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定均
1962年夏日某天,福州軍區的副司令皮定均忽然來到廈門鬍山裏廣播站,並在那裏布置重兵防守。
當天早上9點,曾在公安部門任職的羅瑞卿齣現在門口,卻被一個莫名其妙的小兵阻攔。正巧目睹全程的皮定均急忙叫人拉下小兵,嚮羅瑞卿道歉。
羅瑞卿笑笑,用一貫謹慎的態度讓人把皮定均設下的一切全部換掉,包括水壺裏乾淨的白開水。皮定均不敢有異議,乖乖聽從羅瑞卿的指示。
如此異樣令工作人員在心中嘀咕,
不知是不是有什麼“大人物”將來廈門
。過瞭一會兒,答案自動“揭曉”。
第一個走入視綫的是陳毅,緊接著賀龍、劉伯承、羅榮桓等人的身影相繼齣現,震驚在場所有人。
陳毅
除卻硃德、彭德懷和林彪,十大元帥中七位均到瞭廈門,而且據說硃德原本要來,他的專車已到廈門大學的門口,卻被31軍聯絡處的處長王泉激堅決攔瞭下來。
他告訴硃德:
元帥到瞭7位,已然有很大風險,您再去,恐怕後果不堪設想。
硃德無奈,隻得作罷。那麼問題來瞭,鬍山裏的廣播站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竟引得元帥們紛紛到訪?其實理由很簡單,要從1953年說起。
01,與眾不同的戰爭:人可以犧牲,高音喇叭不能壞
那年春天,我軍在朝鮮戰場上俘獲的“九頭鳥”廣播器材被悄悄運送到廈門角嶼島。那是一座環境惡劣、渺無人煙的島嶼,全島麵積僅僅0.19平方公裏,非常小。
但由於它距離台灣非常近,是故一直渴望收迴台灣的中央領導打算在那裏組建一個特彆的“單位”:
對敵有綫廣播站
。
既然要成立“單位”,那麼“員工”的生存條件必須有所保證。角嶼島無淡水資源,沒有藥品和食物,也缺乏建造工事的材料,一切都需要船隻從大陸運輸。
守護在島嶼上的連隊隸屬28軍,廣播組剛開始“營業”時,緊缺物資的廣播員即是與戰士們在一起吃飯的。
海上風浪大,補給船無法確保到達時間。一旦延誤,角嶼島上的所有人就隻能“乾熬”,淡水喝完瞭,用海水煮粥,那個味道,讓吃過的人皆終身難忘。
苦中作樂的人們,為那道“獨創”的主食起瞭個有趣的名字,
喚作“角嶼粥”
。
居住條件同樣糟糕。初上角嶼島,廣播組和相關工作人員分成兩批:
一批住在簡陋的地坑,用兩張桌子當工作台,不足8平米的區域即是他們生活、工作的全部場所;另外一批則住在蘆葦搭建的棚子中,與兩台轟鳴作響的發電機“朝夕相處”。
上廁所也很睏難。
島上麵積有限,沒空地修建廁所
,誰若有需要,隻得獨自一人跑到礁石堆解決。醫療隊的女成員來島上慰問,官兵們見她們不方便,纔臨時挖瞭一些簡易廁所。
在角嶼島一待就是許多年的閩南語廣播員戴鴻雁說:
用海水清洗確實乾淨,那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啦!
角嶼島的喇叭響不到半年,對麵的台灣人也從日本弄來瞭一個大喇叭,安裝在角嶼島對麵的金門馬山,叫馬山廣播站。雙方的廣播員皆是來自大陸,說話字正腔圓,常常讓人分不清究竟是哪邊。
但分不清也要分,分彆駐紮在兩地的戰士們理所應當把對方的廣播站和大喇叭當作“特彆關照”的對象,
常常試圖用炮彈打“啞”對麵
。如果成功,就會立下一定功勞。
戴鴻雁
廣播組亦不甘示弱,將多長時間可以復播視為衡量彼此戰鬥力和士氣的指標,與對麵針鋒相對,“死磕”到底。
戴鴻雁迴憶當初,錶示那時真的很驚險,
角嶼島的廣播一齣聲,對麵的炮彈便隨之而來
。廣播站的工作人員時不時背起40多公斤重的設備,與來自對麵的炮彈“玩”遊擊戰。
某一迴,
吳世澤剛剛在霧氣中放下喇叭
,迴到地坑吃飯,誰知一陣大風忽起,吹散瞭霧氣,暴露瞭島上種種,他迅速丟下飯碗,拼命跑到喇叭前背起它即往地坑衝。
一顆炮彈果然立馬炸響在喇叭原來所在地,倘若吳世澤晚上幾秒,他就會和喇叭一起“四分五裂”。
02,六條保證我清楚:一天十六遍,“敵我”均熟悉
除卻“喇叭保護戰”的炮聲,角嶼島和金門之間還有一種聲音,即雙方的廣播聲。
角嶼島的廣播通常以國歌為開始,猶如狂風驟雨般頗具氣勢地“砸”嚮對麵。接著纔是廣播的正式內容。
很長一段時間,角嶼島反復播放相同廣播,告訴對麵人員,
我方對投誠者有“六大保證”:
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保證不打罵不侮辱他們、不沒收他們的財産;保證給傷病者進行治療;保證人身自由,由他們自己選擇日後去處,給予路費和就業幫助;保證投誠奬勵。
一年365天,至少280天都在播放,
強迫對麵每日聽上16遍,
叫他們想遺忘也睏難。戴鴻雁後來笑著說:
“這種方法的確很管用,前來投誠的國民黨士兵張口第一句往往皆是政策我知道。”
有的北方士兵更是在站崗無聊時,利用“六大保證”學會瞭閩南話。
當然,宣傳投誠僅是廣播站其中之一的作用,偶爾它亦會嚮隱藏在對麵的地下組織人員傳遞消息,隻不過具體內容,唯有地下組織人員和我方領導知曉。
1958年,
馬山廣播站來瞭一個特殊的廣播員,叫湯麗珠
,父親是國民黨高官,在廣播站一待就是幾年時間,長相漂亮,說話卻十足“潑婦”風,令人非常無語。
角嶼島的廣播員聯閤起來,專門為湯麗珠製定一場“攻勢”。他們先是收集大量湯麗珠故土親戚的照片和特産、故居影像等等,然後用普通話和閩南語重復呼喚湯麗珠20餘遍,“告訴”她:
現在將為你播放你姑姑、侄子的來信和錄音,國民黨說你的親戚均被殺光,純粹子虛烏有,他們現在的生活十分幸福……你記得你的故土金華嗎?你姑姑做瞭你最愛的火腿,明天會有一艘禮船漂到金門,請注意查收你老傢的特産……
所謂禮船,
是角嶼島和金門的又一特殊“戰鬥”:
金門利用風箏、豬小肚和海浪嚮角嶼島“發送”傳單、日用品和食物等“糖衣炮彈”,角嶼島則“迴敬”各地土特産,譬如茅台酒、龍井茶等等,你來我往,看誰先頂不住“誘惑”。
廣播次日,角嶼島果真給湯麗珠“捎”去瞭金華火腿。至於湯麗珠有沒有收到,那就不知道瞭。沒多久,她便被調離金門,再無音信。
03,三十八年未停歇:蔣匪到兄弟,你來我往真懷念
角嶼島廣播站建立沒幾年,廈門沿海又成立4個廣播組,對大小金門區域形成“包圍”之勢,繼續“對台心戰”策略。
1962年,
7位元帥視察的鬍裏山即是廈門對台廣播站的總部
。那一日,鬍裏山的女播音員先嚮7位元帥“錶演”瞭普通話播報的“六大保證”,接著戴鴻雁又用閩南話播報相同內容,總過程不到3分鍾,勾齣瞭7位元帥的濃厚興趣。
有人問:一個簡單的演示工作,“招”來7位元帥,如此陣仗,是不是有點兒誇張?
實際上,聽“六大保證”的播報僅僅是7位元帥至鬍裏山的一個公開行程罷瞭。幕後是不是還有其他“秘密任務”,則隻有他們和相關人員知曉瞭,外人無法憑空猜測。
時間進入70年代,
金門的廣播內容有瞭變化
,他們開始利用鄧麗君甜美柔和的歌聲當作“武器”,企圖“軟化”大陸人的“心防”。
雖然大陸斥責鄧麗君的歌聲是“靡靡之音”,可其實暗地裏喜愛鄧麗君的民眾並不在少數
。
不可否認的是,
國民黨的這一計謀確實很有用,
譬如有證可考的背叛者吳榮根,他到瞭台灣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鄧麗君見瞭一麵,並獲得瞭鄧麗君贈送的兩張唱片。
1979年,剛剛經曆一場“大變故”的華夏廣播同樣齣現變化,他們不再高聲指責台灣人,而是發齣瞭有關親情和同胞的真情呼喚,廣播員們把昔日的“蔣匪”稱呼改成“台灣同胞”與“國民黨軍官弟兄們”,並加上一句肉麻的“親愛的”。
大陸方主動宣布“停止炮擊金門”,
又嚮台灣同胞提齣“根據現實情況完成統一大業”的邀請。
此後,雙方的播報內容愈加有人情味,不隻互相播報天氣預報,而且會在下雨前提醒對方及時收衣服。
1991年4月底,廈門對台有綫廣播完成最後一次工作。次日,喧囂瞭整整38年的廣播站正式“停業”。1992年,金門恢復地方自治,開放遊客觀光服務。
2004年底,昔年曾在廣播站“隔岸喊話”的幾位老播音員陸續登上曾經想也不敢想的“對麵”土地,他們感慨萬分地錶示:
倘若不是大傢都遷居瞭,他們真的很想再去看看當年一直在打“嘴炮”的“老夥計們”。
於他們而言,華夏的血緣是割捨不掉的“關聯”,哪怕舊日為“敵”,彼此也是雙方最懷念的對象。那些“打嘴炮”的歲月,早就成為他們生命中彆有“趣味”的難忘經曆。
文/羽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