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5/2022, 3:39:22 PM
相信毒飯們這兩天跟Sir一樣,被東航MU5735牽動著心神。
但仍需時間。
根據以往經驗,空難救援與調查是漫長的過程,同時也是極嚴謹而細緻的任務。就像昨晚發的圖片,Sir會和大傢一起懷著希望持續關注。
意外固然不幸。
欣慰的是,社交平台上除刷屏的祈禱以外,大部分網友都堅守著“不信謠不傳謠”的底綫。
結閤昨天原本想聊的話題,Sir陷入思索。
是的。
重大災難麵前,我們總能相對更迅速,更統一地明辨是非,謹言慎行。
但扭扭頭。
看嚮那些沒那麼“嚴肅”的輿論場:
善惡的界限,或者是評論他人的底綫,往往變得模糊,甚至扭麯。
比如說。
電影。
00
緩衝帶
電影和墜機。
兩者當然不能對比,後者涉及真實的生命以及無數傢庭的未來,隻是,文藝作品摺射齣的某些現象,時常能照齣被我們輕視的荒誕。
事情始於上周。
2021年至今的全球票房冠軍《蜘蛛俠:英雄無歸》上綫,或許因為文化差異、期待過高,電影在國內並未引起預測中的追捧。
豆瓣評分一路從8.3跌至6.8。
不好看,不喜歡,對電影質量本身的批評,Sir都歡迎。
唯獨沒想到。
翻開評論,差評幾乎一邊倒嚮同一塊標簽:
聖母(婊)。
不是最近的流行詞瞭:
《魷魚遊戲》男主“聖母”;
《哥斯拉》女主“聖母”;
《薑子牙》以傳統神話改編也“聖母”……
當它以席捲之勢,三番五次地入侵我們的輿論場,事情不再簡單。
所以。
當我們說“討厭聖母”時,究竟是在討厭什麼?
01
聖母瞭嗎?
先說《蜘蛛俠3》。
為什麼都說小蜘蛛“聖母婊”?
總結下來,原因有三:
一,這人的善良不講原則底綫;
二,這人做好事忽略客觀事實,一味喊口號;
三,這人不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和後果。
好,Sir一條一條說。
首先關於原則底綫。
第一次和綠魔麵對麵,小蜘蛛也曾下意識逃避和拒絕,說應該把他們送迴原宇宙。
他不願意��這趟渾水。
他害怕、恐懼。
害怕自己能力不足以麵對未知變量,恐懼身邊人為此付齣代價。
所以:
小蜘蛛不是沒有原則,而是前期他的“原則”是被怯懦框住的,而這樣的原則在後期,則因為更艱巨的責任而麵臨動搖。
這也是電影中小蜘蛛最主要的成長標誌。
其次,關於客觀事實。
我們容易忽略的一個事實恰恰是:
觀眾是擁有上帝視角的一方,這種全知性使得我們下意識地就站在瞭道德製高點上。
小蜘蛛呢?
他並不知道這群反派曾犯下多大罪過。
他的猶豫,起初也不是因為善良,而是奇異博士的一句話:
“在多元宇宙宏大的運行中
他們的犧牲比他們的生命重要得多”
這其實是電影拋嚮小蜘蛛,也拋嚮全體觀眾的一道抉擇:
宏大的正確,與個體的關切。
誰對?
唯有通過行動驗證。
而小蜘蛛之後的一係列“任性”,搶走奇異博士法器,把幾大惡人帶迴傢治療……都基於他做齣瞭選擇並艱難地麵對這一選擇帶來的代價。
而且,做齣選擇的不止小蜘蛛一個。
托比嘗試過。
加菲嘗試過。
他們皆以失敗告終過。
最後。
關於責任。
也是電影中最具爭議的一點:
為什麼做齣選擇的是小蜘蛛,而死的卻是“梅姨”?
你害死瞭人,你自己沒死。
聖母!
問題是,這決定是小蜘蛛一意孤行嗎?
電影裏有兩段對話。
第一次,當小蜘蛛對梅姨錶達不想救這些反派時,梅姨的反問讓他啞口無言。
彼得,(反派到來)真的不關你的事嗎?
這是為瞭他們(反派),還是為瞭你自己?
梅姨在問小蜘蛛準備好沒:
是否準備好扛起“蜘蛛俠”這一英雄的身份;
以及,是否準備好扛起伴隨這一身份而來的責任和犧牲。
第二次,梅姨死前。
那個幾乎復製鋼鐵俠去世的鏡頭裏,逝者保持著高度一緻的坦然。
因為他們的信念早已堅定。
所以梅姨纔會在確認自己受傷後,終於說齣那句“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名言。
追本溯源。
這句話不是什麼英雄口號,而是從梅姨的丈夫,小蜘蛛的叔叔本・帕剋那裏傳承下來的,一則普世的善良信條。
結閤電影一個彩蛋:
加菲在“反派攀比”環節略遜一籌,其他兩隻蜘蛛都打過外星人,自己沒打過。
加菲:我好遜我好遜……
小蜘蛛&托比:你真棒你真棒……
不是商業互吹。
這正是“蜘蛛俠”的魅力所在:
觀眾愛他,不是因為他乾翻過多麼強大的怪物,解決過多麼毀滅性的危機……
而在於,哪怕自知弱小,他每一次都能顫顫巍巍地扛起那些超齣他“能力”以外的“責任”。
Sir能理解粉絲們的“恨鐵不成鋼”。
《蜘蛛俠3》不是沒有缺點,甚至缺點明顯。
但更多是漫威製作層麵的硬傷。
強行降智,無視小蜘蛛在前作中完成的成長;為拼湊齣三代同框,需要小蜘蛛不停犯錯;漫威為追求娛樂性犧牲瞭人性復雜程度,認為邪惡就是感冒發燒一樣可以快速治愈……
將這些缺點一味歸結為“聖母”。
說淺一點,是觀眾對電影的宣泄。
但Sir更擔心這現象背後的集體無意識: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如此恐懼/厭惡善良?
什麼時候開始,善良變成瞭一個“壞詞”?
02
聖母和聖母婊的區彆?
“聖母”本是宗教用詞。
基督教義裏,聖母瑪利亞誕下耶穌,耶穌救贖人類,聖母,指給人類帶來救贖的人。
這也是其曖昧的地方:
它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大愛,大善。
於是在中文互聯網語境下,聖母一詞的距離感也讓它容易滑嚮異端。
一個人太善良――像聖母。
一個人因為善良,差點導緻壞的後果――“不要太聖母”。
一個人因為善良,確實導緻瞭壞的後果――“聖母害人”。
……
翻譯翻譯:
善良會吃虧,會上當,會受傷……善良,會害人。
這是什麼?
趨利避害,明哲保身,至理名言……
打住。
對“聖母”避而遠之或許不是反對善良,而是抱怨善良導緻的後果,以事實反推原因,以上帝視角施以規勸。
這纔是Sir願意為這些作品辯護的因由。
事與願違,恰是現實的映照。
而我們那些批評善良的原因,更像是在批評身陷其中彷徨的自己。
程心,她隻是一個符號,代錶著人類的普世價值觀和道德。你說人們不喜歡這個主人公,其實人們是不喜歡自己。
“程心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正常人,她在每個關鍵時刻做齣的選擇是每個正常人會做的選擇,符閤普世價值觀和道德取嚮,但恰恰是這種選擇把人類推嚮瞭滅絕。”――劉慈欣
我們真正應該警惕的是什麼?
還是作品舉例:
《情深深雨���鰲罰�“渣男”何書桓。
依萍父親找到她唱歌的歌廳,覺得女兒丟瞭自己臉麵,當眾爭吵。何書桓知道後便批評依萍這樣做太不近人情。
的確,他看見瞭一個傷心的父親。
卻忽略瞭一個被時代睏住的女性,內心的絕望和無助。
《魷魚遊戲》,“聖母”成奇勛。
我們看見他能力差,全躺贏,還想當救世主。
男主人設太差瞭
窩囊又無能,基本全躺贏
還總想著做最善良的救世主
卻難以看見他善良背後的無力。
曾幻想過理想主義,最終被現實擊潰;曾參加過罷工,最終目睹同事死在眼前;曾組建過傢庭,卻無法抵禦世事無常……
從一個市儈膨脹的小人物,到最後似乎搏得人生最後一點幸運,卻纔發現自己早已被馴化為階級鬥爭的幫凶。
善良,是他麵對這個世界僅剩的籌碼。
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們:
要警惕的。
是以“善良”為名,卻事不關己的麻木與僞善。
更是以對抗“僞善”為掩護,試圖消解一切現有道德秩序和現實睏境的“犬儒”。
03
為什麼要警惕一邊倒的聖母標簽
彆誤會,Sir絕不僅是在為作品喊冤。
電影隻是冒齣水麵的冰山。
細看這些評價:
愚善。
聖母。
低智。
批評本身沒有問題。
問題在於這一浪比一浪高的煽動性:
越是簡單粗暴的情緒性錶達,越能夠輕易獲得大量認同。
不止電影。
對公共事件。
鮑毓明、苟晶、林生斌、羅冠軍……善惡的判斷總在事實清晰前搶跑,不斷反轉打臉;
對陌生個人。
流調中被曝光行程的網友的網暴、人肉,站在道德高地肆意評判。
從確診的個人,擴大到年齡、性彆、職業、地域……甚至到最近,造謠已涉及未成年人。
細究這些言論的齣發點:
“做個好人”。
但“好”又是誰定義的?
對“善良”無差彆的攻擊,終將導緻對“善良”無差彆的濫用。
這一點,��雅人早已作齣過總結:
最後。
Sir更想留下幾點建議。
對,我們該怎麼辦?
謹慎。
“群眾雪亮的眼睛”與“烏閤之眾”,一念之差。
貼標簽之前想一想,下判斷之前多看一看,跟風、從眾、玩梗、起哄之前,等一等。
思考。
《走嚮共和》裏有句著名台詞:
當然是偏見和笑談。
人民能做到什麼,國傢過去的成就,已將他啪啪打臉。
但恰恰是人民。
在當下藉助互聯網不斷被放大的情緒、偏見、不同的認知,很容易成為一個角力場,滋生齣與初衷背道而馳的答案。
所以。
即使個人條件有限難當“聖人”。
至少,請勿輕易拉低道德的平均綫。
保持希望。
Sir當然知道:
今天,太多屠殺以正義之名,太多謊言披著真理外衣,太多太多信仰背後,全是雞鳴狗盜的利益。
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全然蛻變成一個實用主義者。
放棄正義,唾棄信仰,背棄理想。
前兩天,羅翔老師再次輸齣“刷屏金句”。
Sir想在這裏藉用共勉:
其實我不是宿命論,宿命論會導緻懶惰。
“同時我個人其實也不太相信天道酬勤,它會導緻人走嚮驕傲或者虛無。當你成功的時候,你會覺得這是你努力拼搏來的,你配擁有這一切,所以你就瞧不起那些失敗的人。但當你努力瞭拼搏瞭,最後依然失敗,還是一無所成,你會陷入一種極大的抱怨,會認為天道不公。”
“我認為人生95%的事情可能是你自己決定不瞭的,但是我們依然要用5%的努力去撬動這95%你無法決定的事情,凡事盡力而為。”
這段話為什麼能刷屏?
一方麵,是自省。
它放低身份,坦然麵對自己的內心,展露我們羞於承認的人性暗麵;
一方麵,是自重。
現實很難。
尤其疫情背景下的一係列天災人禍、生存危機、情緒後遺癥。
如今那可控的5%。
似乎逐漸壓縮到3%,2%,1%……
如果說,這是我們作為平凡人能抓住的最後一點希望。
那麼。
有什麼能讓我們堅持,並超越這1%的盡“力”而為?
或許,唯有盡“善”而為。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哆啦C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