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6/2022, 11:51:58 AM
這兩年都在提社區營造,各個微更新也在用自己的理解角度和方式詮釋社區營造。
在某百科上的說法是這樣的――居住在同一地理範圍內的居民,持續以集體的行動來處理其共同麵對社區的生活議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創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漸地,居民彼此之間以及居民與社區環境之間建立起緊密的社會聯係,此一過程即稱為“社區營造”。
因為該百科的局限和定義範疇不限國內,所以從目前目光所及的社區營造成果和寬泛定義來一一對比,可以看齣不同國傢、不同人文對社區營造的不同看法。
於是, 從宏觀原理的理解直接降維到微觀現象的比較,就上海這個城市的中觀範疇而言,社區營造在百傢爭鳴階段,也是最容易呈現個性的時間層。
一、“開門七件事”已經跟不上社區
來自清華大學社會學係羅傢德教授的闡述比較中國:社區營造就是要政府誘導、民間自發、NGO幫扶、是社區自組織、自治理、自發展,幫助解決社會福利、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提升社區的集體社會資本,達到社區自治理的目的。
兩相對比不言自明,關於社區營造的主語,中西方理解不同,再加上營造方式和手段(本身也受限於主語的齣發點和資源調動力),所以結果天差地彆也就順理成章,但是“把社區變好”的主訴求是不分國界、資金、主力的,微觀局域的嚮善是趨同的。
落地到今天上海各個街道、路段包括社區的社區營造,可以看齣各有側重、各有亮點、各有地方元素,說到底是不同操盤人對本社區營造的訴求、針對性、未來道路的不同理解,也就是說各自社區營造發起人心目中的理想社區其實是不同的。
但是站在 今時今日的上海,時間和地點界麵之上,社區營造“無需從頭開始”的特徵明顯,說到底是在物質配套已經相對豐富和便捷的城區範疇,“柴米油鹽醬醋茶”已經不是主要訴求,就算改善環境和完善配套的硬做法,也是基於對硬件改善的針對性理解(不同),或者適度領先措施的受眾滿意度(差異)。
所謂“姓何的嫁給姓鄭的”――正閤適, 在社區營造方麵,今天看到微觀社區的一綫乾部年輕化、在地化、下沉化特徵明顯,他們的見識、思路、理解力、執行力都毋庸置疑,如今強調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也會收集和歸攏大量來自社區居民的反饋,但原始素材的整理和提煉,由此得齣的“解題思路”纔是分岔的第一步。
之後還會受到費用、閤作方、主創設計、資源配給和整閤力的多種限製和顯揚,所以“一套配菜做齣N道味覺”情有可原,更逞論“一筆預算之下從采購配套做法”上的步步背離,說到底――社區營造沒有標準化,也不該有標準化。
因為就算審美和味覺是趨同的,但因人而異也是事實存在;社區營造如果不行被標準化,麵對韆篇一律的城市,也是反射瞭城市的無奈。
二、社區營造的“兩手都要硬”
今天我們周遭做看到的社區營造無外乎兩個觸角:一是對社區環境包括道路、建築、管綫和設施的改造和優化,通過設計和工程手段的硬件整治;二是通過對現有空間的利用,“灌入”內容和形式,通過布置和組織(活動),讓一個社區的文化頻道開始運營起來。
很難講在社區營造的硬件和軟件之中,哪個工作是當務之急,隻能說針對不同社區的不同訴求而言,畢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站在社區居民的立場,相對而言硬件改善的意義更迫切,比如這兩年在上海如火如荼的“多層小區加裝電梯”一事,不僅是很好的民生工程,也可以說是社區營造很好的策劃方案。
站在同行的立場看這個加裝電梯的策劃方案,不僅是有效改善老舊小區的使用舒適度、提升房齡壽命,更直接影響多層小區在二手房市場上的價格支撐,也符閤老齡化社會之於上海未來的最適用養老方式――居傢養老。
隨著越來越多居民在思想認識上、費用分攤上、改造期間生活受限方麵的理解和體諒,加裝電梯一事開始呈現加速度在上海鋪開,這或許可以算是社區營造裏的一個標準化手段,但具體在每個社區的發放徵詢、改造方式、其間斡鏇還是存在不同問題和不同處置,說到底是社區營造參與人員的不同挑戰。
反過來,在某些市中心區域,周邊的便利已經完全彌補和拆解瞭社區功能的外掛――你說社區沒有會所,但半徑500米之內超市、銀行、學校、醫院、公園、商場一應俱全,社區沒有會所這個問題還會被糾纏著不放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彼時又給社區營造帶來瞭更高挑戰的內容:
一方麵,硬件的工程改造是有限的;
另一方麵,周遭業餘生活的便利讓居民觸手可及,社區文化要不要作為,怎麼作為?
不作為,當然不行,但如何作為起始很傷腦筋,因為唯一“社區免費”的賣點在部分精神文化需求和供應高度對接的路段和社區,錢不是問題,好內容(從策劃到實施)纔是問題。
上海近些年也不乏湧現齣一些社區營造品牌服務商,他們或立足於自身專業或資源優勢(嫁接到社區),有的通過“給社區帶來資源並逐步聚攏社群”的方式成為瞭部分地區的社會營造“帶頭大哥”,但是帶頭大哥的業務發展到最後也就走入瞭標準化――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依附於大哥的馬仔之心!
三、成功的社區營造是“不同”
關於標準化的反思,歸根到底是那本前打工皇帝的書:【我的成功可以復製】,試想那些給他提供版稅的蕓蕓眾粉絲們,“復製”成功的概率有多少?
而標準化之所以能夠被廣泛臆想和崇拜,說到底還是懶政,還是希望“一個方案解救一個市場”甚至“一把鑰匙開韆萬把鎖”,但你有考慮過社區受眾的內心接受度瞭嗎?
物質豐富如上海,今天的社區營造其實很難,因為“油條還是那根油條,但嘴巴不是當年的嘴巴瞭”,所以油條當自強!
就像在房地産領域會遭遇的極端現象: 麵對麵的兩個樓盤,定位差不多、産品差不多、價格差不多、客群差不多甚至開盤檔期也差不多,而偏偏可能(營銷)操盤人是同一個,而激烈競爭到老死不相往來的兩個BOSS卻要求――從廣告到銷售做齣(和對方)不一樣的調性!
這種事情也將會在社區營造中齣現,特彆是社區營造領域齣現瞭“帶頭大哥”之後,神仙求上門之後提齣差異化要求,帶頭大哥其實也很難。
但即使親兄弟也有從長相到性格上的細微不同之處,相鄰的兩根手指的指紋也不同,所以即使齣現極端如“相鄰甚至麵對兩兩個社區”同時進行社區營造,硬件方麵的因地製宜可以走齣不同美顔效果,軟件方麵的差異化基於對社區在地居民的深度研究!
可以指望但不能完全指望民意調查,因為民意調查的參與者立場不考慮可執行屬性,所以有些看似精準建議要麼做不到&要麼不匹配,所以從“全過程人民民主”到“歸攏意見過程中的求同存異”,各種已經開始呈現齣社區營造未來走勢的第一條岔路。
今年的老舊小區裏特彆是市中心,看起來無非是“老的老&小的小”,但細分之下還是有差彆: 那些“曾經有機會離開而未離開的老人”和“以進入上海市中心為終端訴求的新上海人”,他們對今天社區的聚攏,背後其實有取捨,而他們的“捨”就是社區營造的對癥下藥!
就像 房地産研究客戶,早已經從“有一定品位有一定居住要求的精英人群”的假大空,精細到“誰會選、為什麼選、選哪種”的消費意圖揣摩;在社區營造的前端方法中,問捲是一種方式,但如何取捨和總結問捲結果纔見真章。
而在後端的社區營造中,固然可以“差不多選擇閤作”, 但1000個居民是1000個哈姆雷特的殘酷現狀,也決定瞭社區營造是【一盤沒有下完的棋】,過程中的各齣奇招應對,看起來各費心思,但也注定瞭社區營造在未來呈現的百花齊放,這是社區營造給城市更新帶來的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