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2022, 1:53:48 PM
同誌們、同學們:
大傢上午好!
在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我應邀給大傢講述開國將軍潘振武的部分革命故事。這些故事中有一部分我是親曆者、參與者、知情人,內容完全真實,沒有誇張,更無虛構。講的題目是潘振武將軍從軍與他的清白傢風。講得不好,請大傢批評指正。
一、潘振武將軍從軍記
潘振武是常德市鼎城區唯一的開國將軍,1908年齣生於革命老區堯天坪鎮萬壽山村苦大仇深的貧苦農民傢庭。他齣生前有兩個哥哥夭摺,父母希望他平安長大,因此取名潘人安。從15歲起,潘人安就開展尋求革命道路,希望有朝一日能為受苦受難的老百姓報仇雪恨。直到22歲,在曆經瞭4次當兵的麯摺後,纔走完瞭尋找革命隊伍的艱苦之路,終於在1930年找到瞭紅軍並加入瞭。
1923年,建國聯軍湯子謀部打進瞭常德,這支軍隊算是反對北洋軍閥的。他們到處張貼布告,招兵買馬,號召青年參軍。潘人安看到布告,心想:年輕人立誌從戎,總有為民除害的機會。於是,他沒有告訴父母就自己偷偷地報名參瞭軍,被分配到隨營學校當瞭一名學員兵。不到兩個月,常德的形勢急轉直下,湖南軍閥頭子趙恒惕委任唐生智為常德鎮守使。唐生智調兵遣將,率軍攻打常德,湯子謀抵擋不住唐生智的攻擊,隻得嚮湘西敗退。部隊退到永順縣王村時,潘人安因患瘧疾掉瞭隊,幸虧遇到一位善良的老大爺,把他扶到傢裏,幫他采藥治病,獵些野物為他調養,他很快脫離瞭病體,逐漸恢復健康。為感謝老人的救命之恩,告彆時, 他把身上僅有的一塊光洋送給瞭老人。潘人安身無分文,隻得沿途乞討。好不容易抵達辰州府(今沅陵縣),他又投到瞭湖南陸軍第一師毛炳文部第十團當兵。在這個團,他曾到衛生隊學當看護,整天跟傷病員打交道,不是糊藥膏就是拆洗綳帶,感到難以學到打仗的本事,不符閤自己當兵的誌願,不久他便開小差迴瞭傢。潘人安第一次當兵的經曆,就這樣不愉快地結束瞭。
1926年7月,北伐軍攻占長沙,唐生智就任湖南省主席,即派第八軍教導師周讕部進駐常德。這時,常德到處響起“實行三民主義”“打倒北洋軍閥”“打倒貪官汙吏、土豪劣紳”等革命口號。革命的形勢使潘人安受到瞭很大的鼓舞,他趕赴縣城,找到教導師的羅霖教導團報名投軍,被招收瞭。他要求到有機會參戰打仗的學生隊去當兵,卻沒有被批準,被留在團部當傳令兵。這還是不符閤他一心想帶兵打仗,報效國傢的誌趣,他整天悶悶不樂。這時,潘人安聽到傢鄉文甲區農民運動蓬勃開展起來的消息,青年、婦女、兒童都組織起來瞭。鄉親們一再要求他迴鄉帶領大傢鬧革命,父母親也希望他迴去。潘人安順應農民運動轟轟烈烈的發展形勢,1926年年底告假迴鄉,結束瞭近半年的第二次當兵經曆。
1927年9月,潘人安和戴修文、炳炳初在文甲區領導發動瞭黨的八七會議後湘西北最早的一次農民暴動――文甲起義。這次起義雖然取得 瞭很大的勝利,但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反撲,戴修文、徐炳初先後被敵人逮捕殺害,潘人安則背井離鄉,再次踏上尋找革命隊伍的道路。他以“重振武裝”之意改名振武,輾轉投到國民黨第十八師駐湖南株洲第五十四旅易振湘團,被編入一營二連。“潘振武”這個名字從此伴隨他60多年。事與願違的是,潘振武這次還是未能找到革命的軍隊。國民黨第十八師是一支很反動的隊伍,也是“圍剿”紅軍的主力,其師長是張輝瓚,潘振武在這裏苦悶地生活瞭兩年多時間,時刻想著如何脫離反動陣營。在和紅軍的交戰中,經常撿到一些紅軍的宣傳品,如《告士兵書》《告工農群眾書》等,看到紅軍每到一地,群眾都非常擁護、非常歡迎……看到新的希望的潘振武,很快決定尋找機會脫離白軍,投奔紅軍隊伍。1930年7月,潘振武所在的白軍駐江西樟樹鎮,師部下令說紅軍要攻打梧州,易振湘團要連夜增援梧州。這時潘振武已是二連的司務長,被留下來看守武器彈藥和傷病員,他感到機會來瞭。白軍主力一走,紅軍馬上就打到瞭樟樹鎮,留下的傷兵員不堪一擊,紛紛逃跑,有的當瞭俘虜。潘振武留下來主動當瞭紅軍的“俘虜”,並將保管的30多支長槍、2000多發子彈全部交給瞭紅軍,在紅軍接待領導的安排下,脫離的白軍,結束瞭他的第三次當兵生涯。
也就是1930年7月的一天,潘振武來到紅四軍政治部,政治部秘書長曾日三同誌接待瞭他,告訴他批準瞭他參加紅軍的要求,並被安排在政治部當管理員。聽到這個消息,潘拓武頓時興高采烈。這是他終生難忘的一天。從這天起,他開始瞭新的生活,新的戰鬥,成為瞭一名堂堂正正的無産階級革命戰士、人民軍隊的一員。當年10月,潘振武加入瞭偉大的,他從一個窮苦農民的瞭,成為瞭一名黨的光榮戰士,開始邁齣瞭革命徵程上的新的一步。
二、布衣將軍的清白傢風
齣生在常德市鼎城區長茅嶺的潘振武,是鼎城區唯一參加過二萬五韆裏長徵的老紅軍;是我市的開國將軍,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將軍1930年參加紅軍,參加過長徵,曆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馳騁國內外60年。新中國成立後駐前蘇聯武官、國防部外事局局長、武漢軍區副政治委員、湖北省委書記等重要領導職務,為中國革命和建設鞠躬盡瘁,做齣突齣貢獻,是共和國眾多將星中彆具璀璨的一顆,參加革命後隻迴傢鄉兩次。我正好在鄉政府工作,感受到瞭將軍艱苦樸素的好作風,好傳統。
布衣將軍和藹可親
1984年9月,潘將軍輕車簡從,由秘書陳強和八女兒潘麗娜陪同迴鄉探親,常德地委、軍分區和縣委準備舉行歡迎儀式,在將軍的再三要求下取消瞭。他隻能與鄉領導見麵、座談。大部分時間走訪鄉親、拉傢常、共商建設傢鄉的大計。
鄉親們聽說當年配閤鞦收起義而組織農民暴動的開國將軍迴來瞭,山村沸騰瞭,人民奔走相告,都想目睹將軍的風采。然而見到潘將軍身著一身褪色黃布軍裝,腳 穿一雙手工做的布鞋,鄉音未改,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潘將軍迴鄉不給政府添麻煩,不住賓館而住招待所,與秘書和司機住在一起,吃飯按標準付錢,每次都由秘書一筆筆付清。
潘將軍尊重民俗,兒時的朋友請他喝擂茶他參加,縣政府為他設宴他卻推掉。他深情地說:“我不能參加公傢的宴會,最愛喝傢鄉的擂茶,不能把兒時的朋友忘瞭。”縣領導隻好陪他一起喝擂茶,喝完擂茶就一起去田間察看農業生産……
情係傢鄉常憶傢鄉
潘將軍關心傢鄉建設,傢鄉有睏難,隻要不超齣原則,他都會幫助解決。
1970年,潘將軍迴常德,為縣直機關1000多名乾部講革命傳統,讓後輩們瞭解革命勝利來之不易。潘將軍小時候的一個鄰居,是個五保戶,生活十分睏難,他對陳秘書說:“小陳, 你先從我的工資裏拿500元給他。”那時候,將軍的月工資也就100多元。
1984年,潘將軍離休後,聽說常德縣委主辦的黨史陳列室是全國第一個縣級陳列室,他不顧高齡,不辭辛苦,協助黨史辦工作人員到中央組織部、中央檔案館查對資料,並親自書寫“常德縣委黨史陳列室”牌匾,還為常德地區反映大革命時期的紀實《武陵風雲錄》題寫書名。
同年,常德縣發生乾旱,柴油短缺。潘將軍找武漢軍區基地指揮部,按軍用價格批給常德縣抗旱指揮部20噸柴油,緩解瞭傢鄉的旱情。後來又按軍用價格為傢鄉購買瞭2台拖拉機和1輛解放牌汽車,支持傢鄉建設。
清白傢風光照後人
潘將軍傢鄉有兄弟姐妹和後輩親人,但將軍從不為他們謀取私利,親戚們得到的是嚴格的要求和教誨,他們中沒有一人打將軍的招牌謀官發財。
潘將軍對子女要求十分嚴格。八姐九妹年幼時,有一次讓木工房的師傅做瞭個小汽車玩具,將軍動怒不光把玩具汽車退瞭迴去,還把姐妹倆關瞭一天“禁閉”。
《清貧》是革命烈士方誌敏於1935年5月25日寫於囚室裏,《清貧》樸實無華,猶如一潭清水,深深地打動著潘 將軍的心,他常讀抒懷,還把《清貧》進行裝裱,一直珍藏著。
2012年4月,我和領導應邀參加潘將軍後人的書法影展,潘將軍的夫人馮光晉老人嚮我們介紹瞭潘將軍生前的3件傳傢寶:一個針綫包――衣服自己補,領章自己綴,一雙軍用襪上麵竟有四個補丁;一個百寶簍――寸長鐵釘,尺長綫繩,罐頭盒,玻璃瓶;一個工具箱――用它補過鞋,用它修過窗,傢裏的紙簍是將軍新手編,掃地的掃帚是將軍新手紮。
潘將軍一生公私分明,崇尚儉樸,曾有過一雙襪子縫補瞭多次捨不得丟掉。他分管後勤工作多年,數以韆萬的錢物手中過,從不據絲毫為已有,展現瞭將軍剋己奉公、清正廉潔的高尚品德。他雖然離世34年瞭,(1908年齣生,1988年在武漢逝世,享年81歲)但將軍的勤儉美德、清白傢風將永遠教育激勵後人。(莫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