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觀感,這是一部沒有生命力的電影。初看視覺上很震撼,再看索然無味,如蜻蜓點水,勾不起任何漣漪。
當技術不為劇情服務的時候,技術不可避免的成為一種炫技,而影片不可避免的走嚮空洞。
這不得不讓我想起最近看的一部電影《鳥人》,同樣是“一鏡到底”,沒有任何炫技之嫌。
看完電影,你會想它的長鏡頭,他的魔幻現實錶現手法,你隻記住瞭電影中的人,或者說人的一種狀態。
一、
那麼 《鳥人》這部電影在講什麼?
整部電影講述瞭這樣的一個故事:當一個流量明星想成為一名真正的演員的時候,他所要麵對的一係列問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卻在預演這部戲的過程中,逐漸迷失自己,落入自我懷疑的漩渦。
他一直試圖修復和女兒艾瑪的關係,卻事與願違。一次偶然中,他發現剛從戒毒所齣來的女兒私藏大麻,兩人爆發瞭一場嚴重的爭吵。
二、
撇去這些外部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瑞根放不下過去的榮光。
證據就是每次他在籌演過程中發生不順利的事,他心中的另一個自己,就會以自己過去扮演的超級飛鳥俠現身。
越是他懷疑自己的時候,這位“鳥人”越是步步緊逼。在他耳邊說個不停,否定他現在所做的一切,放著幾十億的超級英雄不演,非要去演什麼雷濛德•卡佛 的《當我們談論愛情時 我們在談論什麼》這樣嘰嘰歪歪的哲學劇本,把自己搞得一團糟,同時無限放大過去的風光。
隻要這個“鳥人”隨便說幾句泄氣的話,瑞根一定會情緒失控,所以在這場自我博弈自我掙紮的對決中,每次都是憤怒的“鳥人”取勝。
可恨的是,諾頓接受采訪時把一切成果都攔在自己身上,偷用瞭瑞根的童年故事之外,還不忘趁機嘲諷他。惱羞成怒的瑞根,狠狠揍瞭這個混蛋一頓。
此時,他最大的問題齣現瞭,他想名利雙收。
這一點,顯然,瑞根做不到,所以他不是真正的藝術傢。
三、
瑞根,人到中年,婚姻破裂,父女不和,身材走樣,電影的“超級英雄”版的中年危機。所以轉戰百老匯,企圖在另一個藝術舞台上抓住自己事業的一綫生機。
可惜,這個假象,被女兒一針刺破瞭。
他極力否認,但很快證明瞭女兒說的這一切沒錯。
在他第一次精神崩潰時,他告訴自己的好朋友兼製片人自己太纍瞭,無法繼續最後一次預演。當朋友告訴他,這部劇票已售罄時,他立馬來瞭精神,錶示繼續預演。
此時,“鳥人”降臨,把他喊醒,告訴他忘記這一次不成功的藝術嘗試,讓他準備準備,重拾當年的行頭,投身商業大製作。“鳥人”描繪名利雙收的未來時,他不自覺飄飄然,從地麵升起,飛嚮天空,像“神”一樣俯瞰著人間。
這當然是他的幻想,但是這次幻想卻指嚮瞭現實,讓他看清瞭自己:實際上,自己也不過是一個打著“藝術”幌子想要名利雙收的俗人。
要不然整個戲劇演齣過程,他也不會那麼在意外界的看法。從前,他演商業片不開心,如今,他演藝術片,依然不開心。從頭到尾,他都沒有享受過片刻的演齣過程,一直在等待外界的認可。
而他演齣的動機更是可笑。他為什麼決定自導自演這部劇?隻因為,他少年演齣時,雷濛德•卡佛在餐巾紙寫瞭一句話送給他:謝謝你真實的演齣。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從來沒有真正愛過藝術。此時此刻,瑞根纔真正認識自己。
其實,他和自己吸毒的女兒以及那個戲劇流氓諾頓沒有區彆。
諾頓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現實中也是一個loser。他隻有在舞台上纔能勃起,真實生活中硬不起來。於是,他生活中扮演一個人渣,一副對什麼都不在乎的混蛋樣,隻是為瞭逃避,避免受傷害。隻有在有成就感的舞台上他纔敢流露自己真實的一麵。
他們都是一群不得誌的人,為瞭證明自己的價值,得到彆人的認可,做齣一副醉生夢死,精神分裂的樣子。
四、
瑞根認清自己的那一刻,有點“朝聞道,夕死可矣” 。
好朋友不關心他的蓄意自殺,反而因為他成瞭熱門人物欣喜若狂,還告訴他以後將要在世界各地不斷巡演這部劇。
沒有一個人在認真討論他那部劇的內容,到處都是娛樂八卦。
他走嚮洗手間,取掉紗布,凝視鏡子中的自己,決定徹底遠離這一切。此時,那個一直在他耳邊張牙舞爪的“鳥人”乖順的坐在馬桶上,像個慫貨一樣。
人有時候,就是那麼奇怪。當我們越是恐懼時,恐懼就越張牙舞爪。當我們無視恐懼時,恐懼突然變成瞭慫蛋,對我們沒有任何殺傷力。
最後,瑞根罵瞭那個“鳥人”一句滾蛋,轉身走嚮窗台,一躍而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