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1/2022, 8:03:51 AM
在我國的現代革命史上,西安事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它標誌著全民抗戰時期的到來,是中國抗戰的一個時間節點。
西安事變又稱之為雙十二事變,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它不僅僅是張學良楊虎城將軍對蔣介石的一次兵諫,更聚集著當時中國政治軍事舞台的各路精英,演繹著各方政治勢力的聰明和智慧。
那麼問題來瞭,在西安事變中蔣介石能夠全身而退,全依仗張學良的俠義之舉,並親自送蔣公迴到南京,這在當時也算是情真意切,歉意滿滿。那麼為什麼蔣公卻恩將仇報,翻臉就囚禁張將軍長達半個多世紀?
長期以來,對於蔣公幽禁張學良之事一直成為人們的一個心結,直至到蔣公去世前說的六個字。蔣經國牢記在心,夫人宋美齡聽瞭卻淚流滿麵。
西安事變演繹各方角力
毫無疑問,西安事變搭建瞭一個曆史舞台,在這次政治人物大匯演中,當紅演員有毛主席,蔣介石,張學良,周總理以及蔣公的夫人宋美齡,美國的客人端納,以及遠在南京分會場的各派頭麵人物。
在這期間,張學良無疑是唱紅臉的角色,因為在國民黨內部尤其是宋美齡看來,張學良可謂是決定著老蔣的生存。然而他們想不到的是, 張學良隻是為瞭力勸蔣介石允許東北軍與西北軍聯共抗日,絕沒有半點危害領袖的意思 。
蔣介石被扣留後,延安第一時間接到張學良的急電,周總理立馬趕到西安與張學良楊虎城磋商。 在共産黨看來,扣留蔣介石隻是權宜之計,關鍵的問題是能夠逼蔣抗日,纔是利國利民的大事。
原本張學良就沒有殺害蔣介石的意圖,因為他們畢竟是換帖兄弟,再一個蔣介還是國傢的領袖,隻要他答應抗日,其他什麼事都好說。
三天後,宋美齡協同宋子文和端納飛抵西安,先是與張學良見麵,隨後看望被嚴密保護的蔣公。 經過周總理從中斡鏇,蔣介石勉強答應聯共抗日,西安事變開始齣現轉機。
然而在這個時候,南京政府內部卻齣現雜音,以何應欽為代錶的親日派開始派飛機轟炸西安。
為瞭避免南京政府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麵,張學良以民族大義為重,親自送蔣介石迴南京。
周總理聞訊趕到機場,蔣介石的專機已經起飛。為此周總理時常責備自己,為什麼不能早一點來勸阻?
張學良伴飛蔣介石迴南京,其實他何曾不知道自己這一行必定是凶多吉少?抑或說他這就是自己去找罪受,也更多的是一種贖罪。
實際上在這場遊戲裏,張學良手裏握著王炸,這王就是蔣介石 。能夠扣留國民黨的總裁,張學良也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有自己的底牌,那就是與楊虎城的西北軍和陝北的紅軍所謂的三位一體聯盟。
換句話說,隻要三位一體能夠抗禦中央軍的威逼,全國抗戰的僵局就會被打開,東北進可進可退,前提是三位一體聯盟固若金湯。然而就是因為這三個方麵難以步調一緻,一副好牌被張學良打得稀爛。
後來的局麵已經難以掌控,中央軍已經威逼西安,綏遠也是岌岌可危,在這樣的態勢下,張學良可謂是進退維榖。
更為重要的是,方麵的信息也是雜亂無章,原先毛主席是贊成除掉蔣介石的,後來因為蘇聯的指示,紅軍又開始逼蔣抗日,這叫張學良感到無所適從。
尤其是在周總理與蔣介石張學良的三國協調中,忽然不再提及紅軍與張揚的三位一體聯盟,更叫張學良認為自己是被朋友給齣賣瞭。
麵對政治和軍事雙重壓力,在得到蔣公答應一緻抗日之後,張學良隻能放蔣。大概是為瞭錶達自己的魯莽行為,也是為瞭維護蔣介石的麵子,張學良齣於袍哥的義氣,親自護送蔣介石。
當然,對於西安的局麵,張學良授權楊虎城全權指揮東北軍。然而他知道,對於西北軍東北軍來說,早早晚晚會被蔣介石肢解,難成氣候。
張學良以自己的身價性命換來全民抗戰,即便是後來身陷囹圄,畢竟全民抗戰已經在中國蔚然成風,在我們看來,張學良將軍居功甚偉。
放虎歸山蔣公始終忌憚
通過多方斡鏇,視共産黨若眼中釘的蔣介石迫於壓力,終於接受瞭停止內戰一緻抗日的主張。 盡管蔣介石非情非願,但西安事變的圓滿解決,極大地振奮瞭全民抗戰的信心,抗戰已經進入新的曆史時期。
然而張學良對一黨領袖的挑戰,依舊深深在蔣介石的心裏刻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其實這不是張學良第一次違背自己的意願,早在中原大戰的時候,張學良違背原先與蔣介石達成的協議,坐山觀虎鬥,極大地消耗瞭蔣介石的有生力量。
後來看到馮玉祥敗績已顯,張學良這纔反戈一擊,以東北一哥的身份搖身一變,成為國民革命的有功之臣 。張學良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陸海空副總司令,幾乎與蔣介石平分鞦色。這就是曆史上的東北易幟,更是張學良的高光時刻。
而這一次在潼關,張學良居然實施兵諫,提齣聯共抗日的政治主張,這對於蔣介石來說未曾料到。 話說蔣公蒞臨西北,其主要目的就是拆散西北軍與東北軍的聯手,轉而調整部署來對付紅軍。
然而 張學良卻反其道而行之,這種齣爾反爾吃裏扒外的行徑是蔣介石所不允許的。
一直以來有人以為正是有幾十萬的東北軍的存在,纔使得蔣公不敢殺掉張學良,這無疑是一種誤讀。 其實正是因為有張學良在蔣介石的手裏,纔使得東北軍不敢妄自行動,進而一步步被肢解 。
其實張學良已經是幸運的,與他一起發起兵諫的楊虎城將軍後來被蔣介石秘密殺害就連他七歲的兒子也不放過。
值得肯定的是,在掌控人這方麵,蔣公可謂是高手。 尤其是對於張學良這樣堅決抗日的將領,蔣公深知他在全國人民心目中的威望。 因此上在自己有生之年,蔣介石是不會還張學良自由。
1976年,蔣介石壽終正寢,在去世之前,蔣公交代蔣經國,對待張學良這個問題,就六個字:不能放虎歸山。 宋美齡在一旁聽瞭,內心充滿對張學良的愧疚,而此時自己又無能為力改變現實,隻能潸然淚下。
小結
時光荏苒,後來一直到1990年,已經是九十五歲高齡的張學良這纔獲得久違的自由,而此時這隻東北虎早已是虎性泯滅,與他的金蘭結拜的蔣大哥一樣,被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今天我們再次迴憶張學良將軍,就是因為他有著一顆華夏兒女的傢國情懷,因此上纔能夠叫人崇尚,難以忘懷。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