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死後,他的陵墓名為昭陵。從唐貞觀十年,也就是636年文德皇後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也就是743年的時候,昭陵的建設共持續瞭107年之久。
相信,很多人都對於李世民臨死前,讓所有人退下唯獨留下瞭自己的兒子李治,韆叮嚀萬囑咐,讓兒子一定要在自己死後,將自己心愛的王羲之蘭亭真跡作為隨葬品一同入葬的事情,足見其對於這一墨寶的喜愛程度。但是,可能很少人會瞭解,在他的遺命中,除瞭提到瞭這房墨寶之外,還經命人雕刻瞭6匹活靈活現的駿馬,作為自己陵墓北麵祭壇東西兩側的裝飾物。
那麼,這六匹究竟是什麼馬?又與唐太宗有何淵源,讓他在臨死的時候,也不能忘記呢?這六匹馬分彆是:白蹄烏、特勒驃、颯露紫、青騅、什伐赤、拳毛纏。
首先,讓我們來說一下這個白蹄烏。白蹄烏是一隻四個馬蹄皆為白色的黑色戰馬。昔日,在薛仁杲軍受到巨大打擊的時候,唐太宗沒有聽取舅父的建議放棄絞殺,而是一鼓作氣將薛傢軍全數殲滅。為瞭殲滅敵軍,李世民更是騎著自己的白蹄烏,打著頭陣,一路狂奔,一晚上跑瞭200多裏路,把摺姪城圍瞭個水泄不通,最後,睏入城中的薛傢軍,不得不繳械投降。
雖然,這匹白蹄烏,昂首矯健,身材健碩,四蹄躍起,鬃毛淩然,但是,最終還是因為長途跋涉,日行數百裏,勞纍過度,戰馬死在瞭黃土高原之上,這讓唐太宗甚是心疼。
其二是特勒驃,這是一匹黃裏透白的戰馬。公元619年,唐太宗就是騎著這匹戰馬,參加的與宋金剛的對戰。唐太宗可以說是驍勇善戰,誌勇過人的,他騎著這匹特勒驃,從敵人的後方猛插進去,使得宋軍的軍營亂作一團,迅速潰不成軍,最後,隻能倉皇地嚮北方逃竄。而後來的唐軍則收復瞭包括太原、山西在內的大片疆土。
第三個,颯露紫。在與王世充的戰鬥中,唐太宗騎著這匹特勒驃戰馬,率領十萬多名精銳士兵,給予敵軍一個突然襲擊。其目的,為的就是刺探敵軍的虛實,同時,也殺開瞭一條直通敵軍要害的血路,讓後續的援兵可以長驅直入,直接將敵軍擊敗。而這匹颯露紫,身形矯健,體態輕盈,威風八麵,但是,最後卻在戰鬥中不幸中箭而亡。
第四個,青騅。青騅是一匹毛色略雜的蒼白色馬匹。唐太宗騎著這匹馬,參加瞭與竇建德的虎牢關之戰,並一躍而起,與敵軍大戰瞭四百多個迴閤。經過激烈的戰鬥,最終,將大唐軍隊的旗幟,插在瞭敵軍的陣地之上。而在整個戰鬥中,青騅的錶現可謂是可歌可泣,它身中五箭,仍然堅持戰鬥,直到最後,這股子衝勁兒依然令人摺服。
第五個是什伐赤。在洛陽虎牢關的戰鬥中,唐太宗還騎瞭另一匹戰馬,那就是這匹什伐赤。同樣,這也是一匹好馬,淩空飛躍更是不在話下,在戰鬥中,中瞭5箭後,最終死亡。第六個是拳毛纏,帶著黃色毛發,卻擁有黑色嘴巴的一匹戰馬。此馬善於奔跑,步伐矯健,在與劉黑闥的戰鬥中,身中9箭,死得可謂是十分慘烈。
唐太宗之所以要以六匹駿馬的雕刻,作為自己陵墓的裝飾品,主要還是在於他對於這六匹馬都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算是他生前的摯愛。並且,這些馬匹對於大唐江山的建立,初時疆土的收割都立下瞭汗馬功勞。這六匹駿馬,都是體態健碩,步伐輕盈,動作靈敏的寶馬、好馬,而戎馬一生,徵戰沙場,也是李世民一生的真實寫照。
但可惜的是,現今這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在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藏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袁世凱之子袁剋文,令文物商人將昭陵六駿運往洹上村,文物商因石體重大不方便,將“颯露紫”、“拳毛騧”二石剖而運之,之後,被駐京美國文物商購得運往美國。
愛馬之人,自然也懂馬、識馬,唐太宗也不例外。
對於分辨良馬,李世民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和方法。在虎牢關的戰鬥當中,在竇建德的軍營之內,有一個名為王琬的將士,身騎隋煬帝的皇傢馬匹前來應戰。唐太宗一眼就看齣來,這是一匹良駒,便下命令,讓眾將士衝進敵軍的陣地之內,將王琬和他的戰馬一同擒獲。後來,唐太宗給這匹馬取名叫做黃驃驄,晚年時期伴隨自己遠徵,不過,這匹馬後來不幸在途中死亡瞭。
對於黃驃驄的死去,李世民非常傷心,特彆讓宮內譜麯的樂府工匠們做瞭一首《黃驄疊麯》,來安慰自己失去一匹好馬的悲痛之情。《樂府雜錄·黃驄迭》中有載:“ 太宗定中原時所乘戰馬也。後徵遼,馬斃。上嘆惜,乃命樂工撰此麯。”
後來,李世民成為瞭皇帝之後,突厥族派使者到大唐進行朝貢活動,知道唐太宗是愛馬之人,便投其所好,精選瞭10隻身材特彆好,奔跑能力超強的優質馬匹獻給唐太宗。太宗將這10匹馬統稱為“十驥”,並且,分彆給他們起瞭好聽,而又富有詩意的名字,並對這些馬匹進行瞭一番點評,可謂是大加贊賞。
唐太宗不僅喜歡欣賞馬匹,同時,也願意養馬。
李世民在繼位之後,特彆下令在宮內修建一個馬苑,專門用來精心飼養自己心愛的馬匹。有一次,唐太宗的一匹馬突然暴斃而亡,使他遷怒於養馬的飼養人員,準備要把養馬的這個人處死。幸虧瞭長孫皇後通情達理,富有愛心,皇後引用古籍史實,告誡唐太宗,不要因為馬死瞭,就隨意遷怒於飼養馬匹的養殖人員。
也正因為皇後的勸告,使得這個養馬人保住瞭性命,是有驚無險。
唐太宗的統治後期,可以說是政局穩定,國泰民安,經濟繁榮,百姓日子也過得非常舒坦。於是,唐太宗便利用這個時間段,先後派多人遠徵去搜索好馬。這雖不比秦始皇尋長生不老仙丹一般無聊,但也是興師動眾,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的事情,且對江山社稷並沒有什麼大的幫助。所以,眾多臣子都紛紛起來反對,並多次勸解唐太宗不要這樣做。
但是,唐太宗根本聽不進去,不僅如此,他還將找來的良馬賜給錶現好的大臣們。
由此可以看齣,唐太宗對於馬的喜愛之情非常濃厚,馬是其一生的摯愛。對於此,唐太宗更是留下瞭諸多關於描寫馬匹的詩作,如《詠飲馬》,被後人所傳頌:
駿骨飲長涇,奔流灑絡纓。
細紋連噴聚,亂荇繞蹄縈。
水光鞍上側,馬影溜中橫。
翻似天池裏,騰波龍種生。
唐太宗愛馬,養馬,騎馬,對馬如癡如狂,其中,這與其從小的生長環境密不可分。唐太宗是習武齣身,善於騎射,後來,晉陽發兵之後,他東徵西討,南徵北戰,金戈鐵馬,徵戰沙場,常年與寶劍,彎弓為伴。
他在眾多戰爭中都錶現齣瞭非常齣色的作戰素質,多年來徵戰不斷,練就瞭一身本領,即使到瞭戰鬥結束之後,他也依然樂於鍛煉騎射功夫。但因為唐太宗太喜歡騎馬射獵瞭,處於對其安全和擾民情況的考慮,眾多大臣也都多次勸阻唐太宗,不要總是騎馬射箭,擾民也怕傷身。
在眾多大臣們的勸誡之下,唐太宗雖然對於騎馬射獵這事兒是一再剋製。
最後,為瞭最大限度不妨礙農事,他則將騎射改為瞭圍獵,並且,更是藉此機會排兵布陣,不忘操練軍隊。從這一點也可以看齣,唐太宗命人將自己的陵墓用駿馬裝飾起來,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喜歡馬匹,更與他善於騎射,喜歡練兵,一生的戎馬生涯密不可分。
參考資料:
【《昭陵六駿》、《樂府雜錄·黃驄迭》、《詠飲馬》】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