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2/2022, 3:05:42 PM
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以美國為首的不少西方國傢對俄羅斯實施製裁,新加坡也追隨美國腳步,成為東盟唯一一個加入對俄製裁行列的國傢。新加坡此前對其他國傢實施的所有製裁都基於聯閤國決議,從這一點看,這次對俄製裁決定頗為罕見,似乎錶明新加坡與美國形成瞭某種“特殊關係”。
在這一背景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從3月26日至4月2日訪問美國,也是東盟國傢領導人在美國總統拜登執政後首次訪美。期間,包括美國總統拜登、副總統哈裏斯在內的多名美國政要會見李顯龍。此外,李顯龍還和聯閤國秘書長及美國工商界領袖會麵。新加坡方麵稱,李顯龍此訪旨在繼續建設兩國強健、持久與多麵相的雙邊關係,雙方不僅討論瞭亞太地區局勢,也就俄烏衝突等熱點議題交換意見,並重申瞭兩國深化閤作的共識。
李顯龍訪美有何考慮?
李顯龍訪美齣於多方麵考量。首先, 新加坡期望在國際社會獲取更多“戰略分量”。 新加坡作為國土麵積小而經濟發達的國傢,認識到小國在國際體係中發展的不易,希望承擔起代錶世界小國的責任。正如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所說,“烏剋蘭比俄羅斯小得多,但比新加坡大得多。”新加坡針對俄羅斯的政策,不僅是為自己說話,也自認為代錶瞭世界上一些小國的聲音。跟隨美國實施製裁、適時訪問美國,新加坡認為此舉可以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戰略關注和分量。
其次, 新加坡希望積纍更多外交資本,以期在大國博弈中更加遊刃有餘。 或許對新加坡而言,世界格局之變以及大國博弈加劇正不斷擠壓其戰略空間,新加坡發現越來越無法獨善其身,走“中間道路”變得越來越艱難。
對俄製裁意味著新加坡已決定走到俄羅斯的對立麵。一個潛在挑戰是,雖然新加坡對俄製裁並非針對中國,但如果美國以俄烏危機為理由對中國發起次級製裁,新加坡是否會繼續跟隨?中國是新加坡第一大貿易閤作夥伴,2021年中新雙邊貿易額940.5億美元,同比增長5.4%,雙方經貿關係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下仍然保持高質量發展,這一點讓新加坡無法忽視。一旦美國對華發起次級製裁,新加坡將陷入兩難境地。
最後, 新加坡希望在國際變局的背景下繼續提升新美閤作,強化雙邊關係。 俄烏危機加深瞭新加坡對小國在國際體係中生存和發展的擔憂,長期以美國親密夥伴身份自居的新加坡期待得到美國在安全領域更多的支持。因此,李顯龍訪美的第一站是會見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旨在夯實兩國防務關係。
為瞭進一步拓展雙邊關係,新加坡還與美國商討瞭疫後經濟復蘇和新領域的閤作,簽署瞭相關備忘錄和協定,如更新和擴展兩國深化基礎建設發展閤作的備忘錄和《阿耳忒彌斯協定》,將雙邊閤作範圍擴展到太空領域。雙方還宣布設立美國-新加坡網絡對話,意圖在網絡空間建立起“基於規則的多邊秩序”。不難看齣,新加坡希望在多方麵與美國進行利益捆綁,以獲取更多戰略資源。
美國拉攏之下,新加坡“倒嚮美國”?
李顯龍的訪美時機十分微妙,拜登政府高調會見李顯龍亦有其自身考慮。一方麵,美國希望釋放在戰略層麵仍重視“印太”的明確信號,藉李顯龍訪美之機強調美國對東盟的高度重視,為拉攏東南亞乃至“印太”國傢創造機遇。俄烏衝突一定程度上引發外界針對美國調整戰略重心的討論,一些觀點認為,美國短期將受到俄烏局勢牽扯,推動“印太”戰略的步伐將被打亂。
顯然,美國政府不想留下“左支右拙”的印象,而希望強調美國有足夠的能力平衡“兩洋戰略”。比如,此前美國國傢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曾明確錶示,美國有能力深度介入歐洲和印太“兩大場域”。前段時間公布的美國國防戰略報告事實清單也再度強調,即使俄烏爆發瞭衝突,美國對中國和“印太”的關注優先度也高於俄羅斯與歐洲。
另一方麵,美國認為新加坡能夠在“印太戰略”中扮演重要角色,加強美新關係有利於美國推動地區戰略。在經濟層麵,新加坡是美國在亞洲的第二大外資來源國,美國是新加坡最大的外資來源國。同時,新加坡對美國在地區促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和擴大投資倡議持開放態度,李顯龍也明確錶示對美國擬推齣的“印太經濟框架”錶示支持和歡迎。雙方還於3月29日簽署瞭更新和擴展兩國深化基礎建設發展閤作的備忘錄,將清潔與可持續性基建納入閤作範圍,這些都為美國未來進一步介入地區事務提供瞭便利。
在安全層麵,美國視新加坡為“印太戰略”的重要支點國傢之一,新加坡樟宜基地與美軍閤作極為密切,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在美國亞太安全布局中發揮難以替代的作用。新加坡雖然不是美國的條約盟友,但在2020年成為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部署F-35戰鬥機的東南亞國傢。
拜登政府顯然還想趁熱打鐵拉攏新加坡,通過俄烏危機渲染“中國挑戰”,進一步誘拉新加坡嚮美國靠攏。但頗為有趣的是, 針對美國的“印太”錶述,李顯龍則多次使用“亞太”一詞,希望規避“印太”內涵中的排華反華意味, 甚至在齣席美國智庫對外關係委員會的對話會時,直言不諱地指齣中美關係繼續緊張對世界帶來的不利影響,並提醒稱,經貿脫鈎將讓中美都付齣非常大的代價。這與李顯龍在特朗普任內針對中美關係的冷靜觀察和錶態一脈相承。
李顯龍已經清晰錶明,此次訪美並不意味著新加坡將倒嚮美國,或者說,新加坡並不希望與美國的閤作被解讀為針對任何第三方。 即使睏難重重,新加坡也將努力尋求在中美之間走齣一條自己的“中間道路”。因此,新加坡不願參與美國企圖在地區構築的排華包圍圈,美國拉攏新加坡共同反華的圖謀難以實現。
美國與東盟關係走嚮何方?
李顯龍訪美的另一個背景是,本應在3月28-29日召開的美國-東盟峰會因故無限期推遲,東盟四國外長則組團於3月31日至4月3日訪問中國。個中緣由不僅包括東盟國傢不想因在俄烏危機上與美國立場不同而遭到藉題發揮,還包括東盟各國對於在大國博弈問題上選邊站隊極為排斥。
相比跟隨美國製裁俄羅斯的新加坡,東盟其他成員國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明顯更加謹慎,李顯龍訪美更多體現的是新加坡與美國雙邊層麵的關係,而無法上升到東盟與美國的整體關係。拜登政府雖然高調推動“印太戰略”,但宣傳許久的“印太經濟框架”雷聲大雨點小,遲遲沒有公布具體細節。實際上,東盟對美國“口惠而實不至”的做法感到失望,也難以忘懷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國對東盟的輕視。
更重要的是,美國企圖通過推動“印太戰略”而打造排他性聯盟的動嚮不符閤地區國傢的願景。俄烏衝突如同一麵鏡子,目睹歐洲陷入衝突局麵,包括東盟在內的亞太國傢將更加珍視來之不易的地區和平與穩定局麵,將對美國帶有濃烈冷戰思維和地緣政治色彩的“印太戰略”更為警惕。如果美國繼續以無視地區切實發展利益的態度推進自身戰略,恐怕隻會把東盟越推越遠,而不是越拉越近。
(孫成昊,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申青青,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美歐研究項目青年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