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5/2022, 10:14:16 PM
大清雍正七年(1729年)的一天,清世宗雍正帝收到一個喜訊,那便是找到瞭自己的萬年吉地,怡親王胤祥和大臣高其倬為他“相度得易州境內泰寜山太平峪萬年吉地,實乾坤聚秀之區,為陰陽和會之所。龍砂穴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
雍正帝閱後大悅:“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遂決定將陵寢建造於此,對這塊“上吉之壤”很是滿意,但是並沒有馬上開工,而是猶豫不決,直到一年以後,隨著怡親王胤祥病逝,還有自己得瞭一場大病,差點死去,纔開工營建陵寢。
一般來說,古人是事死如事生,尤其是清朝皇帝更是如此,所以按照慣例,皇帝登基後,就應該馬上選擇萬年吉地。但雍正帝直到雍正七年纔找到自己的萬年吉地,到瞭雍正八年纔開始營建,可謂是很反常。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雍正帝此舉是在挑戰祖製!
自清朝入關以後第一位皇帝清世祖順治帝死後葬入河北遵化孝陵,按照“子隨父葬”製度,康熙帝也在附近營建瞭景陵,死後入葬於此。
按理到瞭第三代的雍正帝,也應該在河北遵化一帶選擇萬年吉地,但雍正帝並沒有,最終反而是破例選擇瞭河北易縣境內。於是清朝的帝陵由此分為清東陵和清西陵,順治帝孝陵為清東陵之首,雍正帝的泰陵為清西陵之首。
雍正帝不與父親康熙帝同葬一處,等到瞭乾隆時期,兒子乾隆帝變相批評他是“有妨小民田産”、“另擇他處,有妨民業”,太過相信風水術士的話,並且還將自己的萬年吉地選在瞭清東陵,與祖父康熙帝同葬一處。
雍正帝的妻子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也就是乾隆帝的生母,也是拒絕與雍正帝閤葬一處,而是另外營建陵寢,那麼這是為什麼呢,背後有什麼深意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一、雍正帝不與父親康熙帝同葬一處,有風水問題,更有躲避康熙帝的意思。
雍正帝之所以打破祖製,沒有“子隨父葬”,明麵上的理由是他對於萬年吉地的標準要求太高瞭,要求是十全十美。
他曾中意遵化境內的九鳳朝陽山,但發現此地“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不能容忍有此缺陷,因此是選擇放棄,再派人四處尋找萬年吉地,最終選擇瞭易縣泰寜山下的太平峪為自己的萬年吉地。
對於自己打破祖製,不葬於清東陵,雍正帝還是有所顧忌,是進行瞭一定的鋪墊。下令大學士和六部九卿具體商議遠離祖陵是否符閤禮製,雍正帝這麼一問,大臣們自然知道他的意思,於是費盡心思地引經據典,為營建清西陵找到閤理閤法的依據,使得雍正帝龍顔大悅。
雍正帝又特意在諭旨中解釋道“朕之本意原欲於孝陵、景陵之旁蔔擇將來吉地,而堪輿之人俱以為無可營建之處”。
平心而論,雍正帝這個風水理由是說得過去,也說不過去。
你說說得過去吧,因為他葬入的清西陵的確是上吉之地,最起碼沒有齣現滲水等問題。像他的兒子乾隆帝後來葬入清東陵之裕陵,雖是上等之地,但亦有不足,而且其地勢平緩,不利於排水,所以陵寢營建完成以後,還齣現瞭滲水情況,而且還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等到清朝滅亡以後,乾隆帝的裕陵更是被東陵大盜孫殿英盜掘。根據相關記載,裕陵被盜以後,溥儀安排人過去重殮裕陵遺骨時,地宮裏竟有兩米多深的積水。
你說說不過去吧,按照雍正帝的說法,清東陵範圍之內是沒有可營建陵寢之處,但是雍正帝之後還有乾隆帝、鹹豐帝、同治帝三位皇帝入葬清東陵。
所以雍正帝這個風水理由,其實很勉強,並不是那麼充分,所以這又涉及到另一個不能說齣來的原因,那便是雍正帝在刻意躲避父親康熙帝。
在曆史上關於關於雍正帝的繼位,一直有著是否篡位的爭議。關於這點之前宋安之多次分析過,在這裏就不多做敘述。
簡單來說,雍正帝的繼位在當時是爆瞭最大冷門,是毫無徵兆,所以很多兄弟和王公大臣都不服他。主要因為在康熙帝駕崩時,隻有隆科多一人在場,是由隆科多口述傳位遺詔使得雍正帝繼位,而所謂的康熙遺詔,也是後來根據隆科多的口述加工潤色而成。
對於這點,雍正帝登基以後也是親自承認道自己的繼位是康熙帝“於倉卒之間,一言而定大計”。不過等到雍正帝先後鏟除瞭八爺黨、年羹堯、隆科多,徹底掌握大權以後,又換瞭一種說法,說道康熙帝駕崩時,在場有七位皇子和其他重臣,還將之寫入《大義覺迷錄》中。不過等到兒子乾隆帝繼位以後,談及此事時,說道康熙帝駕崩時是隆科多一人在場,這其中可是很耐人尋味。
所以很多人認為雍正帝是夥同隆科多矯詔繼位,甚至是聯閤隆科多毒殺瞭父親康熙帝,不過這隻是一種推測,雍正帝隻是有著是否篡位的爭議,此事並沒有蓋棺定論。
等到雍正帝繼位以後,雖然對康熙帝錶現齣極大尊崇,諸如力排眾議,堅持給其越格上“聖祖”廟號。還有康熙帝入葬地宮時,雍正帝不是按照禮節步上寶頂後再雙膝跪地,將第一把土捧入寶頂埋入,而是雙膝跪行爬上寶頂,以示至誠至孝之心。
但雍正帝在生活中是盡量的遠離先帝常待之處,諸如不住乾清宮,改宿養心殿。還有康熙帝駕崩後,他再未入住暢春園。
有著如此種種,所以雍正帝葬入清西陵,其中應該也有躲避父親康熙帝的意思。隻是不知他是在刻意疏遠父親康熙帝,畢竟在康熙年間,雍正帝這個四阿哥並不顯眼,康熙帝也並沒有對他另眼相看,到瞭康熙晚期,雍正帝靠著展現孝心等錶現,纔開始得到重用,這也是雍正帝繼位,很多兄弟和王公大臣不服的原因所在,所以雍正帝繼位後,以這種方式來報復康熙帝早年對他的疏遠和不重視。
還是在康熙帝駕崩過程中有著不光彩的行為,是心中有愧或者說心裏有鬼,所以在選擇萬年吉地時,故意離自己父親康熙帝遠遠的,不葬清東陵,不與父親康熙帝相見。
二、雍正帝留下一個大難題,兒子乾隆帝難以抉擇在何處建陵,乾脆打臉雍正帝,選擇葬入清東陵。
無論雍正帝選擇葬入清西陵到底是何原因,但他終究是遂瞭自己的願。但同時也打破瞭祖製,給兒子乾隆帝留下一個大難題,那便是到底葬在哪裏?
葬清東陵吧,冷落父親雍正帝,將之孤零零的一個人在清西陵,怕是會落得一個不孝名聲。子隨父葬,葬清西陵吧,以後都葬在清西陵,那樣豈不是冷落瞭葬在清東陵的曾祖父順治帝和祖父康熙帝,同樣也說不過去,尤其是自己還特彆崇拜祖父康熙帝。
於是乾隆帝很是糾結,在選擇萬年吉地的大事上麵是一再拖延,這麼一拖,王公大臣們就著急瞭,開始一再催促。
像重臣訥親就聯閤其他大臣上奏讓乾隆帝趕緊選擇萬年吉地:“惟是萬年吉地,垂寶祚於無疆,綿福祉於有永,事關重大,相度宜先”。不過他們很聰明,隻是催促,對於在哪裏選址,是閉口不談,畢竟這個問題太敏感瞭,猜不透乾隆帝的心思,誰也不敢發錶意見。
乾隆帝依舊是拖延,不過也派人是四處勘察閤適的萬年吉地。到瞭乾隆七年,乾隆帝終於做齣瞭決定:“萬年吉地定於勝水峪,一應工料等物,該部照例辦理”。而勝水峪,就在清東陵中孝陵和景陵的附近。
乾隆帝之所以如此選擇,有著4個原因:
、父親雍正帝先不講究打破祖製的,自己想要扭轉迴來。
、相比於父親雍正帝,乾隆帝更喜歡更崇拜祖父康熙帝,是處處效仿祖父,更想陪伴其左右。
、乾隆帝選擇的勝水峪,在入關第一位皇帝清世祖順治帝的孝陵之東,而康熙帝的景陵在孝陵之西,與景陵是一東一西供衛著孝陵。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不隻是補上瞭父親雍正帝的位置,更是提高瞭自己的地位。
、雖然乾隆帝對父親雍正帝看不順眼,但父親雍正帝對他是很不錯的,將皇位傳之於他不說,更是因為他,與三子弘時鬧得反目成仇,是不餘遺力的支持他,所以乾隆帝雖選擇葬在清東陵,等於是打臉瞭父親雍正帝,但還是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
乾隆帝的解決辦法便是,從自己開始定下傢法,清朝皇帝隻能在清東陵和清西陵範圍內選擇萬年吉地,是祖孫隔代同葬一處。諸如自己葬清東陵陪伴祖父康熙帝,那麼自己的兒子嘉慶帝就葬在清西陵陪伴祖父雍正帝,是以此類推。
嘉慶元年十二月,已是身為太上皇的乾隆帝,就建陵一事特地發齣諭旨:
“朕紹登大寶,本欲於泰陵附近地方相建萬年吉地。因思皇考陵寢在西,朕萬年吉地設又近依皇考,萬萬年後,我子孫亦思近依祖父,俱選吉京西,則與東路孝陵、景陵日遠日疏,不足以展孝思而申愛慕。是以朕萬年吉地即建在東陵界內之聖水峪……至朕孫纘承統緒時,其吉地又當建在東陵界內。我朝景運龐鴻,慶延瓜瓞,承承繼繼,各依昭穆次序,迭分東西,一脈相聯,不緻遞推遞遠。且遵化、易州兩處山川深邃,靈秀所鍾,其中吉地甚多,亦可不必於他處另為選擇,有妨小民田産,實為萬世良法,我子孫惟當恪遵朕旨”。
在諭旨中,乾隆帝是變相批評父親雍正帝是“有妨小民田産”,同時更是有力反駁瞭雍正帝對於清東陵一帶無可營建陵寢的風水寶地說法做齣瞭有力反駁。
不過乾隆帝如此定製,也算是肯定瞭雍正帝開闢西陵之做法,替他解瞭圍,不然乾隆帝葬迴清東陵,不如此定製,後世肯定也跟著都葬於清東陵,那就是對雍正帝開闢清西陵的徹底否定和打臉。
不過乾隆帝的萬年吉地的確是不如父親雍正帝的泰陵,雖然勝水峪是“誠天造地設之大地,應萬年吉祥之佳名”的上等吉壤,但也有明顯不足,那便是“惟左邊貼身界氣之砂稍低,須用人力培補”,也就是說裕陵的砂山基本上是人工填補。
因為勝水峪有著明顯缺陷,所以後來有一個名叫進愛的風水術士上書,要求乾隆帝廢棄此地,另選萬年吉地,有著以上各種考慮,乾隆帝即使對勝水峪也不是很滿意,但依舊堅定想法,並沒有改換地方,同時為瞭防止以後再有人不開眼的提這種讓人心煩的建議,乾隆帝是大怒,將進愛治罪。
在嘉慶二年,應該是考慮到父親雍正帝太過相信風水術士,乾隆帝害怕後代子孫再齣一位特彆相信風水術士的人,再遇到一個像進愛這種風水術士進言,那樣豈不是又要開闢一個南陵、北陵什麼的,所以再次下發諭旨強調:
“前經降旨,以嗣後萬年吉地當各依昭穆次序,在東西陵界內分建,不必另蔔他處。但堪輿術士每多立異邀功之習,所言最不可信。即如朕選韆年吉地時,定孟東陵界內之勝水峪,而進愛又欲改蔔,經朕查齣,即將進愛治罪示懲。萬世子孫皆當以此為法,庶不為形傢之言所惑。且遵化、易州兩處山川靈秀寬廣,其中吉地甚多,我子孫務須恪遵前訓,永垂法守,斷不必另擇他處,有妨民業”。
這次乾隆帝不隻是再次變相批評父親雍正帝開闢清西陵之舉,是“另擇他處,有妨民業”。更是說齣風水術士“所言最不可信”,而雍正帝之所以先選址清東陵,再變卦開闢清西陵,就是因為相信風水術士的說法,乾隆帝如此強調,就差指名道姓的說齣父親雍正帝是無事生非,太過信任風水術士,是打破祖製勞民傷財多此一舉。
乾隆帝之所以這樣多次變相批評父親雍正帝,可能是他也看齣父親雍正帝是有意躲避康熙帝,而且雍正帝繼承皇位疑點不少,他這個當兒子的肯定也是清楚。
加上他更喜歡祖父康熙帝的寬仁治國之道,認為父親雍正帝太過苛刻寡恩,所以登基以後,頗有些跟父親對著乾的意思。諸如平反瞭八阿哥和九阿哥等雍正帝政敵,還殺瞭雍正帝特意交代不能殺得曾靜,所以變相批評父親雍正帝也屬正常,選擇葬入清東陵,也多少有點與父親雍正帝對著乾的意思。
不過不論這麼說,乾隆帝終究是想到兩全其美的方法,雖然自己葬入清東陵,打臉瞭父親雍正帝,也變相批評瞭他,但同樣肯定瞭雍正帝開闢清西陵之舉,不至於鬧得太難看,還是留有餘地,可謂是個高手,既批評瞭自己看不順眼的父親,同時也替其解瞭圍,使人無法說什麼,是滴水不漏。
三、雍正帝的妻子孝聖憲皇後,也就是乾隆帝的生母,也拒絕與雍正帝閤葬。
乾隆帝這個兒子看雍正帝不順眼,最終選擇去瞭清東陵,而雍正帝的妻子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也是拒絕與雍正帝閤葬。
乾隆元年九月,負責清西陵泰陵營建的恒親王弘�y和戶部尚書海望等人嚮乾隆帝上奏,詢問是否需要為皇太後在雍正帝的泰陵地宮預留分位。
乾隆帝詢問母親孝聖憲皇後,迴答卻是拒絕閤葬。並且在懿旨中如此說道:“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復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
孝聖憲皇後拒絕與雍正帝閤葬,理由是卑不動尊,看似閤情閤理,實則並非如此。在古代,身為後宮女人,尤其是沒有當過中宮之主,隻是靠兒子纔升級成為皇太後的女人,能與皇帝同葬一處,可謂是莫大的榮耀,但孝聖憲皇後卻拒絕閤葬,所以真正的原因在於她是真的不願與雍正帝閤葬,而且要參考昭西陵和孝東陵再行建陵。
孝聖憲皇後是雍正帝在潛邸時的格格,並不受雍正帝寵愛,直到在康熙五十年生下皇四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帝,地位纔得到提升,後來隨著康熙帝看重弘曆這個孫子,同時稱贊她是“有福之人”,纔得到雍正帝的另眼相看。
不過雍正帝對於她的重視,更多是齣於政治上的考慮,還有母憑子貴罷瞭,兩人並沒有太深感情。甚至可以說雍正帝對他沒有什麼感情,尤其是雍正帝登基以後,有瞭更多女人,對她更為疏遠,以至於生下弘曆以後的二十多年時間中,鈕祜祿氏再未生下一兒半女,可見雍正帝對她有多冷淡。
雍正帝真正所愛之人是年羹堯的妹妹年妃,是給予瞭特彆的待遇,與年妃所生的三子都是彆齣心裁的定為福字輩,而非弘字輩,若非這三子都是早夭,怕是弘曆都要有強勁的奪嫡對手。
身為雍正的潛邸舊人,孝聖憲皇後從康熙四十三年入王府,曆經殘酷的九子奪嫡,到康熙帝突然駕崩,丈夫雍正帝在一片不服聲登基,再到丈夫雍正帝坐穩皇位,一一殘忍收拾政敵,還有恩寵年妃,最後到雍正帝駕崩,足足有31年之久。
在漫長時間中,孝聖憲皇後大多數時間處於被冷落的狀態,雖然她此人性情溫和,從來不爭不搶,但如此長時間遭受冷落,可謂是雍正帝冷暴力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加之她足夠瞭解雍正帝的為人,深切感受到何為刻薄寡恩,太清楚他冷血無情的一麵,所以在可以真正做決定,有瞭選擇的時候,終於是揚眉吐氣瞭一次,是拒絕與雍正帝閤葬,並且要單獨建陵,而且還是要參考昭西陵這座清朝皇後陵中級彆最高的陵寢。
孝順的乾隆帝,遵照自己生母的意願,於乾隆二年,選擇泰陵東北約3裏遠的東正峪為吉地,於此營建瞭泰東陵,是清西陵3座皇後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並且還根據孝聖憲皇後的愛好,彆齣心裁的首次在泰東陵的地宮之中雕刻瞭大量佛像經文。
泰陵與泰東陵相距隻有約3裏遠,這個距離並不遠,但對於雍正帝和孝聖憲皇後這對帝後而言,百年之後不僅沒有閤葬,反而有如此距離,實在是太遠瞭,這段看似很近卻很遠的距離,標誌著雍正帝的尷尬和孝聖憲皇後隱忍多年的爆發。
雍正帝是一位好皇帝,他不隻是在治國理政上大魄力,對於祖製的存在,亦是有大魄力做齣改變,開闢瞭清西陵,是遂瞭自己的心願。
但他並不是一個好人,或者說他並不會做人,所以在生前繼位的時候,就遭到很多王公大臣明裏暗裏的反對,多少有些孤傢寡人之感。等到死後,更是有眾叛親離之感,兒子乾隆帝不願與他同葬一處,是迴歸祖陵陪伴祖父康熙帝,妻子孝聖憲皇後也不願意與他閤葬,可謂是一種莫大諷刺。
可以這麼說,他是一位好皇帝,但他不是一位好人,他做皇帝很成功,但他做人很爛,是一個矛盾到極緻之人,也許這就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又或者說,這樣刻薄寡恩卻又有強大政治手腕的人就適閤當皇帝。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傢原創文章,專注於中國大曆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