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官渡之戰, 是曹操戰勝袁紹並最終一統北方的關鍵一戰,而這一戰的轉摺點又在於 火燒烏巢 一役。 袁紹聽說曹軍攻打烏巢後,並非置之不理,而是一麵派張郃、率軍攻打曹操大營,一麵派輕騎援救烏巢。 但是,增援烏巢的行動很快失敗,而張郃在聽說烏巢有失後又立即選擇瞭降曹,導緻袁軍全麵崩潰。 袁紹如果當時重兵援救烏巢,或許可以解烏巢之睏,說不定還能把曹操反包圍,這樣戰局就不會急轉直下瞭。而袁紹最終反其道而行之。究竟是什麼心理在袁紹心中作祟,最後讓曹操上演瞭絕地反擊呢? 袁紹在官渡之戰的失敗,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今天我們就從袁紹的心理層麵,分析他在此戰中所犯的錯誤。
一、關鍵時刻,曹袁二人的關鍵決策
官渡之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以後,曹操其實陷入到瞭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
一方麵,麵對兵多將廣、實力比自己強大得多的袁紹,曹操無法在短時間內通過主動進攻將其擊敗,而且自己軍中還齣現瞭嚴重的糧草不足問題。
另一方麵,曹操想要退兵,又被重要謀士荀彧勸阻。荀彧認為:袁紹與曹操此時的境況,就好比當年項羽與劉邦在滎陽、成皋之間的對峙一樣,誰先撤退誰就輸瞭,曹操現在以一當十,正是用奇兵取勝的時候。
除瞭勸說曹操繼續挺住,荀彧還早就料許攸會叛逃。
許攸來到曹操帳下後,立即嚮其點破瞭袁紹的命門所在——烏巢軍糧。而袁紹雖然糧草豐盈,可他對糧草的保護卻十分大意。
曹操不是沒有想過在糧草上做文章,他曾經派大將徐晃奇襲袁紹的運糧車隊,給袁軍製造瞭不少麻煩。袁紹吃過一虧以後,派淳於瓊領兵萬餘人守衛烏巢,並護送運糧車隊。
袁紹認為,烏巢距離他的大營不過40多裏的距離,十分安全,且有淳於瓊萬餘人守備,應該萬無一失。
《三國誌·魏書·武帝紀》注引《曹瞞傳》記載 ,許攸叛逃歸順瞭曹操,嚮其獻計說:
“公孤軍獨守, 外無救援而糧榖已盡, 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輜重有萬餘乘, 在故市、烏巢, 屯軍無嚴備;今以輕兵襲之, 不意而至, 燔其積聚, 不過三日, 袁氏自敗也。”
袁紹沒料到的是,他這種級彆的防備,甚至在許攸眼裏,都根本不值一提。
於是,曹操自領步騎五韆,連夜奇襲烏巢。袁紹得知後,一麵派張郃、高覽率大軍攻擊曹營,另一麵則派輕騎援救淳於瓊。
淳於瓊見曹軍兵少,曾齣營迎戰,不料曹軍個個奮勇殺敵,勇不可當,淳於瓊被曹軍殺敗。而袁紹派來的“輕騎”本來人就不多,又無張郃這種宿將帶領,結果也以失敗告終。
張郃、高覽聽說烏巢有失,在曹操還未迴營之時就投降瞭曹軍。袁軍馬上崩潰,袁紹帶著兒子隻率幾百殘部逃迴黃河以北。
二、滿盤皆輸,袁紹的問題到底齣在哪裏?
在烏巢被偷襲的關鍵時刻,袁紹為何不派張郃率大軍去救,反而讓其攻打曹操老營呢?
《三國誌·魏書·武帝紀》記載,袁紹當時對兒子袁譚說:“ 就彼攻瓊等, 吾攻拔其營, 彼固無所歸矣!”
袁紹在自己的要害被攻打時,依然選擇打對攻,去攻打曹操的要害,雖然這有“圍魏救趙”的意思,可後果卻是災難性的。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袁紹的問題,到底齣在哪些方麵呢?
01 袁紹有“上中下”三策,結果卻選擇瞭下策
《孫子兵法》 裏有這樣一句話: “昔之善戰者, 先為不可勝,
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 可勝在敵。” 啥意思呢?
古代善打仗的人,先要保障自己不可被戰勝,然後纔會在對手身上尋找戰機。也就是說,善戰者,先要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可是,麵對曹操偷襲烏巢這步棋,袁紹本來有上中下三策,卻選擇瞭最下策:
- 上策:派所有主力援救烏巢,與守備烏巢的淳於瓊裏應外閤,將曹操包圍乃至消滅。
- 中策:派重兵援救烏巢,同時派一直輕騎去佯攻曹操大營,曹操怕大營有失,必然迴軍,這樣輕則能將其逼退,重則還可以包圍乃至消滅曹軍。
- 下策:派輕騎援救烏巢,派大軍攻打曹營,如果曹營打不下來,而烏巢又失,袁紹則麵臨“雞飛蛋打”的尷尬局麵。
如果袁紹采取上策和中策,起碼可以保住烏巢,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即便不能消滅曹軍,也能在不久的將來,逼迫糧草已盡的曹操從官渡退兵。
02 袁紹本能穩中求勝,卻選擇瞭急於求勝!
官渡之戰,本來是一場力量懸殊的較量。袁紹憑藉著兵精糧足的優勢,完全可以穩中求勝。而曹操作為力量相對弱小的一方,如果也一樣求穩,肯定會在對耗中輸掉,他需要的是找到可乘之機,齣奇製勝。
然而,在這場戰爭中,袁紹和曹操的心理狀態卻與他們的勢力對比恰恰相反。 曹操軍中,荀彧、郭嘉都料定曹操必勝、袁紹必敗, 郭嘉坦言:“公有十勝 紹有十敗”,曹操已經勝在瞭格局,而曹軍也至始至終保持瞭高昂的士氣和必勝的信心。 曹操隻有到瞭糧盡之時,纔打起退堂鼓準備撤迴許都,當荀彧建議他再堅持一下時,曹操也果斷選擇瞭堅持。這也是勝利者該有的格局。
而袁紹卻始終保持著急於求勝的浮躁心態, 他不顧謀士反對,先將不宜為主將的顔良、文醜派齣,結果導緻二人快速被斬,袁軍士氣大受影響。在屢次進攻曹營沒有得手後,袁紹接著又將曹操率軍齣擊烏巢,看作是攻破曹營的天賜良機。在袁紹心裏,他更多想的是如何擊敗對手,而很少想到對手可能會如何對付他。
我們常說“危機”一詞,既包含危險,又包含機會,但袁紹顯然是隻看到瞭機會,還沒有預料到危險:
- (1)袁紹對曹營長達數月的猛攻,都沒有將其拿下,現在派張郃過去,就一定能一擊湊效嗎?
- (2)淳於瓊是一個什麼級彆的武將,他能憑藉著手中一萬多人和少量的援兵,抵擋住曹軍嗎?
- (3)就算張郃能夠完成使命,那麼以淳於瓊的水平,能夠確保堅持到張郃拿下曹操大營嗎?
03 袁紹把希望寄托在張郃身上,而他早就料到失敗的結局
其實,上麵這幾個問題,早在張郃攻打曹營之前,就已經有瞭答案。
張郃受命後,立即嚮袁紹錶達瞭自己的憂慮: “ 曹公兵精, 往必破瓊等;瓊等破, 則將軍事去矣, 宜急引兵救之”。
張郃知道,以淳於瓊那兩下子,根本不足以抵擋曹操的進攻,而一旦淳於瓊有失,袁軍自潰。
可袁紹的謀士郭圖說: “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 勢必還, 此為不救而自解也” 。 郭圖認為,“圍魏救趙”,烏巢之圍自解。
可張郃認為,此一時彼一時,於是他又說:“ 曹公營固, 攻之必不拔, 若瓊等見禽, 吾屬盡為虜矣!”
很不幸,結果被張郃言中瞭。
曹操之所以敢於自己領兵奇襲烏巢,就證明瞭他對曹洪、荀攸等人守營是放心的。而袁紹這邊全部糧草都在烏巢,主將張郃都為淳於瓊的本事擔心。他抱著這樣一種心態進攻曹營,也難以全力以赴。而在知道烏巢被燒之後,張郃立即選擇瞭投降,這也說明,袁紹及其手下這支團隊,也讓他失望透頂。
三、官渡之敗,袁紹敗在與曹操戰略思想的差距
袁紹在關鍵時刻棋差一招,根本原因,是他在戰略思想上犯瞭嚴重錯誤。
曹操秉持的戰略思想,是在固守大營與袁紹僵持的同時,積極尋覓有利戰機,一舉殲滅袁紹。
而袁紹的正確戰略思想應該是:在官渡保持攻勢,給曹操足夠的軍事壓力,待其糧盡退兵時,再進攻以擴大戰果。
然而,袁紹卻始終缺乏對曹操戰略意圖的正確認識,他還在尋求速勝曹操的機會,並在明知曹軍糧草已盡的情況下,犯瞭輕敵大意的錯誤:一方麵是對曹軍的攻擊力估計不足,另一方麵對曹軍大營的防禦力沒有清醒認識。
如果袁紹能夠對敵我雙方的形勢做一次客觀冷靜的分析,不求速勝,而是穩紮穩打,在調兵遣將上,以保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為根本,這樣曹操又怎麼能有機可乘呢?
而且,從現實角度說,派重兵再次攻打曹操大營,麵臨著仍然是不確定的結局,而如果派重兵支援淳於瓊,則有可能在傢門口將曹操和其手下大將擊殺或活捉。
另外,在知道許攸叛逃以後,袁紹就應該對可能麵臨的風險進行一次評估,以便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這也是保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所需要做到的事情。可是,袁紹並沒有這麼做,歸根結底,還是他隻求速勝的浮躁思想在作祟。
結語: 官渡之戰,袁紹在擁有巨大優勢的條件下,追求速勝而不是穩紮穩打,缺乏將優勢最終轉化為勝勢的手段,竟然還將希望寄托於孤注一擲的對攻上,最終導緻自己慘敗。
先把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再來尋求獲勝的機會。戰爭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