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21-10-03 12:50:59
編按:根據統計,台灣人口約1/5屬於前期。新陳代謝科醫師遊能俊,本身傢族亦有糖尿病史,他花瞭3年時間減重超過20公斤,成功逆轉糖尿病前期。其中關鍵,就在於低醣飲食並規律運動。不想成為糖尿病預備軍,怎麼做?
增肌減脂,不僅是為瞭身材好看,更可避免成為糖尿病預備軍!
60歲的糖尿病名醫遊能俊,沒有中年人常見的啤酒肚、蝴蝶袖,還練就一身結實肌肉。今(2021)年初夏,他在臉書上分享一張接種疫苗的照片。照片中,他穿著無袖背心,手臂的二頭肌線條明顯可見。平時的他,可單手扛起重達10幾公斤的大西瓜,舉起近30公斤的啞鈴也不是問題。
如此健美的身材,是他花瞭3年減重超過20公斤的結果。曾經,他身高163公分,體重卻達78公斤,BMI大於30,已達醫學認定的「肥胖」標準。他從飲食、運動著手,成功達到55公斤、體脂約20%的健康體態。現在,他也用同樣的方法,協助民眾逆轉糖尿病前期。
遊能俊曾任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也是宜蘭少數的新陳代謝專科醫師。他所開設的「遊能俊診所」,現有約5韆位糖尿病患者。行醫超過30年的他,警告中年人不要小覷糖尿病的威脅: 「全台現在約有500萬人,如果不做任何改變,就是在排隊等著得糖尿病!」
他引用數據指齣,台灣目前約有200多萬治療中的糖尿病患者、500萬的糖尿病前期。以人口換算,相當於全台有1/10人已經確診,1/5若不調整飲食與生活型態,就是「糖尿病預備軍」。
如何判斷自己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遊能俊觀察自傢診所的病人, 糖尿病前期的人,大多有體脂過高的問題。而若隻看55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女性人數又略多於男性。 其中一個因素,是女性在停經後受荷爾濛影響,更容易成為肌肉少、體脂高的「泡芙人」。
過往,糖尿病的主流治療方式以施打或口服胰島素藥物為主。然而,許多病人多年來不佳,藥量愈來愈重。「最後,醫師把最強的武器都拿齣來瞭,血糖還是無法穩定。醫病雙方都很挫摺。」遊能俊說。
嚴重的糖尿病,可能導緻死亡。遊能俊提到,自己的外祖母、阿姨,都是因糖尿病而過世。他開始執業後,傢族中也陸續有年輕的晚輩為糖尿病問題嚮他求診。糖尿病的普遍,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健康觀念總是說來容易、做來難,醫師也不例外。遊能俊坦言,他雖然知道自己是糖尿病高危險群,年輕時仍愛吃宵夜、水果,輕忽身體的警訊。體重一路高升,糖尿病的關鍵指標也來到5.8%,超過正常值。直到椎間盤突齣後,他纔因為無法運動,決定大幅度調整飲食。其中最大的關鍵,就是「隻吃一份醣」。
為什麼要控醣?遊能俊解釋,醣進入人體後,會被分解為葡萄糖,進而轉化為肝醣儲存於肌肉和肝臟中。這些肝醣提供人活動所需的能量,但若活動量不足、醣類攝取過多,就會形成脂肪。
他直言,台灣多數人的主食習慣吃白飯或麵,無形中吃下過量的醣。 他從2018年開始,請病人實測一餐隻吃一份醣,發現減醣對體重、血糖控製皆有顯著的成效。 糖尿病患者可減少胰島素的用量,糖尿病前期的人則會恢復健康。平均下來,多數人一個月可瘦下1~2公斤,且不易復胖。
這套飲食心法的要點包括:
1. 一餐隻吃「一份醣」
一份醣約為40剋的白飯、50剋的熟麵。 民眾若要用簡單的方式估算,約是兩湯匙的飯或麵。 其他常見的「一份醣」,麵包是去邊的薄片吐司一片或小於半顆拳頭的饅頭、水餃3顆、水果不超過半碗。
遊能俊特別提醒,許多人喜歡飯後來份甜點,但是蛋糕、餅乾都是精緻碳水化閤物,必須被算入「一份醣」的額度當中。以他自己為例,若今天想吃蛋糕,當餐就不能吃飯。
2. 以、做主食
醣類吃得少,取而代之的是蛋白質與蔬菜增加,豐富主食的多樣性。
遊能俊指齣,坊間外食蔬菜通常不足,「很多便當店還會放南瓜、芋頭這種冒充蔬菜的澱粉。」他建議, 午晚餐至少要吃3份蔬菜。相當於烹調前約300剋、烹調後一碗半的份量。 且不隻要吃富含粗纖維的綠色蔬菜,配色最好多元。例如紅白蘿蔔、綠黃櫛瓜、菇類⋯⋯等,都可以增加蔬菜量,讓飯後血糖穩定上升。
蛋白質也是創造飽足感的重要元素。遊能俊指齣,一份蛋白質是7剋,約等於一顆雞蛋、半盒豆腐、掌心大小的肉類。 一餐至少要吃3份蛋白質,而有運動習慣的人更建議吃4份蛋白質,纔有閤成肌肉的原料。 遊能俊觀察,許多人蛋白質吃不夠,其實變換蛋豆魚肉的組閤,吃到3份蛋白質並不難。他舉例,早餐一杯豆漿、2顆蛋,就能達標。
3. 先菜後肉或先肉後菜?進食份量比順序重要
想增肌減脂、維持飯後血糖平穩,究竟該先吃菜或先吃肉?近年來,許多專傢針對進食順序提齣不同看法,但遊能俊直言,在控製食物總量的前提下:「這個爭論實在沒意義。」
他指齣,確實有少數研究發現,年輕人先吃蛋白質,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稍緩血糖上升的速度。然而,不管先吃肉或先吃菜,隻要飯量不變,血糖一樣會飆升。因此,他認為:「喜歡先吃肉就吃,好吃的想放最後也沒關係。」
不過,若是可以自由取菜、不限份量的情況下,改變用餐或盛飯順序的確有助於控製醣量。他習慣先盛2湯匙飯,再疊2層菜、肉。胃被蔬菜和蛋白質填滿,自然就不會吃下過量的醣。
4. 減醣先減鹽
遊能俊觀察,不少人飯吃完瞭,嫌菜、肉單吃太鹹,又盛瞭一碗飯。因此,想減醣,必須先減鹽。此外,鹽分會使水分在人體內蓄積,不利於減重。避免太「下飯」的菜色,單純享受菜、肉的滋味,而不是配著飯囫圇吞棗。
5. 慢食更享受
「慢慢吃,大腦纔有機會反應,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好吃。」 遊能俊說。熱愛美食的他,並未因減醣就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他指齣,吃東西應如品酒,仔細咀嚼感受前、中、後味。待後味消失後,再吃下一口。
咀嚼次數夠多,不僅讓人有飽足感,更延長享受的過程。遊能俊以他愛吃的可頌為例,一顆小可頌,他可以分成30口纔完食。「好的可頌,咬下去每口都有喀嚓、喀嚓的聲音,吃到最後都很酥脆。」他笑說。
他強調,飲食的本質是美好的。隻有愉悅的經驗,纔能讓人持續去做。 減醣不是和食物敵對,反而是更細緻地品味。 「既能享受美食,又讓身體健康,可以說是雙贏。」
遊能俊指齣,肌肉愈多,肝醣利用率愈高。低醣飲食搭配運動,成效更好。他幼時罹患輕微小兒麻痺,右腳較為無力, 但仍每天運動70分鐘,包括、、瑜伽、有氧、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等。 他的診所旁即是暱稱「能GYM」的健身房,不定期為糖尿病友和員工開設運動課程。
他建議, 運動不應偏食,最好包含肌力、有氧、平衡、伸展4個項目。 多樣化的運動組閤,可以為身體帶來不同的好處,而且不容易厭倦。他以甫結束不久的奧運為例:「你看體操選手李智凱,他伸展運動很強,但在鞍馬上動作時肌肉也很漂亮。」
不過,若要說哪種運動控製血糖、逆轉糖尿病的效果最好, 他推薦高強度間歇訓練。有氧運動可加速代謝,調節血糖。 每次至少30分鐘,逐漸延長時間、增加強度,健康效益更高。上網搜尋「HIIT」,即有許多免費資源,適閤本身已有基本運動習慣的人。
日常生活中,也要盡量創造「動」的時間,減少靜態生活。遊能俊笑說,吃大餐前他一定走路抵達餐廳,最多可以走上90分鐘。有次,他到高級餐廳吃飯,「服務生看到我流瞭滿身汗,嚇瞭一跳,馬上遞給我3條毛巾擦汗。」平時等車,他也會在月台來迴快走,達到每日萬步的目標。
「健康的體態愈年輕打造愈好。」遊能俊指齣,他最大的成就,是看到病人減重成果比他更好。不隻有許多人和他一樣減下20公斤,還練齣比醫師更發達的胸肌、腿肌。減醣加運動,任何時候開始都看得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