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王若弗嫁給盛紘也算是一段美好姻緣,羨煞瞭她的閨中姐妹。
夫傢雖不是位高權重,卻也財帛富足,傢世清貴。她嫁到盛傢一不用給婆婆站規距,也除去瞭妾室的煩惱,她一進門就把盛紘的兩個通房打發瞭。
再說,盛紘人品俊偉,纔識齣眾,仕途順當,將來王氏做個誥命夫人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王若弗生生把自己的一副好牌打爛瞭,她的婚姻生活越過越擰巴,若不是有劉昆傢的幫她齣謀劃策,及時勸慰,王氏的下場還說不好會有多慘。
重溫《知否》原著纔發現,王若弗最應該感激的是她的陪嫁僕人劉昆傢的。
為王傢老太太盡責,守護二小姐幸福生活
當初林姨娘受寵,把持盛傢,王母擔心女兒受欺負,就派人協助女兒一起對付林姨娘。
後來得知林姨娘生瞭兒子,王老夫人生怕女兒王若弗的地位不保,連夜把劉昆傢的和她的丈夫叫到跟前仔細詢問一番,然後一再囑托讓他們兩口子協助好女兒守住當傢主母的地位。
劉昆傢辦事得力,尋找到瞭衛姨娘這樣一個最閤適不過的人選來和林姨娘對抗,深得王氏的滿意。
衛姨娘不僅長得漂亮,把盛紘迷的流連在身旁,而且她生性敦厚,沒有什麼壞心眼,不會去算計人。
看著林姨娘被冷落的樣子,王氏心裏著實高興瞭一陣子。
但是,王若弗沒有縝密的心思,她隻能看到事情的錶象,看不到事情背後的真相。
衛姨娘齣事後盛紘並沒有對暗中作梗的林姨娘問責,王氏氣急敗壞,說大不瞭豁齣去,把事情捅齣去,讓言官參盛紘一個寵妾滅妻且枉顧人命。
還是劉媽媽的三句話及時澆滅瞭王氏的火爆脾氣,她提醒王氏:
“您這麼一來,與老爺夫妻還做不做?柏哥兒前程還要不要?將來日子怎麼過?”
你看,若不是劉昆傢在身邊,不知道王若弗會惹齣多少禍事來。她在盛傢跟丈夫離心,又一味地遠離婆婆,更是恨透瞭林姨娘,把日子過成一個人的單打獨鬥,而不顧一切的魯莽隻會讓她越來越不得丈夫和傢人的心。
想當初,王氏沒有陪嫁丫環,也沒有被丫環抬為姨娘的煩惱,母親給她陪嫁來的都是辦事牢靠而且能夠幫助她的下人,可依然不放心。
所以說,對於王氏而言,劉昆傢就是她的娘傢智囊團,也是她在盛傢的左膀右臂。劉媽媽除瞭辦事牢靠,更重要的是看事情比王氏要通透,要長遠,這正是王氏所需要的。
不僅會辦事,也更會說話,劉媽媽讓王氏心服口服
王若弗嫁到盛傢做正房太太,一人獨大,抓尖要強,聽不進任何人的話,也不會因為彆人而委屈自己。
對於女兒的婚姻,娘傢王老太太即便有再多的良苦用心也是遠水解不瞭近渴,於是劉媽媽就要充當起二小姐的守護神,同時也考驗她以一個下人的身份適時地去“敲醒”主子。
雖然隻是一個地位低下的僕人,但是劉媽媽的心眼和嘴巴都跟得上,把話說得既明白又讓人聽得進去,可謂是充滿藝術性。
她對王氏說:“有些話,奴婢不知當說不當說,說瞭怕太太怪我沒規矩,不說有愧對老夫人的囑托,心中不安。”
你看,劉媽媽知道先自己擺正身份,再錶明自己的難處,讓王氏頓時放下瞭身份,“握住劉坤傢的手情同姐妹”。
接著,劉媽媽對王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掏心地對她說,“傷人一韆,自損八百”的事情不要做;最後,還“鬥膽”指齣王氏的三大錯。
若不是自己的心腹之人,一肚子憋屈的王氏是無論如何也聽不進去彆人對自己的批評和指責的。可劉媽媽不是彆人,她是王氏生活中對自己最真心的人,她總是能夠為王氏指點迷津。
劉昆傢不緊不慢地說起來,王氏嫁給盛紘不去想如何抓住丈夫的心,而是隻顧著抓銀錢和管傢大權,本末倒置,這是第一錯。
林姨娘事件暴露後,王氏跑到老太太麵前大鬧,並且因此婆媳間生瞭嫌隙,此為第二錯。
第三錯,也是最不明智的做法就是王氏對婆婆禮數不周,對老太太的吃穿住用一概不管不問,使她在盛紘麵前說不得嘴,甚至還在泉州城落下不孝的話柄。
事實都擺在那裏,而且劉媽媽說得條條在理、句句戳心,王氏明白劉媽媽的確是為她好纔這樣說的。反過來說,也隻有這樣真正貼心的人纔是可交之人,她跟王氏的親姐姐相比簡直是天上地下。
見王氏悔過並且對自己懊惱,劉媽媽立即安撫鼓勵,“太太今日相同瞭就好,前頭的事咱們一概不論,往後可得好好謀劃謀劃,不可再稀裏糊塗叫人算計瞭去纔是。”
在察言觀色的同時劉媽媽時刻顧及到王氏的情緒,先訓一頓再給一些希望,讓王氏不但改正錯誤,還要打起精神好好乾。不得不說,劉昆傢是一個智商和情商都在綫的人,有她陪伴王若弗左右還真是難得的福氣。
王氏最後被罰迴老傢吃齋念佛,為毒害婆婆的過錯贖罪,劉媽媽主動跟隨而去,她對王氏的真摯情誼可見一斑。
結語:
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他的身份,而在於他活齣什麼樣的身份。論劉媽媽的纔識和頭腦,她絕對可以當好一個大傢,也是個忠誠的朋友。
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總會遇到一類人,她們不管在哪個職位,不管做什麼工作都可以完美勝任,她們就是我們所羨慕的能人。
劉媽媽其實就是具有這樣實力的人,她當一個管傢得到主傢的信賴和托付就是最好的說明,她守護在王氏身邊盡心的一生也足以能夠證明。
劉昆傢雖然隻是一個傢僕,但是她的覺悟很深,格局很大。
有時候,越是普通的小人物越能帶給我們一些啓發,在劉媽媽的身上,我們可以學到一些做事做人的道理。
-END-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