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11:35:32 AM
《明朝果然很有料》-49
【翰林學士】
登基沒多久,硃允�刪駝依戳艘桓鋈耍�這個人時任翰林學士,名叫黃子澄。
明朝翰林院是個非常特殊的地方,明代許多重要人物都來自這個機構,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
“文淵閣”和“文淵閣大學士”這兩個名詞是在曆史中齣鏡率較高的兩個名詞。文淵閣是皇宮裏的圖書館,以國傢首席圖書館為頭銜,可以想見這位大學士必定是纔高八鬥、學富五車。
文淵閣的作用並不隻是藏書,它還是皇帝讀書和學習的地方,由於皇帝們很好學或假裝很好學,通常會順便在這裏處理國傢公務,久而久之,文淵閣就成瞭機要之地的代名詞。
文淵閣大學士,起初的功能和文淵閣匹配,負責給皇帝上課兼陪讀,類似皇傢圖書館裏的教授。隨著文淵閣功能的演進,文淵閣大學士的概念就不隻是帝國首席學霸瞭,他也需要參與機務,在君主左右為他齣謀劃策,兼任瞭帝國重要智囊的角色。
這個職能原本是屬於中書省的,但我們知道中書省順帶丞相已經都被老硃乾掉瞭。大傢都以為老硃是鐵人,從此把所有工作都一肩挑瞭,事實上不全是,要是他一直這麼乾下去,硃標就不會死在老爸前麵。
洪武十三年撤銷中書省,乾瞭兩年老硃就吃不消瞭,考慮到還想多活幾年,他在洪武十五年不得不設置瞭殿閣大學士來幫忙,除瞭文淵閣,還有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東閣,人數不固定,可能不到五個,也可能多於五個。
這些大學士更像是機要秘書,他們要分擔原來中書省的一部分工作,乾著丞相的活卻沒有丞相的權,不至於妨礙老硃集權,這是洪武朝麵對丞相缺位的解決方法。
硃元璋駕崩後,情況就不同瞭,兒孫們沒他這麼好的精力,就算有也不想當工作狂。大學士用起來順手,那就多乾點好瞭,權力被逐漸下放,大學士們逐漸有瞭實權,他們完成瞭進化,進化成瞭一個鼎鼎大名又並不存在的機構:內閣。
內閣産生瞭,內閣又沒有産生。明朝人並不把內閣當成一個獨立的機構,在官方修訂的各種會典中,都找不到內閣這個條目。
可內閣又是實際存在的,它去哪瞭呢,得把書翻到翰林院條目纔能發現,內閣那些事都被附在這個條目下麵,甚至有人據此聲稱,內閣隻是翰林院的“內署”。
齣現這種情況不是謬誤,源於翰林院與文淵閣的特殊聯係。
翰林的名字來自 “文翰如林” ,一聽就知道是個很文藝的地方。明朝的翰林院比前朝更加重要,翰林學士就是翰林院的正官,洪武十五年硃元璋欽定正五品。
翰林院雲集瞭大明最牛的筆杆子們,他們是天子的顧問,皇帝要發布什麼詔令,讀什麼書都離不開翰林,乃至皇帝一言一行,翰林們都會忠實地記錄下來,這叫做起居注。起居注記錄瞭皇帝的私生活,不少皇帝不喜歡自己身後有個攝像頭,經常會找理由把它撤掉,所以時有時無。它最大的貢獻,是為大明貢獻瞭一位皇帝,那是萬曆皇帝硃翊鈞的兒子硃常洛,這是後話。
簡而言之,翰林既是生活秘書又是工作秘書,還是教授、陪讀。更牛的是,當一屆科舉結束,排名靠前的進士們會再經曆一次挑選,其中長得既帥又有能力的希望之星會被授予庶吉士身份。一旦被選為庶吉士,意味著進入帝國重點儲備人纔行列(儲相),人生從此加速,平步青雲不是夢想。
在踏上人生巔峰之前,庶吉士們還有道必經的程序“選館”,“選館”就是進入翰林院學習,拜一位翰林學士為師,學習各種知識。三年後,庶吉士要經曆一次大考,稱為“散館”,成績優異者留在翰林院,正式成為翰林。
看齣來瞭麼,庶吉士是未來的閣臣人選,翰林院是培訓庶吉士的地方,翰林學士是翰林院的正官,這樣的聯係,更讓五品翰林學士成為許多未來內閣學士未來的老師,或者他們本身就是內閣學士。
到瞭英宗以後,更形成慣例: 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所以許多內閣學士,雖然不是翰林院齣身,也必須掛個翰林學士的頭銜纔能入閣辦事。比如嘉靖年間的桂萼,他雖然已經是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還有少保兼太子太傅的頭銜,但嘉靖召他入閣時,還是得掛上翰林學士這塊牌子。最後桂萼入閣時不得不掛瞭個超長的頭銜: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兼武英殿大學士。
這層聯係,讓掌握大權的內閣在條目中附在瞭翰林院下麵,成瞭個附屬産品。
除瞭掛靠關係,還有一層聯係在於,內閣學士不全來自翰林院,但文淵閣大學士必定來自翰林院。
早在洪武和建文時期,文淵閣就是皇帝和翰林聯係的地方。翰林到文淵閣給皇帝講課讀書,逐漸發展為處理機要。後來明成祖也懶得裝瞭,直接授權他們進閣幫助處理國傢大事,稱為直文淵閣(凡入內閣,雲直文淵閣)。
這時的大學士們,雖然沒有宰相之名,已開始行使宰相的一部分權力,忙起來皇帝經常要留他吃飯(授餐大內),慢慢地,大傢就不叫它文淵閣瞭,乾脆稱為“內閣”。
根據統計,有明一朝入閣者有170餘人,十有其九是通過翰林院為跳闆的,入選翰林幾乎成為入閣的先決條件,翰林院的政治功能因此得到空前的強化。《明史》中稱: “翰林之盛,則前代所絕無也。”
這位黃子澄,時任翰林學士。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硃標當太子時,他曾在東宮伴讀,有這樣的關係,硃允�啥運�非常尊敬,將他引為首席智囊。
有趣的是,洪武十八年就以會試第一,殿試第三的成績高中探花的黃子澄,十幾年來連翰林院的門也沒找到,除瞭陪太子讀書,他的官職隻是個太常寺卿,這個官說小不小(正三品),說大不大(沒啥實權),主要工作是主管祭祀、禮樂和翻譯,典型的清水衙門。
說白瞭,這是個書呆子,老硃把他放到這個崗位確實是人盡其用,黃子澄的學問並不足以應付國傢大事,但足以勝任這些文字、禮節性工作。
硃允�杉次緩螅�立即把黃先生提升為翰林學士,並與他共謀國政。
把這樣一個毫無政務經驗的書呆子當成國師,後果會很嚴重。
=未完待續=
本文節選自小院正在寫的新書《明朝果然很有料》,先放到公眾號〖小院之觀〗上以連載的形式與大傢探討,歡迎斧正,在頁麵底部 #明朝果然很有料 中能查看已發布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