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9/2022, 8:24:34 AM
關於甲午海戰的失敗,有一點是大傢都認同的,我們的炮彈質量太差。
炮彈確實是一個特彆大的問題,缺開花彈,缺速射炮。順著這個綫頭往上倒,翁同��不給錢,李鴻章不敢打。這是站在甲午海戰的角度,我們看到的問題。
但甲午海戰還真不是影響兩國命運的戰鬥,真正決定兩國走勢的是陸戰,也就是朝鮮半島的控製權。
所以,如果站在國傢戰爭的層麵上來看。翁同��不給錢,李鴻章不敢打。兩者都有一定的閤理性,隻不過這兩者在兩個方嚮上走瞭極端。
為什麼有一定的閤理性?我們還得深剖這兩個人的立場。
李鴻章是改革派,但他是改革派中最慫的。沒辦法,他也是既得利益者。改革過頭瞭,自己腦袋會沒瞭。在改革派中,中心思想就是除瞭認你皇上和皇太後之外,其餘所有製度以及方法,全部推翻。
製度和方法,一切遵循實際齣發。儒傢中的君本位思想是塌方的,更彆提尊王攘夷,一切隻看實際。
翁同��雖然是兩朝帝師,但他還真不是守舊派,他是清流領袖。清流派,大傢很熟悉,一堆讀書人。還比較憤青,啥事都不從實際齣發。
清流派和守舊派的區彆是,守舊堅持製度不變和方法不變,總之什麼都不能變。而清流,因為深受儒傢思想影響。皇權永遠是最權威的,但是做事的方法,咱們可以在皇權之下進行變通。不管對壘雙方實力對比如何,皇權的保障永遠是第一位的。
但還不能說他們完全憤青,以清流領袖翁同��來舉例。他對洋務運動持開放態度,比如支持左宗棠、張樹聲等洋務運動人士。他是承認中國不能閉關的,他的偶像是範仲淹和顧炎武。
其他的清流人士在洋務運動中,也做過不小的貢獻。
但是,洋務運動可以搞,卻不能動搖國內自身的發展。
下邊,咱們再藉著北洋水師的事情,來說說兩個派彆的立場。
當時北洋和南洋的艦船,來源就三個方嚮。德國,英國,國産。
當時嚮英國和德國購買軍艦時,炮彈是一並過來的。但在以後的十多年中,戶部一直卡著,進口炮彈非常少。到瞭1891年,索性完全禁止嚮國外購買,全部炮彈國産仿製。
翁同��這麼搞,其實也沒問題。刺激內需,加速內循環,加強國防工業建設,自主軍工。這麼看也沒問題啊,之前納卡戰爭,最後雙方的武器供應國齣來談,纔解決瞭。軍工自主化是非常重要的。
但問題是,清流派它不看實際,當時我們的水平不夠啊!工業基礎太過薄弱,很多技術和細節都不達標。很多國産仿製品,連口徑都對不上。而且,跟大傢想象的不太一樣。當時的炮彈和火藥是分開運的,運到北洋水師基地,再現場組裝上船。
我們的生産能力又不達標,最終導緻剋虜伯炮有藥無彈,阿姆斯特朗炮有彈無藥。最終,帶瞭一堆裹著砂石的打靶訓練彈上瞭戰場。
所以,站在國傢戰爭的層麵上,翁同��的齣發點沒問題,問題是不切實際。甚至戰爭開始前,清流派認為隻要給英國和德國軍費,就可以讓他們打日本去。簡直就是可笑瞭。
李鴻章不主張開啓戰爭模式,如果單單從軍事角度上看,也沒毛病。但問題是他沒考慮皇權政治以及儒傢思想中的民族大義。
而且這種事他不是第一次乾,1879年,欽差大臣崇厚秘密和沙俄簽訂《裏瓦幾亞條約》。李鴻章就認為,先批準條約,然後徐圖補救。清流派提齣廢約、備戰、重開談判。
但這次清流派沒翻車,那是因為有左宗棠“抬棺齣徵”。
甲午戰爭開始,左宗棠都去世9年瞭。清流派又主戰,最終翻車瞭。清流派迅速瓦解,都踏踏實實搞實業瞭。比如翁同��的弟子,光緒二十年的狀元張謇。本來是清流分子,最終成瞭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主張“實業救國”。
所以,站在國傢戰爭層次。翁同��不給錢,李鴻章不敢打,都存在一定的閤理性。隻是兩者在不同的方嚮上,都走到瞭極端。也是因為兩個方嚮都撞進瞭死鬍同,因而促進瞭民族覺醒與社會結構變革。
兩個方嚮走嚮極端,左右之爭在我們的曆史上層齣不窮。今天的我們看這些事情全是上帝視角,但迴到曆史的本來,都有時代局限性。在未來的未來,後來人看我們,也會是諸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