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6/2022, 7:31:03 AM
走近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團飛行大隊大隊長龍貽飛――
駕“鯤鵬”乘風而起
解放軍報 記者 | 衛雨檬
特約通訊員 | 劉 書
★“鯤鵬”列陣。
龍貽飛第一次知道“鯤鵬”,是在初中語文讀本上。“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看到這樣浪漫奇絕的文字,龍貽飛不禁為古人的想象力感嘆。
今日迴望當年那一幕,龍貽飛仍感慨萬韆:“即便是把想象力放大一萬倍,當時的我也想不到有一天人生會和‘鯤鵬’這兩個字緊緊聯係在一起。”
“鯤鵬”,人們送給國産大型運輸機運-20的稱謂,寄托著太多期冀和夢想。
作為年輕的運-20一級機長,和“鯤鵬”一同乘風而起,龍貽飛越來越理解“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這句話的厚重內涵。
一
“這是我的舞台,也是它的舞台”
★奉命齣徵。
伴隨輕微的耳鳴和顛簸,客機在空中不斷爬升。座位上,第一次乘飛機的龍貽飛不僅沒有緊張,反倒有些興奮。
10多年後的今天,龍貽飛仍清楚記得那一天的日期:2006年8月5日。
帶著空軍航空大學錄取通知書,這趟從重慶到長春的航班,正式開啓瞭龍貽飛的飛行生涯。
萬米高空,透過舷窗,潔白無垠的雲海映入眼簾。“我一定要飛齣來!”龍貽飛內心滿懷憧憬。
那一年,我國大型運輸機項目正在孕育,距離正式立項隻有一年時間。曆史的舞台,正嚮“鯤鵬”和它未來的駕馭者緩緩打開。
大學期間,龍貽飛養成瞭寫日記的習慣。那個扉頁印著“忠誠、無畏、精飛”的筆記本上,幾乎每天都會落下堅定有力的字跡。大學四年3個筆記本,珍藏著龍貽飛成長中每一個重要時刻。
“隻有跳下去,纔能離你的飛行夢更近。”第一次跳傘,從800米的高空一躍而下,風從耳旁呼嘯而過,龍貽飛感到酣暢淋灕。這次經曆,讓他喜歡上瞭極限挑戰。
心理、體能、技術……成為一名真正的飛行員,必須在各方麵不斷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快到極限的時候也想放棄,但咬牙突破之後,你會感覺進入到另一個境界。”在空中無數次高速滑翔、翻滾……龍貽飛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勇敢。
“我是第一個飛齣去的!”翻開龍貽飛的日記,“放單飛”那天,他激動的心情躍然紙上。駕駛戰機緩緩滑齣,龍貽飛給機務戰友一個手勢。戰機騰空而起的瞬間,他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自豪。
鳥兒張開騰飛的翅膀,首先麵臨的是方嚮的選擇。
被分配到運輸機專業時,教員對龍貽飛說:“平台無限寬廣,關鍵看你能不能勝任。”直到多年之後,龍貽飛纔真正理解瞭教員這句話的含義。
2010年,龍貽飛來到一綫部隊,當時他駕駛的是運-7。此時,距離國産大飛機正式立項已過去幾年時間。戰略運輸機強大的空中運輸和遠程投送能力,對一個國傢綜閤實力的增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那段偉大構想變為現實的時間裏,那些與之匹配的優秀者們正在不斷嚮它靠近。
經過幾年的刻苦努力,憑藉精湛的飛行技術,龍貽飛已經可以勝任高教機教官的崗位。這期間,新聞裏開始越來越多地齣現“鯤鵬”的消息。
2013年1月26日,龍貽飛和戰友守在直播前,親眼見證瞭運-20的首飛成功。振翅起飛的那一刻,所有人屏息凝神。“50米,20米,5米……”當“鯤鵬”沿著標準下滑綫飄然降落,所有人興奮地歡呼起來。
“那時我就想,一定要飛國産大飛機。”在各自的航跡上,龍貽飛和“鯤鵬”都在加速成長著。
2017年,龍貽飛終於等來瞭夢寐以求的時刻。他放棄瞭教官的崗位,選擇改裝運-20。第一次走進“鯤鵬”機艙,站在像籃球館一般大的封閉空間裏,龍貽飛被它的龐大深深震撼。
“時代造就瞭我,我必不辜負時代所托。”努力帶給龍貽飛豐厚的迴報――2個月內,他把運-20各個係統摸得一清二楚。
終於,龍貽飛和“鯤鵬”一同乘風而起。掠過大漠雪原,跨越高山遠海……這些年,他們的航跡不斷延伸。“這是我的舞台,也是它的舞台。”看著身邊“摯友”,龍貽飛深情地說。
二
“隻有讓自己不斷強大,纔能擔得起‘鯤鵬’之重”
★運-20降落。
手腕上的那隻黑色手錶,見證瞭龍貽飛不斷加快的工作節奏。
“早上在西北,中午就飛到瞭東北,然後下午到廣東,深夜迴到部隊……”龍貽飛說,在多地之間執行任務,對時間的把控非常重要。
長航時、長距離的飛行,會受到天氣、地形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龍貽飛總是會下意識地關注時間。
最近這幾年,龍貽飛常常“有種時不我待的感覺”。
2年前,龍貽飛參加瞭中外聯閤演習。那是他第一次駕駛運-20飛越國界綫。演習中,龍貽飛擔任導演部運投參謀。這一崗位不僅要具備飛行作戰能力,還需具備很強的溝通協調和決策能力。盡管龍貽飛以優異的錶現完成瞭任務,但他對一件事始終難以釋懷――演習結束時,指揮員問瞭龍貽飛一個專業以外的問題,他沒有答上來。
這件事,讓龍貽飛認識到“自己該學的東西還有很多”。
龍貽飛宿捨房間裏,一盆放在窗台下的苔蘚格外引人注目。每天早晨澆水時,龍貽飛可以感受到苔蘚狀態的明顯變化。“它急切地吸水,在我麵前眼看著一點點飽滿起來,呈現齣強大的生命力。”
像苔蘚吸取水分一樣,為瞭適應部隊發展和任務的需要,龍貽飛拼命地汲取知識。“一人能起飛,兩人能執行任務,三人能作戰……”龍貽飛告訴記者,運-20飛行乘組的人少瞭,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更多瞭,素質要求也就更全麵。
這些年,齣國交流和執行任務的機會越來越多,龍貽飛開始加強英文學習。辦公桌的抽屜裏,放著一遝英文報紙,那是龍貽飛在民航的朋友給他定期寄來的。除此之外,他堅持睡前聽20分鍾英語,白天和年輕飛行員一起練習口語。
為瞭拓展思維和眼界,龍貽飛還廣泛涉獵不同領域的書籍。《製勝的科學》《命運攸關的抉擇》,是他最近常放在手邊的兩本書。
在執行任務途中,龍貽飛常常會聽到民航飛行員嚮管製員的詢問:“我上麵是運-20嗎?”在得到肯定答復後,民航飛行員會在無綫電裏問候:“軍航的兄弟們你們好!”
地方同行興奮的語氣,洋溢著對運-20的羨慕,也映射著無數國人的自豪。每當運-20的身影齣現在頭頂這片天空,熱切注視著它的人們,內心都充滿對祖國的信心和期待。“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作為駕馭“鯤鵬”的人,龍貽飛深知:“隻有讓自己不斷強大,纔能擔得起‘鯤鵬’之重。”
這是職業生涯的自我挑戰之重,也是使命擔當之重。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除夕夜,看到軍隊醫護人員馳援武漢的消息,龍貽飛當即結束休假。“用得上我的時候,我一定要第一個衝上去。”帶著對傢人的不捨和歉疚,龍貽飛迴到部隊待命。
在無數次黎明到來前的暗夜裏,透過駕駛室的舷窗俯瞰,前方是萬傢燈火,身後是無言戰友……龍貽飛愈加認識到“自己的使命就是抵達”。
一次次抵達,讓龍貽飛體會到他和戰友們的價值,也更加認同他和“鯤鵬”的戰鬥節奏:“待命,時刻為下一次任務做好準備。”
★龍貽飛。
三
“那引擎的轟鳴,就是夢想的聲音”
2019年金鞦,北京天安門廣場。
一場盛大的閱兵儀式,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盛典推嚮高潮。
上午9時許,龍貽飛作為備份飛行員駕駛運-20起飛。在他的前方,是另外3架運-20和3架運-9運輸機組成“楔形”編隊。
這次閱兵,龍貽飛的嶽父陳鋼也參加瞭。龍貽飛所在的運輸機梯隊是第四梯隊,陳鋼帶領的支援保障機梯隊為第五梯隊。
每次閤練,聽到電台裏支援保障機梯隊到達的報告,龍貽飛既興奮又緊張:“有個長輩跟在我後麵,似乎在看著我,我絲毫不敢鬆懈。”
這是一傢兩代人的榮耀,更是一傢三代人的接力。
嶽父陳鋼的父親陳淨堂,是新中國第一代飛行員,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陳鋼一畢業就被分到父親所在的部隊。此後,他又飛瞭父親飛過的那架飛機,甚至在飛行員宿捨就睡在父親睡過的那張床鋪上。
陳淨堂退休後,陳鋼所在的部隊改裝國産運-8運輸機。陳淨堂常去機場看兒子飛行,還時不時翻看陳鋼放在傢裏的航空理論書籍。
“父親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飛上國産飛機。”2016年運-20列裝部隊時,首批接裝的陳鋼感慨萬韆,“父親最早飛的是美製C-46,是繳獲來的戰利品,後來飛的是從蘇聯引進的安式飛機……真希望他在天之靈能夠看到今天這一切,看到我們現在和他當年的不一樣。”
從陳淨堂飛的外國運輸機,到陳鋼駕駛的國産運-8運輸機,再到龍貽飛駕駛國産大型運輸機,三代飛行員接力傳承,見證瞭祖國空天力量的一次次躍升。
2020年9月27日,機身編號為“01”的運-20專機,首次執行運送抗美援朝誌願軍烈士遺骸迴國任務。當天的新聞,龍貽飛一連看瞭好幾遍:“今天,我們用自己的大型運輸機接前輩們迴傢,如果他們可以看到,一定會感到非常欣慰。”
在龍貽飛老傢附近,有一座部隊機場。戰機的呼嘯聲穿過山林,巨大的聲浪伴隨著龍貽飛兒時的成長,也暗中呼應著父親給他取名時寄托的“一飛衝天”之意。
多年後,當龍貽飛駕馭“鯤鵬”,一次次感受著巨大的聲浪,他突然意識到“那引擎的轟鳴,就是夢想的聲音”。
★“鯤鵬”展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