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4:35:10 PM
從秦始皇去世到鬍亥即位,這短促而令人意外的權力交接似乎在冥冥之中預示瞭大秦帝國最終的結局。而在這一事關秦王朝命運的曆史事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就是趙高。
那麼趙高是如何一步步達成自己政治目標的?麵對短暫的權力真空期和稍縱即逝的機會,趙高是如何以一己之力打破平衡成為最終贏傢的?
陰謀傢趙高
一、身為秦始皇的親信近臣,趙高在暗處默默等待機會的來臨
一切都要從一場巡遊開始。始皇三十七年,年近五旬的秦始皇開始瞭他稱帝後的第五次大巡遊。
秦始皇屢次外齣巡遊的原因是多樣而復雜的,
其中既有統一天下後一覽大好河山的個人訴求也有視察六國故地、維護大一統局麵的政治考量還有聽信方士之言外齣尋求長生不老之術的虛無幻想。
而就在這次巡遊的一年前,大秦帝國齣現瞭
“熒惑守心”
的天象。這種現今看來少見但不罕見的特殊天象齣現在兩韆年前的秦朝,令世人感到震驚和錯愕。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於是始皇蔔之,卦得遊徙吉。”
在奇異天象的指引和多種原因的共同影響下,秦始皇決定開啓他稱帝之後的第五次大巡遊,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次巡遊,而伴隨秦始皇一同前往的就包括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和秦始皇的小兒子鬍亥。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齣遊會稽,並海上,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皆從。始皇有二十馀子,長子扶蘇以
數直
諫上,上使監兵上郡,濛恬為將。少子鬍亥愛,請從,上許之。馀子莫從。”
一統天下的秦始皇
通過史料記載,我們可以將秦始皇此次齣遊的主要隨行人員大緻分為兩類:
一類是朝中重臣,
代錶人物是李斯,其主要作用是幫助皇帝在巡遊途中處理政事;
另一類是貼身近臣和皇子,
代錶人物是趙高和鬍亥,其主要作用是確保政令的上傳下達、照顧皇帝的生活起居。
趙高此時的職務是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據《漢書・百官公卿錶》記載:
“太僕屬官有車府令丞,秦代趙高曾任中車府令”。
從字麵上的意思看,中車府令的職責類似於給皇帝駕車的車隊隊長,但實際工作遠不止這些。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車府令的角色更接近於掌管秦始皇生活起居及齣行安排的大管傢,隻有深得皇帝信任的心腹之人纔能擔得此任。不僅如此,趙高還兼行符璽令事,也就是負責掌管皇帝的印璽和兵符,這更加說明瞭趙高深受秦始皇信任的事實。
作為皇帝近臣的趙高對秦始皇的脾氣秉性早已爛熟於心,他深知自己所能得到的一切都依賴於秦始皇的信任,同時也時常對秦始皇死後自己所將麵臨的局麵而感到惴惴不安。老謀深算的趙高就像一隻隱藏在叢林之中的獵豹,他用冷峻的目光注視著眼前發生的一切,隻待時機成熟發動緻命一擊。
趙高當時的職位是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
二、始皇崩於沙丘,趙高覓得良機
如果一切如常的話,趙高也隻不過是秦始皇身邊的一位近臣而已,無論如何也不會對秦朝的曆史走嚮産生任何重大影響,但秦始皇的病逝卻讓這一切從根本上發生瞭改變。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濛恬,與喪會鹹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率先做齣反應的是丞相李斯。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z之,不發喪。”
李斯選擇秘不發喪的原因很簡單,他怕秦始皇的死訊傳齣來後會引發天下大亂,而正是這一選擇給瞭趙高可乘之機。當時知道秦始皇死訊的人隻有李斯、趙高、鬍亥以及皇帝身邊的幾個宦官,這就給趙高實施自己的計劃創造瞭有利條件。
秦始皇死後,李斯決定秘不發喪
趙高的計策很簡單,就是利用自己掌管皇帝印信的便利條件將秦始皇死前寫給扶蘇的詔書扣下,再僞造一份詔書立鬍亥為帝。而這條計策要想實現必須徵得鬍亥和李斯的同意纔行,趙高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做通鬍亥和李斯的思想工作。
趙高率先找到瞭鬍亥,和人們對鬍亥的習慣性認識不同,在聽明趙高的意圖後,鬍亥的第一反應是拒絕和反對的。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鬍亥曰:‘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v,��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
可見,在以法傢為統治思想的秦朝,作為秦始皇的小兒子,鬍亥能說齣這樣一段充滿儒傢思想的言語是很難能可貴的。不過鬍亥的拒絕顯然沒有齣乎趙高的意料,他以商湯伐桀、武王伐紂的例子降低鬍亥的負罪感,同時用利益加以蠱惑。在趙高巧言令色的慫恿下,鬍亥禁不住權力的巨大誘惑,最終同意瞭趙高的計策。
搞定鬍亥隻是第一步,接下來趙高還要麵對一個“難啃的骨頭”――李斯。
此時的趙高展現齣瞭強大的煽動力和過人的詭辯纔華,原本意誌堅定的李斯在趙高的一番鼓動之下竟然選擇配閤行動。李斯的這個決定在為趙高的計策完成最後一塊拼圖的同時也為自己未來的悲慘結局埋下瞭禍根。
就這樣,趙高憑藉自己的巧言善變以一己之力左右瞭大秦帝國的權力格局,以令人驚嘆的方式實現瞭心中謀劃已久的政治構想,這場政變也因為發生在秦始皇病死的沙丘而被後世稱為“沙丘政變”。
麵對趙高的遊說,鬍亥最初的態度是拒絕的
三、陰謀傢和搖擺者,在趙高和李斯的“對決”中,獲勝者是趙高
當一切塵埃落定後,我們迴顧趙高的一係列操作不禁會心生兩個疑問,那就是趙高這樣做的動機是什麼以及李斯為何會接受趙高的提議?
首先我們來分析趙高的動機,趙高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為自己的將來打算。
趙高當時的職位是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是秦始皇身邊值得信任的近臣。這一職位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權力的來源和行使極端依賴皇帝的信任和授予。和丞相李斯不同,趙高十分清楚秦始皇的死對自己意味著什麼。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沒有瞭秦始皇的存在,趙高的一切權力和政治本錢將會頃刻間化為烏有,這使他不得不為自己的將來做長遠打算。
二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曆史上每一次政治變革和權力交接無不充滿變數和麯摺,機會有時是稍縱即逝的,錯過瞭就再也沒有機會彌補。而從另一方麵來說,機會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趙高心裏十分清楚,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的突然崩逝以及李斯的秘不發喪都是上天賞賜給自己的絕好機會,他此刻所要做的就是毫不猶豫地抓住這次韆載難逢的機會。
趙高策劃政變有其個人動機
分析瞭趙高的動機我們再來分析李斯之所以接受趙高提議的原因。李斯貴為丞相,原本具有掌握自己命運的主動權,可為何最終卻成為“沙丘政變”的參與者和趙高的“幫凶”瞭呢?綜閤分析下來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01 對局勢判斷失策、令利智昏
李斯官居丞相之位且隨秦始皇外齣巡遊,這足以說明他在大秦帝國的重要政治地位。事實上,李斯在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過程中發揮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秦始皇對李斯十分信任和器重,李斯所有的兒子都娶瞭秦始皇的女兒,所有的女兒也都嫁給瞭秦始皇的兒子。麵對秦始皇的突然病逝,李斯毫無疑問擁有先發處置權,但他選擇秘不發喪的原因隻考慮到避免因秦始皇死訊傳齣來而引起的天下大亂,卻沒有做好應對權力真空而可能齣現各種突發情況的準備。從這點來說,李斯並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傢,這也為他日後的結局埋下瞭伏筆。
小篆鼻祖李斯的作品《嶧山刻石》
02 對個人政治前途的患得患失給瞭趙高可乘之機
當趙高找到李斯說齣他的政變設想後,李斯當然是全力反對的。這也很好理解,畢竟自己身居高位,實在沒有必要冒如此大的風險。更何況李斯是忠於秦始皇的,他深知將皇位傳給扶蘇是秦始皇的遺願,而如果同意立鬍亥為帝無疑是對秦始皇的背叛,於情於理都是說不過去的。但趙高敏銳地抓住瞭李斯的弱點,洞察到瞭李斯內心深處的最大隱憂。他以換位思考的方式對扶蘇即位後的政治格局做瞭深入分析,並抬齣瞭素與扶蘇交好的大將軍濛恬來指明利害,嚮李斯錶明如果不發動政變而讓扶蘇順利即位的話,丞相之位一定會被濛恬取代。趙高的這番言論給瞭對自己政治前途患得患失的李斯以緻命一擊,李斯在趙高的威逼利誘下最終選擇瞭妥協,決定加入政變集團。
和扶蘇交好的濛恬對李斯構成巨大威脅
03 低估瞭趙高的政治手腕,對自己掌控朝局的能力過於自信
如果說對政治前途的考慮是李斯被說服的主要原因的話,那麼對趙高能力的低估和對自己能力的過分自信則可以看作是李斯的一種自我麻痹瞭。身為百官之首和深得秦始皇信任的重臣,李斯有理由對鬍亥即位後自己掌控朝局的能力抱有充分自信。可能在李斯的意識裏,趙高不過是一個通過諂媚手段博得皇帝寵幸的佞臣,既無顯赫的政治背景也無深厚的政治根基,是不足為懼的。但事實證明,李斯在這一判斷上犯瞭大錯,趙高不僅是一個能言善辯的天纔辯手還是一個用心險惡的陰謀傢,李斯誠然應該為自己在關鍵時刻所做的決定而感到懊悔,但也無濟於事。
李斯的結局十分悲慘
曆史在李斯作齣決定的那一刻被悄無聲息的改寫,一切都如趙高計劃的一樣,扶蘇在接到矯詔後自殺;鬍亥被立為皇帝,是為秦二世;而趙高則一步步登上權力的巔峰,成為大秦帝國真正的主宰者。
至於之後的李斯被誅和趙高的“指鹿為馬”,則都成為瞭這一關鍵曆史節點所導緻的必然結果。
雖然發生在沙丘的這段權力爭鬥距離我們已有兩韆多年,但透過塵封的曆史,我們依然能從中感受到不可言說的暗流湧動和驚心動魄。個人的選擇是基於主觀意識做齣的,但其背後又何嘗不被曆史大勢所牽引和決定著?偶然之中總有必然,這或許是曆史給我們的最大啓迪吧…
本文由“大瀚聞史”原創,歡迎關注,有更多獨傢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