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1/2022, 2:21:48 PM
3月29日,新東方CEO周成剛做客北京廣播電台北京城市廣播《教育麵對麵》欄目,與主持人暢聊瞭疫情之下留學與國際教育相關的話題,並迴答瞭聽眾提問。
以下為經整理後的對話實錄:
問:在您看來,目前大傢對於留學和國際教育的認知有哪些誤區?
周成剛:
第一個誤區, 很多人把留學和國際教育劃等號,其實是不準確的 。國際教育更多的是針對本土之外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留學隻是國際教育的一部分,是走嚮國際教育的一個通道,但它並不等於國際教育。嚴格來講,留學迴來的人也並不就是接受瞭國際教育。
第二個誤區,有些傢長以為孩子在國內學習跟不上,想辦法把他送到國外去就行瞭,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因為 齣國以後,對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要求更高 。首先,國外的教育理念和國內有所不同,教育實踐包括布置作業、看多少書等,有一套完整的評估標準,在國外的大學裏抄作業、抄論文一般都要被開除學籍。此外,齣國留學要在不同的語言、文化中求生存,其實是更具挑戰性的。
第三個誤區,經常說齣國瞭等於幸福,齣國瞭等於掙錢,齣國瞭等於成功,這是最大的誤區。我們 無論是在國內或在國外,無論接受的是什麼樣的教育,總歸是有成功的,肯定就會有失敗的,不能夠一概而論 。
問:您覺得從疫情暴發以來到現在兩年多的時間,整個留學市場,包括大傢對於留學的認知,有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周成剛:
我覺得沒有根本性的改變,但是可以說發生瞭比較大的變化。有一批堅信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要齣國留學的人,無論是上網課、經過多少次中轉纔能抵達、還是要做多少次核酸檢測,他都會去。
我不能否認的是,最近一兩年因為疫情以及國際關係的不確定性,無論是大學生還是中學生,留學的人數是明顯下降的。因為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來往也不方便,再加上網課,這都有可能導緻他們改變瞭想法,所以這兩年考研的同學越來越多。
但是 我堅信疫情過去後,隨著國際交流越來越多,以及綫下課的逐步恢復,留學熱潮還會迴升 。
問:近幾年大傢明顯感覺海歸學曆貶值,您覺得現在齣國留學的意義還有多大?怎麼看海歸變“海待”這種現象?新東方在招錄人纔時會不會關注是否是留學生?
周成剛:
首先,這是因為學曆“水漲船高”瞭。80年代齣國留學那波人,多是爭取到國外優厚奬學金的學霸中的學霸,是非常精英的一批。現在齣國的學生越來越多,前幾年更是達到每年70萬左右的規模,這裏邊有特彆優秀的同學,也有一般甚至差一點的同學,這和現在國內大學生不好找工作一個道理。
其次,受疫情和國際形勢影響,全球就業形勢都不太好,這個大傢都能感受到。我想說的是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大傢一定 不要眼界過高,一定要腳踏實地,從基本工作做起 ,因為所有工作最終比拼的還是個人實力、對世界的認知以及個人行動力。
第三,過去新東方每年都會招錄很多畢業生進來,我們始終最看重的就是學生的心態、學習力、投身行業以及行動的決心,因為進入行業你就會獲得經驗的積纍,而經驗的積纍,就是未來走嚮更高工作平台最好的競爭砝碼。在此也建議企業在招聘用人的時候,抱有更加開放的心態,不拘一格降人纔。
最後,也建議傢長和孩子放鬆心態,送孩子齣國留學,不是對他未來收入翻倍的“投資”,而是應存有對孩子不斷成長、自我發展,最終過上幸福和有尊嚴生活的一種希冀。
問:國內教育和國外教育之間,應該怎樣做選擇?
周成剛:
其實國內的教育和國外的教育一樣都很好,中國的一些985、211學校在世界的排名也越來越高。現在國內的教育改革也在轟轟烈烈地展開,同世界的交流也越來越多,接軌性也越來越強,所以不存在國內好還是國外好。
我個人還是更主張, 無論是你齣國還是不齣國都要去瞭解一些國際教育 。原因是到目前為止,西方很多發達國傢的教育理念和實踐代錶著一種未來的趨勢。
我們很多的教育改革,包括改革開放之後的很多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麵的進步,都離不開學習與藉鑒。加之現在的科技進步更加日新月異,應當不斷地擁抱世界的變化。
所以在這個時間點上,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如果說有機會、有能力,也有條件的話,不妨 齣去走一走,看一看,拓展視野,提升能力,獲取知識,人生也會變得越來越豐富 。正如我們說的“讀萬捲書,行萬裏路”,就是要齣去體驗各種各樣不同的生活和山河。
問:您覺得國際教育給您 帶 來的最大改變和收獲是什麼?
周成剛:
在齣國之前,我也是接受國內教育長大的,在國內上的大學。因為自己學的是外國語專業,就想著不妨齣去看一看。當時大傢的第一選擇都是去美國,由於美國簽證特彆難,我就想澳大利亞也可以。到瞭澳洲以後,第一個變化是感受到瞭一個與國內不同的、更多元的、具有包容性的移民國傢文化,這提升瞭我的思想、眼界、能力、獨立性,讓我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更具豐富性和多元性。
走齣瞭第一步後,你的膽量更大瞭,自信心更強瞭,所以你願意不斷地在世界裏越走越遠,去拼搏 。這就是為什麼我先去澳洲,又考到英國,再到加拿大,之後迴到國內。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有很多地方是不一樣的,都能讓你的思想、行為、價值觀、判斷更具獨立性。
還有一個在國外讀書的明顯感受是,它大部分課程都是開放式、思考式、閤作式、討論式的,這與過去國內的傳統教育有所不同。當然,現在國內的教育也在改革,也很棒。
問:您之前和新東方的同事一起走訪瞭全球20 多 個國傢的200多所世界名校,為什麼要堅持 做這樣一件事情?
周成剛:
在2013年開始世界名校穿越之旅的時候,中國齣國留學已經進入瞭一個熱潮,自費留學生越來越多,但我感覺大傢的信息並不是很對稱。因為我在國外留學過、工作過,自己的孩子也留過學,我的工作又是國際教育相關的,所以我覺得一定要把中國留學生在世界各國的學習與成就、碰到的睏難與挫摺,通過采訪的形式帶迴中國,讓更多的傢長和同學深刻地認識留學, 幫助傢長和孩子在齣國留學的問題上做齣更理性、正確的選擇 。
所以,從2013年開始,我連續跑瞭7、8年的時間,走瞭20多個國傢,200多所世界名校,與校長、教授、招生官、留學生等進行瞭500多次訪談。隨著對國際教育的認知和體會越深,自己的思考也會越多,就有更多的話想跟大傢分享。
我一開始也是認為國際教育不就是齣國留學,但後來發現不是這樣的。 我們在國內的孩子同樣可以用國際教育來武裝自己,讓自己有更高的格局、更遠的視野、更多元的跨界能力,讓自己在世界全球化的過程中贏得一席之地 。
問:很多朋友對您的新書《不一樣的成 長》特彆感興趣,這是您的第四本國際教育 類 著作,它是前三本的續集還是完全不同 ?
周成剛:
這幾本書其實是有內在的邏輯關係的。我的第一本書《鏡頭裏的世界名校》更多的是美麗的圖片,我想通過圖片引起孩子們對國際教育的一種興趣和關注;第二本書《由東嚮西看教育》,更多的是我的采訪,列舉瞭接受國際教育的一些成功案例;第三本書《穿越世界的教育尋訪》,是走訪過世界名校後的一個歸納和總結。
第四本《不一樣的成長》,起這個書名,首先是因為在走瞭200多所世界名校、進行瞭500多次采訪後,我發現 每個國傢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都是不同的 ,比如歐洲的發達國傢堅持普惠民眾和公平的教育機會;英國注重精英教育;美國和加拿大的教育擺脫瞭傳統的束縛,充滿活力;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因地製宜,既有繼承,又鼓勵創新;亞洲的一些教育強國注重東西結閤,兼容並蓄。每個國傢都有自己的優勢但又都不一樣,在不同的環境就會有不一樣的成長。其次,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麵對未來,他們成長的路徑、成長的方法、接受的教育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最終也會帶來不一樣的成果。所以我說 “不一樣的成長”,我們都有可能性 。
在這本書裏,我用故事的形式介紹瞭50所世界最著名的學校和它們的名人軼事,就是為瞭讓大傢對學校産生興趣。每一所名校的介紹後麵還有一個國際教育相關的問答,比如什麼是國際教育,國際教育到底有什麼樣的優勢和特點,我們的孩子適不適閤齣去接受國際教育等等, 所有這些大傢最關心的熱點問題,我都通過自己的觀察給齣瞭相應的迴答,希望能夠為孩子和傢長提供一個付諸行動的指南 。
問:現在我們的高考生正在進行最後衝刺,您 覺 得一邊準備高考一邊準備留學切閤實際嗎?
周成剛:
首先,高考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全力以赴去做。其次,即使因臨場發揮等因素沒被心儀的學校錄取,這個時候再去考慮齣國也是來得及的,因為現在國外包括澳大利亞、歐洲很多大學都認可我們的高考成績,當然這不是說國外的大學就一定好進,而是 拿到高考成績後,也一樣可以進入很多國外的大學 。
問:高中階段是在國內上公立學校的國際部好, 還 是到國外讀高中好呢?
周成剛: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我覺得 前提是對孩子要有一個基本判斷 。我先說我自己的孩子,他就不是學霸型的孩子,當時我希望他齣國讀本科,最後采取瞭一個摺中的方法,就是先在國內上國際學校。背後主要有幾個目的:第一,希望他能夠慢慢地接觸國際教育是什麼樣的,幫助他未來齣去讀本科時更好地適應;第二,在上國際學校的時候,我要看看他到底生存得怎樣,實在不行就留在我身邊,我還能幫他一把,當時作為一個傢長是這樣的心理。
所以說 如果說國內有比較好的國際學校,而且你也認同這個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的話,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如果直接到國外去讀書,可能對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背後的自我驅動能力,以及對負麵現象的抵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等要求會更高,但是鍛煉的機會也會更多。
問:國內高校現在也有一些中外閤作辦學的項 目,您覺得值得報考嗎?
周成剛:
我覺得是值得考慮的,大部分的中外辦學項目是純粹國外來辦的,比如說上海的紐約大學、江蘇昆山的杜剋大學等,都是屬於特彆好的大學項目。
但是有兩點我要提醒,第一點,有些學校的國際排名可能偏低一些。第二點,國外的閤作辦學可以上課,但是對國外文化的沉浸式體驗是不夠的,這一點要有思想準備。而且大傢還要擦亮眼睛的是,有些打著高校招生的中外閤作辦學項目,實際上並不在統招的範圍內,大傢一定要識彆清楚。
問:對於留學與否仍處於搖擺狀態的傢庭來說 ,傢長應該如何進行閤理的判斷與選擇?
周成剛:
在這個時候,更需要傢長和孩子進行深入的溝通探討。
首先, 傢長和孩子必須達成一緻,這非常重要 。傢長不要一味追求“迴報”,而要通過閤適的引導,讓孩子産生自我驅動。傢長要陪孩子一起瞭解國內外上學的利與弊、對孩子的能力要求等。
第二, 從經濟層麵看,其實多數傢庭都有齣國的可能性 。很多傢長有一個誤區,覺得留學太貴負擔不起。但其實在歐洲、亞洲的很多發達國傢,留學基本上是零學費或者隻需一點手續費,隻需要自己提供簽證費、生活費即可,一般傢庭都能支付得起。
第三, 傢長在幫孩子開闊眼界之前,要先打開自己的眼界 。我們要先瞭解如何選擇留學目的地國傢、如何選大學等,提前做好思想、學習及財務等各方麵準備與規劃。
問:齣國留學應該如何甄彆選擇留學中介機 構?
周成剛:
如果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強,自己申請也完全可以,但這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瞭解、甄彆、準備材料。
如果孩子沒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就 一定要選知名品牌的中介機構 ,而且要貨比三傢,瞭解機構到底能幫我們做什麼。例如,它可以藉助大數據、經驗、師資實力等,幫你從排名80的學校提升到排名30~40的學校,這個概率還是很大的。
另外, 中介機構老師可以幫助你選擇最閤適的學校,這一點很重要 。最閤適的學校纔能給孩子帶來自信、進步和成功的喜悅。
問:在這樣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下, 從教育的視角來看,傢長怎樣幫助孩子更好地 規劃人生?
周成剛:
在如此宏偉的時代下,全球化的步伐是無法阻擋的。拋開疫情來講,全球化更多的是打破國界,中國的年輕人要與世界的年輕人在同一個舞台上競爭,所以 我們有必要擁抱世界,學習藉鑒世界上更美好的東西 。
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可能替代很多東西。麵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孩子的適應能力、交流能力、學習能力、多元生存能力以及與國際接軌的能力變得無比重要。所以孩子如果能 成為跨文化、跨語言、跨知識、跨專業的復閤型的人纔 ,未來更容易為自己贏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