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7/2022, 5:12:11 PM
大傢都知道,曆史上的確有包拯這個人。
隻不過,真正的包大人,不僅臉不黑,還是個白淨清秀的俊書生。
雖然包拯並沒有電視劇中所演的那樣,“日斷陽、夜斷陰”,但是他的確斷過不少案子,絕對稱得上英明決斷、鐵麵無私。
包拯齣身於書香世傢,28歲就考中瞭進士。
朝廷原本要安排他去建昌縣(江西永修)做知縣,可包拯不放心年邁的父母,請求朝廷讓他在閤肥老傢附近任職。
於是,朝廷就改派他為和州監稅,和州就是現在的安徽和縣。
雖然離老傢不算很遠,但包拯的父母還是不想和兒子分開。
古代以孝為先,包拯索性辭去官職,一心一意在傢伺候爹娘。
幾年之後,包父包母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墓前蓋起草廬,守喪期滿後,他依然猶豫著不肯離開。
父老鄉親紛紛前來勸說,直到1037年,包拯纔重新趕赴京城,朝廷封他做瞭天長知縣。
剛剛上任不久,包拯就遇見瞭一件奇事。
這天,有個農夫急匆匆來到縣衙,一進來就大哭不止,求縣老爺緝拿凶手。原來,他傢耕牛的舌頭不知被誰給割掉瞭。
牛的舌頭一被割,不能吃不能喝,隻能等死瞭。
這可不是件小事情。
在古代,耕牛是重要生産力,曆朝曆代都明令禁止屠宰耕牛,宋朝時,法律規定,無故殺牛者要在監獄裏待一年,哪怕你是牛的主人也不行。
究竟是誰下此毒手?
包拯問他:“你來告狀,旁人知道嗎?”農夫迴答道“沒有告訴任何人。”
包拯又問:“牛舌頭被割掉這件事,鄰居們知道嗎?”“他們還不知道。”
包拯略加思索,讓農夫靠近些,低聲囑咐他:“你迴去之後,悄悄將牛殺死,然後偷偷賣掉。”
農夫聽從包拯的吩咐,迴到傢中後,連夜殺瞭耕牛,然後趁天色還未大亮,把牛肉拉到離傢很遠的集市上去賣。
過瞭兩天,有個人來到衙門,舉報那個農民,說他私殺耕牛,違反瞭法令,請官府嚴懲。
誰知,一聽此人的來意,包拯直接喝道“你為何割瞭人傢的牛舌,還來此狀告他人?”
舉報者嚇得雙腿發軟,跪在地上不停討饒。
原來,割牛舌者,正是此人。他曾經因為瑣事和農夫爭執,兩人因此結下仇怨。此人懷恨在心,偷偷割走瞭牛舌,又來誣告農夫私殺耕牛,想再害農夫一把。
其實,早在農夫報案時,包拯就知道這定是仇人所為,所以纔定下這個計策。
“牛舌案”是真實發生過的,就記載在《宋史》中。
做瞭5年天長知縣後,包拯被調到端州擔任知府。
這一次,包拯又做齣瞭一件讓無數人贊嘆的事兒。
端州盛産硯台,從唐代時,端硯就是朝廷貢品,極為名貴。
唐太宗的重臣魏徵就有一方端硯,他平時捨不得用,隻有寫奏章時,纔小心翼翼地捧齣來用。
魏徵臨死前,還囑咐傢人,一定要用這方端硯為自己陪葬。由此可見,端硯有多珍貴。
到瞭宋朝,端硯製作得越來越精美,但是製硯的工人十分辛苦,他們冒著生命危險采掘硯石,晝夜不休,依然滿足不瞭進貢的要求。
其實,朝廷每年徵收的硯台並不多,都是那些地方官層層加碼,一下子將貢品數量增加瞭幾十倍,工人們這纔如此艱難。
包拯知道情況後,立即下令,要求嚴格按照朝廷要求的數目徵收,任何人不得嚮工人索要端硯,違者嚴懲。
消息一齣,端州百姓拍手稱快。
1973年,閤肥重整包氏墓群,發現不管是包拯墓還是包氏子孫墓,裏麵隻有一方普通硯台,並沒有端硯。
看來,包拯“不持一硯歸”,的確是真的。
包拯自己就是文人,怎麼可能不喜歡端硯?但是,他卻能剋製私欲,這一點難能可貴。
1050年,包拯擔任諫官,也就是在這一年,京城發生瞭一起“真假皇子案”。
正值春末夏初,京城的街道上,人們爭相往一個地方聚集,隻見一名男子站在人群中間,嘴裏大聲說著自己名叫冷青,是流落民間的皇子。
自古以來,民眾都喜歡聽八卦,更彆說這還是難得的皇室花邊新聞,所以不一會兒,這個消息就傳遍瞭整個京城。
當時,開封府的知府是錢明逸,他派人將冷青抓起來,誰知那冷青一上公堂,看到端坐在堂上的錢明逸,立即喝道:你竟敢不起身!
錢明逸嚇瞭一跳,竟然真的站瞭起來。
審訊之後纔知,冷青的母親王氏曾經是名宮女,因為內廷失火,被遣放齣來,後來嫁給瞭一個名叫冷緒的大夫,生瞭個兒子,就是冷青。
冷青成年後,曾漂泊在廬山一帶,經常跟彆人說,自己是皇子。
當地一個叫全大道的僧人便帶著冷青進京,想讓他“認祖歸宗”。
冷青還嚮錢明逸齣示瞭信物:一個綉抱肚,據說這是宋仁宗送給冷青母親的物件。
審到最後,錢明逸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乾脆糊裏糊塗地判道:冷青精神有問題,好鬍言亂語,責令送去汝州編管。
對於錢明逸的判決,不光冷青不滿,就連府衙內的官員們也不同意。
這件案子事關重大,已經在朝堂掀起波瀾。
有的官員認為應該把冷青流放到江南,也有人認為不妥,“如果冷青說的是真的,就不該流放他,如果他說的是假的,就應該殺瞭他。”
關鍵是,就連宋仁宗自己也記不清到底有沒有臨幸過一位姓王的宮女。實在沒辦法,他便把這件案子交給瞭包拯,要求查個水落石齣。
包拯收到命令後,四處探訪,終於查清楚:原來,冷青的母親的確是名宮女,但是齣嫁後,先是生瞭一個女兒,之後纔生下冷青。顯然,冷青不可能是皇傢骨血。
最終,冷青和僧人全大道都被判瞭死刑,開封府知府錢明逸也被貶官。
包拯後來執掌開封府,不管是皇傢貴戚還是朝中官員,都收斂瞭許多,生怕被包拯抓住把柄。
老百姓們說,讓包拯笑,比讓黃河水變清還難。
還有人說,給錢也疏通不瞭關係的人,隻有兩個,一個是閻羅王,另一個是包老頭。
為此,人們有時還會覺得包拯不近人情。
比如,有一次,包拯的舅舅霸占瞭彆人的田産,縣裏、鄉裏怕得罪包拯,不敢處理這事兒,人傢索性直接告到瞭包拯那裏。
包拯一聽,這明顯是自傢舅舅仗勢欺人,而且這種事兒肯定不止舅舅一個人在乾,要是不打壓一下,其他親戚一定會更加猖狂。
於是,包拯直接把舅舅傳喚到大堂上審問,問清情況後,讓衙役們狠狠地打瞭舅舅一頓闆子,要求他立即把人傢的田地還迴去,還要嚮人傢賠禮道歉。
這件事很快傳遍瞭大街小巷,有人認為舅舅是長輩,就算犯瞭錯,退還田産就是瞭,何必還要打他一頓呢?也有人認為“外甥有理打得舅”,應該打!
包拯如此行事,百姓們肯定非常喜歡,不過包傢的親戚們卻怨聲載道,幾乎個個與包拯斷瞭來往。
其實,雖然受到皇帝器重、百姓愛戴,但包拯心中始終有一個遺憾。
包拯的遺憾和子嗣有關。
早年,包拯曾娶妻李氏,但是李氏嫁進來後沒多久就去世瞭。於是,包拯又續娶董氏,董氏為他生瞭一個兒子,取名為包�X。
包�X身為包拯長子,年紀輕輕就被宋仁宗賜封為太常寺太祝,可惜的是,包�X成親後第二年便因病去世,隻留下妻子崔氏和兒子包文輔。
誰知,沒過幾年,包文輔也夭摺。
包拯先後失去長子長孫,心如刀絞,久久無法釋懷。
不過,包拯和妻子都是開明之人,老兩口不希望崔氏年紀輕輕就守寡,多次勸她改嫁,但是崔氏決議不從,堅持要留在包傢,照料兩位老人。
包拯60歲大壽時,傢人設宴為其祝壽。
包拯想起早逝的兒子和孫子,心中悲戚。忽然,兒媳婦崔氏抱著一個男嬰走上堂來。
正當大傢暗自猜測時,崔氏跪在地上,道“爹爹,包傢後繼有人,這就是您的兒子啊!”
包拯大吃一驚。
原來,包拯之前有過一個妾室,姓孫,孫氏脾氣不好,包拯不喜歡她,乾脆打發她迴娘傢。
誰知,臨走前孫氏已經有瞭身孕,崔氏得知這件事後,背著包公夫婦,私下往孫傢送錢送物。後來孫氏生下一名男嬰,崔氏便將孩子偷偷養在自己房中,名為長嫂,其實就是養母。
包公夫婦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喜不自禁。
包拯終於瞭卻心中一大遺憾。
1062年,包拯突然病逝,終年64歲,宋仁宗下令輟朝一日,親自到包傢吊唁。
宋仁宗來到靈堂時,看見包傢擺設極其儉樸,靈前的包綬還隻是個5歲的小娃娃,穿著打扮就和普通老百姓一樣,宋仁宗鼻子發酸,當即賜給瞭包傢許多財物,還封包綬為太常寺太祝。
後來,包綬跟著傢人護送包公的靈柩迴老傢閤肥。在長嫂崔氏的教誨下,包綬知書達理、一舉一動都酷似包公。
包綬長大後,和父親包拯一樣,辦事認真、愛憎分明,百姓們也非常愛戴他。
如今,開封還保存著一塊石碑,上麵刻著曾經擔任過開封府尹的官員名字,包拯的名字自然也在上麵。
但是,後世百姓們隻要看到他的名字,就忍不住用手觸摸,時間久瞭,刻有包拯名字的那個地方竟然成瞭一個坑。
愛民者,民愛之,敬民者,民恒敬之。
包拯在韆年後仍然受到人們尊崇,或許是因為不管在任何時代,“公正、清廉”都是人們對官員最大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