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9/2022, 9:06:57 PM
5月18日,剛經曆瞭強降水的中山重新沐浴在陽光下。這一天是“國際博物館日”,中山文化新地標中山市博物館新館正式啓用,總建築麵積2.5萬多平方米的新館,為中山的文物們安瞭個傢,讓中山的曆史既有來路、又有去處。
“中山曆史悠久,群星璀璨,我們要重點抓住敢為人先、傢國情懷的核心,讓遊客走進中山的曆史,走進群星璀璨的思想,感悟文化精神力量,得到啓發。”中山市委書記郭文海強調。
中山市博物館新館。 南方+ 葉誌文 拍攝
保護:文物存放空間更充足
國傢曆史文化名城中山曆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曆史遺存豐富,作為曆史遺存集中展示地點的中山市博物館新館規模如何?
新館開放當天,館內工作人員臉上洋溢著開心的笑容,經過多年的籌備,中山市博物館新館終於在國際博物館日這一頗具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和世人見麵瞭。
“比舊館總麵積擴大差不多12倍,我們每天在新館裏工作輕輕鬆鬆步行破萬步,算得上是‘帶薪運動’瞭。”這位工作人員笑著說。
規模擴大帶來的是更充足的空間,為文物們提供瞭更好的安身之所,也為後麵迎接更多文物做足瞭準備。
中山市博物館新館不是單一的博物館,而是中山市博物館群建設項目當中的一個,這個項目包括中山市博物館新館、中山收音機博物館等,整個項目從研究、設計、建設、布展整體過程曆時超過10年。
其中中山市博物館新館是當中的主體建築,分為地下二層、地上三層,內有中山曆史陳列展館、中山華僑曆史博物館和臨時展廳、社教活動中心、遊客服務中心等,院落式的布局有效減小獨棟體量,減少對周邊曆史建築的壓迫感,行走在新館中,隨處可見灰瓦、窗格、青磚,感受濃厚的曆史文化氛圍。
中山市博物館新館內部。 南方+ 葉誌文 拍攝
除瞭規模大,中山市博物館新館還有著讓同行稱贊的館藏資源,以中山曆史陳列《風起伶仃洋――中山曆史陳列》為例,這一陳列展廳麵積3200多平方米,展綫850多米,展齣文物資料800多件(套),通過專題形式,按照時間脈絡講述香山(中山)5000多年的發展曆史,單是這一陳列的麵積就已經超過舊的中山市博物館的總麵積。
曆史陳列展廳分為“海上香山蠻煙雨”“安民易俗成村聚”“漁戶田廬水城國”“鏡海揚帆立潮頭”“近代中山開風氣”五個部分,將內容與形式有機統一,充滿藝術感和科技感的展陳設計為大傢提供瞭走進曆史深處的體驗感。例如搬進館內成為陳列一景的祠堂、展現中西文化交匯的“商船”內景、充滿大量水彩壁畫的民國街景等,為公眾營造瞭沉浸式的遊館氛圍。
珠海博物館館長張建軍毫不吝嗇地贊美道:“我一直關注中山市博物館的建設,用較短的時間,就讓豐富的展品、一流的設計、優質的服務呈現在觀眾的麵前,效率和質量的關係處理的那麼好,真的值得我們學習。”
傳承:助力中山文化興城
當前,中山正努力書寫好文化興城這篇大文章,文化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根與魂,人在文化傳播、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讓文物活起來”已經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這對用好博物館資源提齣瞭更高要求,博物館的存在不應僅僅是作為文物保護和展示的平台,更應該成為人們與文物交流的橋梁。
中山市博物館新館內展示的文物。 南方+ 葉誌文 拍攝
中山市博物館新館開放當天,前一天放齣來的預約名額一早被搶光瞭,人們爭先來到這裏與韆百年前誕生在腳下這片土地上的文物“交流”,在無聲中實現曆史記憶的傳遞。
在“風起伶仃洋――中山曆史陳列”中,中山南朗龍穴遺址齣土的彩陶圈足盤、彩陶豆、彩陶圈足碗、繩紋陶釜、陶罐、器座、石斧、石錛、石錘、石網墜等新石器時代器物安靜地擺放在展廳中,它們陪伴著中山先民繁衍生息,又牽引著後世迴溯曆史,見證瞭香山文化的源起。
如果僅僅把這些文物當做一個個物件欣賞,而不去瞭解其背後的故事,不免有些可惜,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做好宣傳、引導工作,在為人們提供豐富的文物展示的同時,也讓大傢透過文物去探究中山這片土地的故事,在潛移默化中成為文化興城的重要助力。
中山市博物館新館內展示的文物。 南方+ 葉誌文 拍攝
“要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拓展宣傳渠道和形式,鼓勵廣大市民主動走進博物館,讓參觀成為傳承曆史、繼往開來的過程。進一步加強講解員隊伍建設,全麵提升講解員的綜閤素質和業務能力,打造一支素質過硬、業務精湛的專業化講解隊伍,充分講好中山璀璨的曆史文化故事。”郭文海強調。
珍視曆史、守護文物,是對一座城市業已成為過去的故事的尊重,也是在為這座城市尚在奮筆書寫的未來做準備。
文物靜默無聲,卻無時無刻不在散發齣激勵人心的力量。中山市博物館新館裏豐富的館藏精品無疑將會成為滋養人們心靈、傳承城市文脈的重要資源。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苑世敏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葉誌文
掃描二維碼,進入中山文旅讀者群。
【作者】 苑世敏;葉誌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