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創牌者 趙昱
文丨 創牌者 趙昱
1997年夏末,一場由曼德拉主辦的慈善晚宴上,素來有“黑珍珠”之稱的英國超模娜奧米·坎貝爾小姐,收到一件“特彆的禮物”。
當時,利比裏亞剛剛上任的總統查爾斯·泰勒對坎貝爾小姐錶現瞭極大的興趣,還沒等宴會結束,他就派人把一袋裹得嚴嚴實實的東西,送到瞭坎貝爾的房間。
坎貝爾小心翼翼地拆開包裹,卻不免有些失望。
袋子裏隻是一小堆髒兮兮的“石頭”,見慣瞭奇珍異寶的坎貝爾並沒有把這個“平平無奇”的禮物放在心上。
但她沒有想到的是,13年後,就是這袋東西把她送上瞭聯閤國塞拉利昂的特彆法庭。
更讓她意想不到的是,這袋石子能送到她手裏,不僅經曆瞭連綿的戰火,更是搭進去無數條人命。
這袋小石頭正是引起全球巨大轟動的“血鑽”。
它的背後不僅充斥著欺騙與鮮血,還隱藏著一傢極盡壟斷的鑽石巨頭企業。
這傢企業擁有全球三分之一的鑽石礦脈,是鑽石行業的規則製定者。130年來,它一直占據著鑽石界的王者地位,甚至可以直接成為鑽石的代名詞。
沒錯,它就是打齣“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經典口號的鑽石巨頭——戴比爾斯。
本文將迴答兩個問題:
1、戴比爾斯的鑽石帝國是如何一步步建立的?
2、戴比爾斯是如何操縱鑽石價格,成為鑽石代名詞的?
01
說起戴比爾斯這個鑽石行業的“黑老大”,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狠人”:恩斯特·奧本海默。
他是“南非鑽石帝國”的締造者,曾任南非鑽石之城金伯利市的市長,還創立瞭南非最有權勢的傢族。
但,恩斯特的起點,隻是不起眼的鑽石分揀工。
從小,齣生於底層猶太傢庭的他,看盡人間冷暖,深知隻有齣人頭地纔能受人尊敬。
16歲時,恩斯特跟隨哥哥前往倫敦,從事鑽石挑揀工作。在挑揀鑽石的過程中,恩斯特發現瞭自己獨特的纔能:他總能在成堆的粗鑽中。找齣可加工成一流鑽石的材料。
22歲這年,恩斯特成瞭公司的鑽戒購買代錶,被派往南非金伯利市,為公司采購裸鑽。
在金伯利,恩斯特憑藉自己德國齣生、英國長大的身份優勢,結識大量政界人物,混得如魚得水。1912年,恩斯特被選為市長,並連任三屆,還代錶金伯利市進入南非議會。
1917年,恩斯特建立瞭南非英美資源集團。然而,這僅僅是他宏圖大業的第一步。
深耕鑽石領域多年,恩斯特形成瞭自己的鑽石價值理論:鑽石本身的價值是有限的,稀缺性決定瞭鑽石的售價。製造稀缺性,就需要掌控絕大多數的鑽礦。於是,恩斯特瞄上瞭戴爾比斯。
在鑽石開采和評估行業,戴爾比斯曾是如雷貫耳的公司。
但,隨著入局者增加、新礦的齣現,戴比爾斯的鑽石份額持續下跌。到1910年,該公司的鑽石毛坯份額已從90%跌至40%。
此時,恩斯特不僅收購瞭非洲西南部保護地所有的鑽礦,建立瞭自己的營銷集團,還在大西洋海岸綫上那馬誇蘭地區購買瞭大量新興的衝積鑽石礦。
手握大量鑽石的恩斯特,嚴重威脅瞭戴比爾斯在鑽石行業的壟斷地位,戴比爾斯不得不主動找他談判。
靠著鑽石的底氣,恩斯特直截瞭當地說齣瞭自己的訴求:加入戴比爾斯董事會。
雖然不樂意,但戴比爾斯也沒有彆的辦法。既然解決不掉恩斯特這個強大的敵人,那就讓他加入。
1926年,恩斯特以全部傢當,通過置換股權的方式與戴比爾斯鑽石公司實現閤並。1929年12月20日,恩斯特坐上瞭戴比爾斯集團主席的位置。
擁有瞭戴比爾斯,恩斯特終於可以開始操練他的“壟斷遊戲”。
02
為瞭進一步集中鑽石市場份額,恩斯特一邊瘋狂地拿地、並購、開發新礦,一邊肆意揮動低價的大棒,將生産鑽石原料的小公司趕盡殺絕。
曾有些小公司、老勢力,企圖通過自有渠道齣售開采的鑽石原石,但還未成功實施,就遭到瞭恩斯特的瘋狂報復。
戴比爾斯在短時間內低價釋齣大量鑽石儲備,讓供給遠大於市場需求,價格大跌。這些公司扛不住血腥的價格戰,隻得乖乖臣服於戴比爾斯。
在“狼性文化”的指導下,戴比爾斯迅速成長,十幾年內,就將全球90%的鑽石礦産掌握在手中,“一傢獨大”的格局終於形成。
時間來到1929年,規模空前的金融危機襲擊資本主義世界,到處都是丟瞭工作想跳樓的人,哪裏還有人買什麼鑽石。
按理說,保營收的方法是降價,但恩斯特卻采取瞭完全相反的強硬手段,勢要將他的“鑽石價值理論”進行到底。
1930年,恩斯特宣布關閉旗下礦場,停止生産鑽石,以此保護目前市場上鑽石的價格。
此後三年,世界鑽石産量不斷下降,年産量從2200萬剋拉驟降到1.4萬剋拉。
為此,恩斯特不得不裁掉大批員工,節約公司成本。
在聲勢浩大的“裁員潮”中,鑽石分揀員們整天提心吊膽的工作,生怕哪天輪到自己,南非礦業可謂哀鴻遍野。
麵對嚴重的失業情況,南非政府坐不住瞭。憤憤不平的礦業部長給恩斯特下瞭“最後通牒”:要是再這麼為所欲為,就要把戴比爾斯國有化!
然而,見過大世麵的恩斯特,完全不把礦業部長的話放在眼裏。
事實證明,恩斯特是對的,鑽石價格在經濟危機中不降反漲,成為具有投資價值的資産標的。
戴比爾斯在金融危機中順利渡過難關,還以極低的成本,順手把風雨飄搖的倫敦鑽石企業聯盟也整閤到瞭戴比爾斯的。
這個企業聯盟曾與戴比爾斯分庭抗禮,但倫敦鑽石企業聯盟也沒能頂住大蕭條的壓力,一度瀕臨破産。
1934年,恩斯特在倫敦創立瞭著名的CSO體係。
具體操作上,各國企業會按照閤約將産齣的鑽石原坯送到南非,由戴比爾斯對它們進行分揀、定價、收購。
把控全球鑽石礦源頭後,戴比爾斯又發明瞭“看貨商係統”,即隻允許行業頭部的125個珠寶切割公司嚮其直接購買鑽石原石,行業把它們統稱為“戴比爾斯125”。
每年,CSO會舉辦10次“看貨會”。在看貨會上,戴比爾斯將品質、大小各異的鑽石放進密封的塑料袋裏,讓“戴比爾斯125”盲選。
要知道,每袋鑽石標價幾乎都在800萬美元以上,而開箱之後不滿意,也不存在任何退貨換貨的可能。
然而,麵對如此苛刻、屈辱的條件,鑽石公司們卻隻能接受。因為,隻有加入戴比爾斯的這套體係,纔有資格做鑽石生意。
在恩斯特的精心打造下,這套壟斷體係一直維持運行到20世紀90年代。
03
花無百日紅。隨著新鑽石礦的發掘,自1994年起,戴比爾斯開始不受控製的走下坡路,其全球控製的鑽石比例也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裏,下降瞭49.2%。
而與此同時,一股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也開始崛起。
麵對壟斷的高價鑽石,聰明的河南人想齣瞭一個全新的解題思路——人造鑽石。
它的售價比天然鑽石低得多,一剋拉大概一萬元之內就可以搞定。並且,人造鑽石是真鑽,它和天然鑽石的成分結構完全相同,隻有生産方式不同。
現如今,全球珠寶級彆的培育鑽石原石裏,約有一半都産自中國河南。
沒想到壟斷瞭百年的鑽石産業,就這樣被河南人撬開瞭口子。
對於鑽石行業來說,戴比爾斯既是“魔鬼”又是“天使”。一方麵,它一味的操縱價格,打壓競爭對手,使鑽石行業失去瞭應有的活力。
但另一方麵來說,它也給礦産國傢帶來瞭更高的收入和社會福利,還使鑽石擁有瞭完善的行業保障。
如今,戴比爾斯雖然已經喪失瞭巔峰時期的壟斷地位,卻仍是目前全球最知名最專業的鑽石企業。
聽瞭戴比爾斯的故事,你又是如何看待這傢企業的呢?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