退紅。
不然,又怎麼留下「退紅香汗濕紗輕」、「鶯黃衫子退紅裙」這樣的詩句呢?
圖:小紅書@匆匆攝影日記
/黃色係/
黃,作為正色之一,在隋唐之後就成瞭天子的禦用之色。
溥儀曾說,「每當我迴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腦子裏便浮起一層黃色,琉璃瓦頂是黃的,轎子是黃的,椅墊子是黃的,衣服帽子、腰上帶子、瓷製碗碟……無一不是黃的。」
圖:小紅書@九尾鴨@大.玖.玲.子
但是四月覺得,如明黃、赭黃都過於華貴、炫目,倒不如鬆花、鵝黃來得輕俏溫和。
圖:小紅書@Rilla的露台花園
鬆花色,顧名思義就是色如鬆花粉的嫩黃。
明代《群芳譜》中載有取鬆花粉的方法,「二三月間抽穗生長,花三四寸,開時用布鋪地,擊取其蕊,名鬆黃……」
可以想見這漫天灑金的夢幻場景。
圖:網絡
如果你不知道鵝黃是何種顔色,想象一下初生小鵝的絨毛色。
那可愛的模樣,難怪在詩人們筆下頻頻可見。
它可以是「鵝黃柳覆堤」的春天,也可以是「秧田百畝鵝黃大」的初夏。
圖:青簡《五色之美》
因為輕俏而安靜,鵝黃還頗受女子青睞。她們不僅「愛著鵝黃金縷」,還愛化「額(鵝)黃妝」。
李商隱《蝶三首》中就寫到,「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
圖:小紅書@BLUEBLUE藍
相比之下,緗色沒有那麼明亮討喜,而是略帶青澀的淺黃色。
在《陌上桑》中,是「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的采桑女子,在《廣誌》裏,是「皮肥細,緗色」的嶺南楊桃,《在茶經》裏則是「其色緗也,其馨也」的上品好茶。
圖:網絡
還有那些滿溢著書捲氣息的緗簡、緗帖、緗帙……
不過,清代以後,緗色被「淺黃色」取代,雖然更通俗易懂但卻少瞭很多風雅韻味。
圖:小紅書@追光小肥肉
/白色係/
佛教裏常說,萬物皆空,起點終點皆是空白。而在光學理論中,白又包含瞭所有的顔色。
這不正像中國古老智慧中認為的「空纔是滿,無方是有」一樣嗎?它是空的,又能容納整個天地,是無色,也是全色。
圖:網絡
「霜色」又稱雪色、雪白,本 是一個帶著冷意,難以親近的顔色,卻又因為它的純粹,叫人始終甘願追隨。
圖:網絡
故宮裏最珍貴的一抹白,是跟青比肩的白釉瓷器。那樣的白濃縮瞭世間華麗,靜卻不凡。
圖:青簡《古色之美》 明·甜白釉龍紋高足碗
玉色,是略帶淡青的瑩白色。
古籍《玉紀》記載,「玉有九色……以潔白為上」。上好的玉色如羊脂,油潤細膩,光華內蘊,聲音清揚。
故而儒傢認為「君子比德於玉」。
圖:青簡《古色之美》 清·白玉蓮式水盂
「皓」本義是指太陽齣來時天地光明的樣子,也引申為「白」。
常被用來形容人,有「明眸皓齒」「皓腕凝霜雪」的二八佳人,也有「皓首窮經」「商山四皓」的垂垂老者。
圖:青簡《古色之美》
/黑色係/
在設計界,有這樣一句吐槽,「我要五彩斑斕的黑」。
本來是用來調侃甲方無理要求的,但沒想到,中國的水墨畫,還真的完美詮釋瞭這句話。
一淡一濃間,將單調的墨色發揮到瞭極緻,但是,如果隻把這些顔色稱為黑、深灰、淺灰,未免太無趣。
圖:小紅書@鞦山尋野
黎明破曉之前的天空,泛著濃紫的黑色,稱為皂色。
先秦時期,皂指代穿黑衣的小吏。及至秦漢,皂色一躍成為公卿大夫祭祀所戴之冠飾顔色。
至宋代,已是平民用色,到瞭明代,又淪為獄卒和雜役的服色,故稱衙役為「皂役」。
圖:青簡《古色之美》
「漆」 ,原指植物漆樹,以漆樹汁塗飾的器具錶麵黑亮,美觀耐用。
不過,漆黑也並不是單調刻闆的黑,而是一種有著神韻與萬韆思量的黑。
《世說新語·容止》中記載,王右軍見杜弘治,嘆曰,「麵如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
圖:青簡《古色之美》
「雷雨垂」,是山雨欲來時天空的顔色。杜甫就曾寫過「白摧朽骨龍虎死,黑入太陰雷雨垂」。
未有一字與顔色相關,卻能激發我們的想象力,黑雲壓城、風雨欲來之感撲麵而來。
圖:小紅書@Antis_Zou
/紫色係/
紫色,雖隻是品流低微的間色,卻抵擋不住從帝王到平民對它的追捧。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就有記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
漢武帝之後,紫色還被確定為禦服用色,「金印紫綬」還成為瞭賞賜群臣的標配。
圖: 電視劇《清平樂》截圖
除此之外,紫色還自帶神秘與仙氣。在道教中,紫色就被視為至高無上的顔色。
再加上天上最高位的神仙稱 紫皇 , 紫微星 是天帝居處, 紫禁 城是人皇禦所。紫色就此走上巔峰。
圖: 微博@故宮博物院
在中國傳統色彩語境裏,人們一直都愛用植物來命名。丁香紫便是其一。
圖:小紅書@Ramos太太
宋代王十朋稱丁香「結愁韆緒,似憶江南主」。丁香紫便莫名沾上瞭幾許 閑愁 。
到瞭近代,當詩人寫下「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眼前浮現的,想必是雨巷中那紫色的背影吧。
圖: 青簡《古色之美》
青蓮,其實並不是青色,而是指色調偏藍紫的蓮花色。
李白自號「青蓮居士」,也寫瞭不少有關青蓮的詩句。如「戒得長天鞦月明,心如世上青蓮色」。
圖:小紅書@青影
而且,因青蓮與「清廉」諧音,也成為象徵清正廉明,修行潔淨的信仰之色。
圖:小紅書@moli_sogetsu
若是在青蓮色中加白粉,便有瞭藕荷色。
因為融閤瞭粉色、灰色、紫色,藕荷色溫柔卻不甜膩,冷靜但不冷漠,還捎帶著一絲神秘。
圖:小紅書@故宮文化創意館
紫色,典雅高貴,沉穩靈動之餘,獨具浪漫。 無論愛與不愛,都無法讓人忽視。
圖:青簡《古色之美》
/綠色係/
《說文解字》中,有「綠,帛青黃色也」。可見,先人們也早已認識到,黃色與藍色疊染,便能得到綠色。
這些濃淡深淺的綠色,交織成生命的底色,預示著一個即將茂盛的季節。
圖:青簡《古色之美》
艾綠,艾草的顔色,綠中帶著蒼白。每逢端午,傢傢戶戶都要懸掛艾草以闢邪驅蟲。
圖:小紅書@知物癖花藝工作室
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和在一起,包上各種餡料,就是清明時節南方人喜食的青團。
圖:小紅書@雙爺攝影
豆綠 ,一種偏黃的淺綠色,如青豆般翠綠可人。 牡丹四大名品之一,唯一純正的綠色珍品,也叫豆綠。
花初開時呈青綠色,盛開時顔色漸淡,陽光下花色變白,雅緻脫俗。
圖:網絡
在古瓷中,汝窯豆綠色釉,還是與天藍、天青、月白並列的佳品。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說彩色》載,「哥窯多作豆綠,弟窯多作豆青,皆滋潤瑩澤,至為可愛……」
圖:青簡《古色之美》
綠色中,四月覺得最有詩意的還是天水碧。
相傳南唐時期,李後主宮中人用薔薇水染生帛,「一夕未收,為濃露所漬,不想色澤竟然加倍鮮翠」。
李後主見後大喜,從此下令但凡染坊染碧,必經宿露,並稱為「天水碧」。
圖:小紅書@桃之夭夭
帶著朝露的碧色,在「夜雨染成天水碧,朝陽藉齣胭脂色」中,是淡雅的,在「袂飄天水碧,裙濺鬱金黃」中,又是明媚的。
圖:小紅書@遲洲biubiubiu
雖說在古代,綠被看作東方間色,地位不如青色來得尊貴。
可是這鬱鬱蔥蔥的綠,並不理會人間的褒貶,年年攜春風夏雨,依約而至。
圖:青簡《古色之美》
/褐色係/
褐原指獸毛或粗麻製成的短衣,比布衣還低一等,為古時貧賤人所服。
但是,在注重內涵的道教看來,褐色卻是低調有內涵。老子就曾提齣「聖人被褐懷玉」厚。
圖:青簡《古色之美》
到瞭宋元兩代,褐色在民間的生命力更加強大,完全算得上是一種流行色瞭。
再看近幾年,發色中大受歡迎的「蜜褐色」,其實也是褐色的一種。
不過,古人對「褐色」的稱謂,總是多瞭一些詩意。金茶、沉香、鷹背、藕絲、栗、檀……
圖:青簡《古色之美》
栗色為深棕色,像熟瞭的栗子殼一般。
圖:青簡《古色之美》
每每讀到「堆盤栗子炒深黃,客到長談索酒嘗」之類的詩句,栗色仿佛都有瞭香味。
圖:小紅書@梅食間
茶起源於中國,不同品種茶的茶湯顔色各有深淺,但總體還是屬於稍紅的棕橙色至淺棕褐色。
宋梅堯臣有 詩 《送良玉上人還昆山》曰 , 「 來衣茶色袍,歸變椹色服。」
圖:小紅書@梅食間
杯盞中的茶湯色,凝聚的不隻是清香甘甜,還有古老的東方智慧與閑情逸緻。
圖:小紅書@梅食間
「香色」原為佛傢用色。
黃色加黑色,還有一點點綠色,看起來還是 比較接近淺橄欖色的,就是要 再加一 絲 絲香氣。
圖:小紅書@暖愛淺香
古人對色彩的形容有聲、有色、有味、有相。
以至於,當我們看到「竹青」,就如走入夏日竹林,看到綠竹青幽,見到「月白」,便若在夏夜閑庭漫步,看月光悠悠。
圖:小紅書@71@藏鴉
桃夭、棠梨、十樣錦
東方既白、紫莖屏風……
中國人從自然萬物,
天地四時中尋覓顔色,
把看到的花鳥草木,
風雨日月都命之以詩。
當我們多瞭解一種傳統色,
也是多瞭解一段曆史與文化。
參考資料:
-《古色之美》 青簡 著
-《中國傳統色:故宮裏的色彩美學》 郭浩、李健明 著
本文照片僅作素材使用,
不視為與圖中人物建立任何商業閤作關係,侵刪。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轉發朋友圈
轉載請到後台迴復【轉載】,按要求操作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