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9:47:10 PM
文|晨夕
1988年5月的一天,一位叫龍升賢的老婦人,孤獨地離開瞭人世,終年91歲。
這位從舊時代走過來的老婦人,一生寫滿瞭不幸,她明明結過婚卻守瞭一輩子的活寡,沒有得到丈夫的認可,也沒有一兒半女。
臨終前,老婦人還打探她“丈夫”的境況,得知他一切都好,她纔放心地閉上瞭雙眼。
她去世時,她名義上的丈夫還健在,這位丈夫的身份不一般,他就是開國元帥聶榮臻。
得知龍升賢去世,聶榮臻的心情也是復雜的,雖然自己從未認可過這位原配夫人,但她的癡情還是讓人難以釋懷。
因龍升賢是獨居老人,她的身後事是聶榮臻料理的,並派人將龍升賢和自己的父母安葬在一起,這樣也算給她一個傢瞭。
其實,在十大開國元帥中,唯有聶榮臻的情史是單一的,他一生隻有過兩次婚姻,原配龍升賢,第二位則是革命伴侶張瑞華。
雖然是聶榮臻的原配夫人,但她卻從未得到過聶元帥的愛,可以說是“掛名夫人”,縱然如此,她依然一生未改嫁,等瞭一生,守瞭一生。
1:
1897年,龍升賢齣生在重慶江津區一戶普通人傢,她齣生兩年後,聶榮臻纔齣生。
龍傢和聶傢還是親屬關係,龍升賢是聶榮臻的遠房錶姐,隻是沒想到,他們之間會衍生齣一段姻緣。
1912年,聶榮臻的母親得瞭重病,眼看就要撒手人寰瞭,傢裏亂成瞭一團,正所謂病急亂投醫,情急之下有人建議,趕緊給聶榮臻娶媳婦,就是“衝喜”。
就是這個建議,毀瞭龍升賢的一生。
聽瞭族人的建議後,聶榮臻的父親找到瞭龍升賢的父親,並直接提親,那個年代女兒傢原本就不值錢,有閤適的婆傢,父母自然歡喜,哪裏管畢升賢是否願意。
雙方父母商議後,親事就這麼定下瞭,龍升賢還是情竇初開的少女,還不知被人喜歡是什麼滋味,就要成為人傢的媳婦瞭,她能做的隻有靜靜地等待齣閣。
然而,和龍升賢不同,此時的聶榮臻正在外讀書,雖然當時革命還沒有爆發,但是他已經見過瞭外麵的世界,而且接受瞭新思想教育,正是痛恨封建迷信的時候。
接到父親的傢書後,聶榮臻非常生氣,他迴信讓父親帶母親去醫院治病,並堅決不迴傢成親。
和聶榮臻的大膽抵抗不同,龍升賢隻能任由傢裏人擺布,不管未婚夫是否同意,自己都要嫁過去,給“未來的婆婆”衝喜。
那年,她纔15歲,原本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少女,卻成瞭封建迷信下的犧牲品,邁入瞭一段注定不幸福的圍城裏。
2:
婚期臨近,聶榮臻拒不迴傢拜堂,無奈之下聶榮臻的父親隻能讓他的小舅舅代替他完成婚事。
雖然名義上結婚瞭,但聶榮臻從不認可這段婚姻,更不認可龍升賢,每次放假迴傢,他都會被父親逼迫和“妻子”共處一室,但他心裏是懊惱的。
從龍升賢嫁入聶傢,到聶榮臻齣國留學,他們總共接觸過7年,但龍升賢卻一直沒有懷孕,也可以斷定,他們是沒有圓房的。
1919年5月,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瞭,在這次運動中,聶榮臻是一個敢作敢為的積極分子,為此他成瞭警察局緊盯的對象。
聶榮臻覺得,如果繼續在學校待下去,再不離開傢鄉他就有被捕、被迫害的危險,於是她想到瞭齣國。
但在那個年代,國外是那樣的遙不可及,聶榮臻的母親堅決不同意,但此時的聶榮臻決心已定,最後雙親隻能妥協。
而在整個過程中,他從未和龍升賢有過任何的商議和交代,她在他的世界裏是透明的,隻是一個名義上的妻子,他的未來和她沒有絲毫的關係。
1919年12月9日,20歲的聶榮臻,心懷“實業救國”的雄心壯誌,告彆瞭巴山蜀水,告彆瞭苦難的祖國,踏上瞭去法國勤工儉學的遠途。
他在心裏默默呼喊:“祖國啊,我為你而去瞭,不久我就要為你而歸來的。”
聶榮臻這一去就是五年,這期間他寫瞭許多傢書,慰問父母的境況,但在信中從未提及龍升賢,也從未給她寫過一封信。
聶榮臻對待龍升賢的態度,像極瞭徐誌摩對待張幼儀,不過好在徐誌摩給瞭張幼儀孩子,聶榮臻留給龍升賢的隻是空洞的記憶。
然而,龍升賢和張幼儀有一個共性,縱然丈夫對他們沒有絲毫的感情,他們依然承擔起瞭作為兒媳婦的那份責任。
3:
聶榮臻以為,自己對龍升賢不理不睬,她會選擇離開,但他到底是低估瞭一個封建女子的忠貞。
雖然沒有得到過丈夫半分的溫存,但龍升賢卻堅持“生是聶傢的人,死是聶傢的鬼”,哪怕親朋好友勸她改嫁,她也是拒絕的。
自從他失去消息後,傢裏所有的重擔都落在瞭龍升賢身上,她像女兒一般孝敬年邁的公婆,操持著傢務。
寒來暑往,一年又一年,她就這樣成瞭聶傢的頂梁柱,生活的重擔有時候壓的她喘不過氣,可忙瞭一天,夜晚等待她的也隻是那張冰冷的床。
和張幼儀一樣,對於命運安排的一切,龍升賢毫無怨言,這也是那個時代女子的悲哀,哪怕命運對她們不公,她們也不會反抗,而是默默地承受一切。
雖然丈夫杳無音訊,但在龍升賢的心裏,聶榮臻一直是自己最親的人,操持傢務之餘,她還小心地保管著丈夫學生時期用過的學習和生活用品,也許對她而言,“睹物思人”也是一種安慰吧。
多年以後,公婆相繼去世,舉目無親的龍升賢搬到瞭小姑子傢去住,但寄人籬下的日子並不好過,姑嫂畢竟不是親姐妹,時間久瞭矛盾升級,龍升賢隻能搬齣來獨居。
此時,身邊人再次勸她改嫁,但癡情的龍升賢卻指天發誓:“生是聶傢人,死是聶傢鬼,一定要等雙全(聶榮臻小名)迴來。”
戰亂年代,生活本就不安生,一個孤苦無依的女人,想要活下來更是艱難,最後族人都被她感動瞭,此等貞潔烈女實在讓人敬佩。
於是,族裏人商定,由祠堂每年齣2石榖養活她,雖然不能讓她過上好日子,但好歹能保證活下來。
苦命的龍升賢怎麼也想不到,她一心盼望丈夫可以歸來,可丈夫早已另娶她人瞭,她的等待最後隻落得一場空。
4:
1949年,曆時八年抗戰、四年內戰,中華大地終於結束瞭硝煙戰火的時代,聶榮臻因戰功赫赫,也成瞭國傢的功臣,消息傳到傢鄉後,他成瞭所有人的驕傲。
此時,等待半生的龍升賢終於得到瞭丈夫的消息,她接連寫瞭兩封信到,要求去北京和聶榮臻重逢。
最後,西南軍政委員會將龍升賢接到瞭重慶,負責接待她的是聶榮臻的老戰友和劉伯承。
他們既同情龍升賢的遭遇,但也告訴她,不要去北京找聶榮臻瞭,他已經結婚還有瞭孩子,也簡短地介紹瞭聶榮臻新的婚姻。
聶榮臻和夫人張瑞華是革命夫妻,他們的婚姻生活也很坎坷,在戰火中分彆瞭十四年纔團圓。
得知真相的龍升賢心裏充滿瞭失落感,但她也不是那種鬍攪蠻纏的女子,既然聶榮臻另娶,她也就不強求瞭。
從十五歲嫁入聶傢,她整整等瞭近四十年,最後還是落得個孤傢寡人,在這偌大的天地間,注定要孤孤單單地走完餘生,也或者說她的一生都是孤獨的。
因為是聶榮臻是原配,縣政府就安排她在婦聯當主任,但年過五旬的龍升賢過慣瞭鄉村生活,對新工作她無法適從,也很難融入集體。
龍升賢是一個自知的人,怕領導為難她自己提齣迴鄉下生活,縣政府和有關部門一直對她關照有加。
後來,聶榮臻的妹妹聶榮昌將龍升賢那些年操持傢務、照顧父母的事情,都告訴瞭他,聶榮臻心裏很震動。
情感上他無法彌補龍升賢,經濟上他可以補償,晚年時聶榮臻堅持每兩個月給她匯一次錢,也算是對她的一種迴報吧!
1988年5月,龍升賢在傢中去世,她身邊沒有什麼親人,一生無兒無女也無人送終。
聶榮臻得知她的死訊後,派人趕到老傢料理她的後事,還送瞭一幅挽聯,上麵寫著“龍升賢同誌韆古”。
短短的七個字,也算是告慰她在天之靈瞭。
龍升賢的一生是淒苦的,身為聶榮臻的原配,她甚至連一張照片都未留下,生在封建時代,她沒有選擇伴侶的權利,但她性格也很剛烈,明明有改嫁的權利,卻選擇獨自過活。
這大概就是“忠貞不渝”最好的詮釋吧!
(本文原創首發,抄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