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12:00:11 AM
2020年5月,由歐洲南方天文台(ESO)天文學傢領導的一個團隊報告瞭 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詳見《太陽係“鄰居”驚現黑洞!》),它位於距離地球僅1000光年的 HR 6819 係統中。然而,他們的研究結果受到瞭其他研究人員的質疑,包括比利時魯汶大學(KU Leuven, Belgium)的一個國際團隊。在3月2日發錶於《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AAp)的一篇論文中,這兩個團隊聯閤報告, 事實上 HR 6819 中並沒有黑洞 ,它是一個“吸血鬼”雙星係統,正處於一個極為罕見且短暫的演化階段。
HR 6819 係統藝術畫(來源:ESO/L. Cal ada)
HR6819 距離地球隻有 1100 光年。2020年的發現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當時托馬斯・裏維紐斯(Thomas Rivinius)的團隊利用拉西亞天文台2.2米口徑的望遠鏡的數據,認為 HR 6819 是一個 三重係統 ,一顆 B 型恒星 和一個 恒星級黑洞 BH (質量應該大於5倍太陽質量)在十分近的距離上相互繞轉,每40天便繞一圈;而另有一顆 Be 型恒星 繞著它們倆運行。
不過,當時在比利時魯汶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茱莉亞・博登斯坦(Julia Bodensteiner)團隊隨即提齣質疑,認為黑洞並非唯一選項。他們認為 HR 6819 係統可能隻需要兩顆恒星就能解釋,根本不存在黑洞。
早先的研究對 HR 6819 係統的解釋(來源:ESO/L. Cal ada)
原來,當時的觀測結果隻是來自 HR 6819 的光譜,其中錶現齣瞭 寬吸收綫 、 窄吸收綫 和一條略特殊的 發射綫 。研究團隊將其解釋為 (BH+B)+Be 的組閤 。彼時,受限於觀測數據,無法得齣結論,就算重復實驗也無濟於事。於是,兩個團隊相約閤作使用地球上最強大的望遠鏡――ESO 的甚大望遠鏡(VLT)和甚大望遠鏡乾涉儀(VLTI)重新觀測 HR 6819,以解開這個謎團。
HR 6819 在天空中的位置(來源:Sky&Telescope)
最終,在高空間分辨率的圖像上,研究人員將星點分解齣瞭 兩個明亮的光源 ,它們之間的距離僅為日地距離的三分之一。然而,並沒有找到另一個更為遙遠的光點。這些數據極大地支持瞭第二種解釋―― HR 6819 是一個沒有黑洞的雙星係統, 一顆 Be 型恒星和一顆 B 型恒星 。
B 型恒星是個常見的主序星,錶麵溫度約為 20000K。而 Be 型恒星是指一種光譜型類似 B 型星,但同時又存在明顯的一條或多條巴爾默發射綫的星 。通常認為,它的發射綫來自恒星快速鏇轉時從恒星噴齣的星周物質――即恒星噴齣的物質形成瞭一個氣體盤。
對 HR 6819 係統觀測到的光譜特徵的兩種解釋(來源:ESO/J. C. Munoz-Mateos, D. Catricheo/水兄)
研究人員認為,之所以觀測到這樣的雙星係統,是因為當前我們正好處在一個極為特殊的時期。兩個距離非常近的恒星被稱為 密近雙星係統 ,其中一顆會像“吸血鬼”一樣吸積另一顆恒星的物質,這原本算是比較常見的現象。然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恰恰是整個吸積過程中一個非常特殊而短暫的時期―― 一顆恒星剛剛吸走瞭其伴星上的外層大氣 。而這個“吸血鬼”因為獲得瞭大量額外的質量而加速鏇轉,從而形成瞭一個氣體盤。
對 HR 6819 係統兩種模型軌道特徵的描述(來源:A. J. Frost et al. 2022)
從一定程度上說,這比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更加令人興奮。因為它給我們一個難得的機會去研究那些“吸血鬼”是如何影響大質量恒星的演化的,而大質量恒星的演化是超新星爆炸、引力波等另一些我們非常喜歡的重大宇宙事件的源頭。
不過,這項研究依然存在些許疑惑,兩顆恒星的質量差異並不懸殊,按理說 B 型恒星繞 Be 型恒星運動時也會引起後者的擺動,那麼為什麼那顆 Be 型恒星的譜綫沒有錶現齣微量的偏移呢?
參考資料:
[1] “Closest black hole” system found to contain no black hole
(https://www.eso.org/public/news/eso2204/)
[2] Juan Carlos Mu oz Mateos, Case of Missing Black Hole
(https://www.eso.org/public/blog/case-of-missing-black-hole/)
[3] A. J. Frost et al. HR 6819 is a binary system with no black hole
(DOI: 10.1051/0004-6361/202143004)
打 賞 通 道
訂 閱 通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