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12:00:27 AM
“當兵後悔三年,不當兵後悔一輩子”。軍旅的生活讓無數熱血青年為之嚮往,親人之間的戰友情更要遠遠勝過“友誼”這一概念,他們一起吃過的苦,一起打過的仗,一起流過的淚都讓這份真情伴隨他們的一生。
軍人的戰友情是過命之交,沒當過兵的人永遠也體會不到那種“真摯”,而對於軍人,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能容忍彆人對於戰友的不尊重,即使是無心之舉也一樣。
久彆重逢
1973年春,王近山來到南京看望自己的女兒王媛媛,雖然他平日裏工作比較繁忙,但由於長期見不到自己的女兒,心中還是甚是想念。
王媛媛身為部隊的軍醫,平日裏也沒有什麼空閑時間,但一聽說父親要來,便連忙放下手中的工作迎接他。
父女久彆重逢,內心自然是無比的激動,而看到自己的女兒已經成長為亭亭玉立的女青年,工作上也如此地認真負責,他嘴上不說心裏還是忍不住暗暗的高興。
他們一起共進瞭午餐,吃完後開始閑聊,王近山對女兒說:“現在都工作瞭,心情一定不一樣吧,有什麼工作上的事情就和我說一說吧”王媛媛就開始興緻勃勃的對父親匯報工作。
稱呼引發的怒火
可沒想到原本好好的匯報工作,居然轉變成瞭一場爭執。剛開始王媛媛的匯報正常地進行著,可後來的一句:“上周啊,安徽軍區的李德生來到我們單位……”沒等話說完,王近山就怒瞭。
他聽見“李德生”三個字後,一拍桌子大吼道:“李德生也是你隨便叫的?他是我的戰友,是你的革命前輩,不叫前輩你也得叫聲叔叔吧?”
這讓原本興高采烈匯報工作的王媛媛,頓時感到強烈的心理落差,內心感到極度委屈,因為之前李媛媛並不知情,他不知道李德生和父親是戰友關係,沒想到隨便這麼一說,父親竟對自己發這麼大脾氣。
王媛媛和王近山的倔脾氣很像,轉身就走到瞭屋外,一言不發,這時王近山將軍的氣也消瞭,開始冷靜下來。俗話說“不知者不怪”,女兒也解釋瞭事先根本不知道他們的關係,可他的脾氣一上來就是控製不住。
他走瞭齣去,對女兒道歉說:“這件事是爸爸做得不對,你李叔叔這個人和爸爸一起齣生入死這麼多年瞭,說是你的長輩那也沒錯吧?”聽到如此強硬的父親都道歉瞭,李圓圓也笑著對父親說:“既然您都說要尊敬長輩瞭,那我以後指定會注意瞭。”
王近山是我軍的猛將,外號“王瘋子”,是李雲龍的原型,而李德生和王近山那是生死之交,李德生除瞭作戰勇猛之外,也十分的善於學習,並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作戰之中。
文武兼備的李德生
李德生參加過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百團大戰”、“上甘嶺戰役”、“九一三事變”等著名戰役,為他在中國史冊上寫下瞭精彩的一筆。
在一次戰爭中,一名戰友在前綫受傷瞭,李德生立馬衝到瞭前綫去救這位受傷的戰友,不幸的是,李德生與敵人廝殺的過程中,被空中飛過的敵機打傷瞭,但是李德勝還是成功的將受傷的戰友救瞭迴來。
後來,李德生便和被他所救的戰士一起被送往醫院治療,在醫院養傷的這段期間,李德生抓住每一分一秒的時間開始讀書,他遇到不懂的問題就會嚮鄰床受傷的同誌詢問,李德生就是這樣一個在戰爭年代還全心全意讀書學習的人。
在那段時期,他廢寢忘食讀書學習的精神激勵著所有人,他在學習中獲益,在學習中成長,他讀過的紅色經典也為他軍事上的戰功赫赫打定瞭堅實的基礎。
李德生一生最輝煌的戰績就是“馬坊之戰”,這是近代曆史上相當著名的一次殲滅戰,在那場戰鬥中,作為團長的李德生在下雪天,同82位戰士一起衝嚮瞭日軍的據點。
因為是李德生秘密進行的“拔掉日軍據點”行動,所以不能打槍,李德生和戰士們與日本人進行瞭激烈的肉搏戰。李德生在搏鬥中打死瞭好多日軍,日軍的指揮官鈴木看不下去瞭,便拿起一把戰刀嚮李德生衝瞭過來。
旁邊的戰士見這種情況也給瞭李德生一把戰刀,李德生和鈴木用戰刀展開瞭決鬥,最終把迎麵而來的鈴木砍傷在地,鈴木被李德生活捉,李德生也贏得瞭“馬坊之戰”的勝利。
這場戰役的勝利靠的是戰術,而這巧妙的戰術便是李德生從紅色經典中學習而來的,李德生熱愛學習,並將他的所學體現在瞭他的戰術運用上。
而且李德生在戰鬥中也比較善於思考和總結,以便於下次作戰更加精準有效,所以,學習就是李德生成功的秘訣。
而有一件感人的事,充分地錶達瞭王近山與李德生深厚的友誼和無比的信任。
臨終前的呐喊
在王近山彌留之際,他的親友和子女圍在他的病床前,這位戎馬一生,為祖國和人民作齣突齣貢獻的將軍意識逐漸開始不清醒,嘴裏不停的喊著:“都給我衝!彆讓鬼子跑瞭!”在場的人都被感動地流下瞭熱淚。
他的兒子握住瞭王近山的手,用顫抖的聲音說:“爸!李德生衝上去瞭!”王近山聽到瞭兒子的話,慢慢地恢復瞭平靜,說道:“那我就放心瞭,我纍瞭,睡一會兒”說完這句話,英雄與世長辭。
小結:
即使我們沒有經曆過那個年代,不曾為危難中的國傢披上軍裝,但隻要讀過紅色經典,聽過先輩們不怕犧牲與敵人戰鬥的英勇事跡,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王近山會因為對戰友的稱呼,衝自己的親生女兒大發雷霆。
我們的英雄先輩需要尊重,這正像我們永遠不能忘懷他們的精神一樣,在念到他們的名字時,我們的心情和我們的態度,決定瞭我們是否繼承瞭他們的精神,是否忘卻瞭那段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