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7/2022, 9:06:23 AM
仁壽四年(604年)十一月,楊廣到達洛陽後頒布瞭"發丁男數十萬掘塹,自龍門東接長平、汲郡,抵達臨清關,渡河至浚儀、襄城、達於上洛,以置關防"的詔令。
所謂"塹",就是阻斷交通的長溝,也就是要在洛陽周圍挖一條阻斷洛陽新城的大溝,這條溝從黃河東岸的龍門往東挖瞭數韆裏,橫跨今天山西、河北、山東多個省份,並在洛陽以北兩百裏的地方構築一條長壕,等於在華北平原上劃瞭一條綫,在沿綫各地設置關防,以保衛東都洛陽的安全。
從工程本身來看,楊廣主要是想防範前來進犯的騎兵,防止河北、山東地區齣現叛亂,也是為瞭應對北部邊境的突厥騎兵,這個工程可以看作營建東都洛陽的配套工程,而且按照時間節點來看,此項工程還在營建洛陽動工之前,動用瞭將近五十萬人。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形勢的變化,楊廣為瞭更有效地防止突厥騎兵南下,主動將防綫推嚮北部邊境,大規模地主持修建長城。
大業三年(607年)四月,楊廣下詔巡視趙、魏之地,就是要到河南、河北地區巡察一下。這次巡視足有兩年的時間,楊廣始終沒有忘記國傢安全問題,下令在太行山開齣一條馳道,從河北一直延伸至太原府,以便自己的車駕通行順暢和戰時調兵遣將。
據《隋書・地理誌》記載,黃河以北預計參加此項工程建設的有恒山、趙、信都、武安、博陵、魏、汲、襄國、雁門、武陽、河間、平原、清河、離石等十幾個郡的役夫,共計一百餘萬人,用瞭三個月的時間宣告完成。另外,在山西東南加上太行山九十裏通道,以及洛陽與長安之間所開的直道,還有後來在大業六年(610年)所修建的榆林北突厥牙帳嚮東到達薊州的三韆裏禦道,可以說楊廣是曆代帝王中在修築道路方麵成就最大的。
如果再把大運河工程計算在內,楊廣的總體設計思路是想建設網狀分布的交通綫,在適應開鑿運河的東南地區開鑿運河,在不適宜開河的地方建設馳道,達到交通四通八達、暢通無阻,以適應國傢統一後的形勢,而且所有工程全都是同步進行,是一種統一規劃的共同努力施工舉措。
楊廣為有效防止突厥騎兵南下進犯,主動將防綫嚮邊境推移,於大業三年(607年)七月和大業四年(608年)七月,連續兩次下詔大修長城,並親自前往塞北監督工程。中國的萬裏長城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瞭進一步有效地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而下令大規模修建的,把先前的秦、趙、燕三國長城連在一起,從甘肅到遼東,構築瞭一道堅固的長城防綫。從此之後,修長城就成為大部分王朝沿襲不變的防禦工作。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楊堅也承襲瞭這一傳統,他在位期間共主持修建瞭五次長城。
從開皇元年(581年)到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楊堅五次修建長城都集中在平陳之前,其中由靈武到綏德,也就是穿越黃土高原這段,徵發瞭十幾萬人,除此之外工程量都不大,工期一般都在一月有餘便結束,後來突厥投降後,楊堅便再也沒修長城。
楊廣和他父皇楊堅比起來,雖然在位期間隻修瞭兩次長城,但這兩次都徵發瞭大量人力。大業三年(607年)七月徵發百萬丁男修築長城,從榆林一直修到紫河,雖然工期也隻有一個多月,但死者達到十之六七,可見工程量之大,以及建造工程多麼嚴苛,算是興師動眾的緊急工程。
這道長城西起今天內濛古涼城縣西南,長達兩百多裏,橫跨隋朝襄郡(今內濛古和林格爾北),依據《隋書・地理誌》的記載∶定襄郡大利縣有陰山、有紫河。這道新構築的長城就是為瞭防禦突厥。楊廣第二次修建長城是在大業四年(608年)七月,徵發丁男二十萬,但是史料上已經沒有這段長城的具體位置記載,隻知道是從榆林嚮東修建。
楊廣兩次修建長城,實在是搞得民不聊生,而且趕上周邊很多郡正遭受旱災,可是楊廣不管不顧繼續徵發丁男開工,結果造成瞭"百姓失業、道殖相望"的局麵。雖然楊廣胸懷壯誌,他的格局也確實是齣於國傢根本利益,但他這種不顧及實際情況的做法,客觀上卻走嚮瞭反麵極端。
楊廣雖然得知死的人不少,但他並沒有覺得自己犯瞭什麼錯,他甚至在長城修建好後,親自到邊塞,詩興大發,作瞭一首《飲馬長城窟行》。這首詩氣勢豪邁,從內容可以看齣楊廣一掃先前當太子時所作的邊塞詩那種幽怨的情緒,是一首難得的佳作,尤其是詩中的"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一句,充分體現瞭楊廣認為修建長城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同時也可以看齣楊廣不是隻顧眼前利益,而是考慮國傢的長遠利益。這也是他在太平年月不惜代價,甚至是不顧百萬工匠的死活,也要加緊修建長城的原因,在楊廣看來,修建長城是一件利國利民、功在韆鞦的大好事。
雖然楊廣在位期間兩次主持修建長城,規模堪稱浩大,但一提起中國的萬裏長城,人們還是習慣地將其與韆古一帝秦始皇聯係在一起,畢竟是秦始皇第一次大規模主持修建長城,將此前戰國時期的各國長城連在一起,形成瞭係統的整體防禦工程。能與楊廣的名字聯係在一起的,則是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南北大運河,萬裏長城和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兩項最偉大的巨大工程,世界聞名。
楊廣在主持修建長城的同時,一直也在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地區的大運河。這也是楊廣即位後迫切需要完成的事情,從某種角度而言,這項工程對楊廣而言甚至比修建長城更加重要。
大業元年(605年)三月,楊廣在詔令營建東都洛陽的同時,又徵發河南諸郡上百萬人,開鑿通濟渠,由此開始瞭大規模開鑿大運河的工程。
事實上,楊廣一即位就大量徵發民夫,接連開挖黃河與淮河的通濟渠,同年又徵發淮南十餘萬民夫開鑿邗溝,打通瞭長江與淮河。大業四年(608年),開鑿北至涿郡(今北京市)的永濟渠。大業六年(610年)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引江水直達餘杭(今浙江杭州)進入錢塘江。最終形成瞭南起餘杭,中經江都、洛陽,北至涿郡,溝通瞭海、河、江、淮、錢塘五大水係,貫穿今天浙江、江蘇、安徽、河南、河北、山東、天津、北京等地的大運河,總長度達到瞭四韆華裏,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航程最長、最雄偉的人工河流,是古代貫穿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楊廣從即位開始到整個南北大運河工程竣工的六年時間裏,貫穿瞭五大水係,完成瞭舉世罕見的全長四韆多裏的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的開鑿和整修工程。單就運河本身的功能來看,不僅成瞭當時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而且對隋朝以後的唐、宋、元、明、清曆代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發展,都起瞭極為重要的作用。
從南北大運河整個施工的過程來看,總體是有規劃而又分段進行的,而且每一段都是一次性設計、一次性施工、一次性通航,一直到近代鐵路運輸興起之前,南北大運河一直都是連通我國南北的交通大動脈,雖然今天它已經失去瞭實際使用功能,但文化功能猶在,它同長城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不能因為後來楊廣丟瞭江山,就徹底否定他開鑿南北大運河的功績。
由此看來,長塹、馳道、長城加上運河,三個工程是楊廣心目中一個整體的大型國防工程。在對外戰爭上,長城是第一道防綫、馳道和運河可以快速調兵遣將保證暢通無阻,長塹是第二道防綫,可保衛東都洛陽以及中原地區的安全。同時,楊廣以網狀的交通綫可以方便朝廷快速調兵平叛地方,加強對地方的控製力。但楊廣為瞭超越前人的夢想,幾大工程幾乎是同時動工,讓本來就因為楊堅晚年專製而導緻的階級矛盾問題更加嚴重,在加上後來強行徵討高句麗,最終導緻國傢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