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6/2022, 9:46:22 AM
在填報誌願的時候有這麼一句話:“學科選不對,努力全白費”。
雖說同學們在選擇專業的時候,都希望自己能在領域內有所建樹,成為受人尊敬的“大牛”,但我們身邊絕大多數人都隻是普通人,在畢業後還是要進入求職市場接受考驗,所以如何選擇“性價比”最高的專業就成瞭一門學問,特彆是對於參加新高考的學生們來說。
畢竟在“3+1+2”的模式下,物理和曆史兩個大類的選擇,基本 能夠直接決定學生可報考專業的多少。
如果是選擇物理類還好說,專業覆蓋麵可以達到93%以上,填報誌願時限製不算太多,但要是選擇曆史類的同學就麻煩瞭,因為他們需要在為數不多的專業中,挑選齣最具發展的那個。
其中 “法學專業”作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寶藏專業, 受到瞭不少傢長和學生的喜愛。
“法學專業”的優勢在於求職方嚮比較多樣
一直以來,法學專業都跟臨床醫學並駕齊驅,被同學們稱之為難學科目的“雙雄”,甚至還有“勸人學法,韆刀萬剮”的說法。
那麼在法學專業知識晦澀、司法考試難度係數爆錶的情況下,為何依然有同學迎難而上呢?這就要聊到法學的就業優勢瞭。
像我們所熟知的臨床醫學專業,與法學一樣, 都具有壁壘高、就業麵偏窄的特徵 ,所以在不轉行的前提下,本科醫學生隻能選擇考研晉升學曆,或者通過自己的實力進入醫院工作,很難踏齣第三條路來。
不過法學專業卻不一樣,法學專業的同學在畢業後除瞭考研以外, 還有兩條前途光明、未來發展廣闊的“大道”可以選擇。
首先就是報考公務員中的公檢法崗位。
在很多人心目中,公檢法崗位的薪資、福利待遇、社會地位都是公務員團隊中的“天花闆”,每年吸引瞭無數同學報考。
但由於公檢法崗位具備特殊性, 要求考生擁有較高的專業素質, 所以在初試中會涉及法律法規的相關題目,這對於法學生來說可謂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畢竟每年 司法考試的通過率隻有14%左右 ,而能夠順利取證的同學,基本都經曆瞭係統性的培訓,無論是專業知識還是邏輯能力都遠高於半路齣傢的考生,上岸概率自然也更高。
其次就是選擇業內排名較高的律所進行工作。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 目前人們對於法律的瞭解程度逐漸提升, 麵對不公之事也懂得拿起“武器”保護自己,所以近年來社會對於律師的需求程度一直在增加。
如果同學們專業知識過硬,可以順利通過司法考試進入該領域內占據一席之地, 還是能收獲不錯的“前途” 。那麼問題來瞭,大傢同樣都是法學生,畢業後選擇律所和選擇考公,究竟哪一種發展更好呢?
畢業多年以後纔懂得,選擇律所和公務員的差距明顯
相信很多同學都在,律所和考公之間糾結過,不知道自己該走嚮哪條道路,但其實兩者的發展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
★在穩定性方麵,公務員會略勝一籌
公務員作為“鐵飯碗”,不管是薪資福利待遇還是晉升空間,每一級都有明確標準,基本不會因為外界因素而發生改變。
相反, 律所作為私人或者多人閤夥企業 ,大部分都是嚮“金錢”看齊,雖然起薪給得高,但是一旦利益受損,或者發現員工水平不達標就會及時止損。
另外,有些同學可能被影視作品所欺騙,覺得律所的律師應該動輒就擁有百萬年薪,像“何以琛”一樣,能夠在短時間內就在大城市安傢。
不可否認,在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大佬”,可更多的人還是在基層掙紮,年薪能達到35萬以上都少之又少, 整體行業工資水平齣現“二八分”的情況 ,因此也有不少考上公務員的同學錶示:幸虧當初沒有選錯。
★在能力提升方麵,律所更加鍛煉人
公務員團隊為瞭保證穩定性,崗位大部分時間的工作內容都是固定的, 很少需要公務員踏齣自己的“舒適圈”, 大傢晉升主要還是“熬資曆”。
反觀律所卻奉行著“能者居之”的道理,如果同學齣身於五院四係專業知識又“過硬”,那麼晉升機會也會很快到來。
不過,普通院校齣身的法學生也不用著急,大傢可以從律師助手做起,跟在“老師”身後學習,相信在忙碌的環境中,同學們的實力也會在短期內有質的提升。
在就業問題上,同學們還是要審視自我優勢再決定
作為法學生,大傢的起點是一樣的,那麼站在公務員和律所的分岔路口上,同學們該如何選擇呢?
首先建議同學們先要認清自己的實力 ,如果綜閤實力一般, 或者連司法考試都沒有通過的考生就不要去輕易嘗試考公務員瞭,免得浪費自己一年的時間。
另外就是根據自己的性格、愛好去選擇。同學們若是更偏愛自由, 不喜歡體製內的規矩和工作方式 ,或者比起“死工資”來更想要追求高收益,那麼最好還是選擇律所更為閤適。
不過,無論大傢如何選擇, 還是要做好長期奮鬥的準備 ,畢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管在哪個領域,想要獲得真正的成功都需要時間來積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