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8:25:39 AM
“我其實很好奇,應該說,我也不是個完美主義者,隻是,如果不‘有用’,也不努力,那活在這世界上要乾什麼?”
年輕有為的住院醫師育仁,因為在工作中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頻繁跟病人、同事、教授發生衝突。在朋友的提議下,他去做瞭心理谘詢。
在麵談中,他說自己所在的醫院在當地數一數二,強者如林,大傢都拼盡全力嚮前衝,認為隻有輸的人,纔會離開;而對於患者而言,他們也不需要沒用的醫生。同伴的優秀、病人的生死,壓得育仁喘不過氣來。
為育仁提供心理疏導的,是一位叫周慕姿的80後心理谘詢師,她在身邊以及工作中,遇到瞭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對“努力”的堅持、對生命與生存的恐懼,深深觸動瞭她。
我們成長在一個崇尚努力、追求成功的文化環境中。從小到大,幾乎所有人都激勵我們要努力、要上進。但在“努力”這個維度裏,卻存在一個常被我們忽略的事實,那就是 「過度努力」 ――我們很多人隻有一直往前努力達到目標的經驗,卻從來沒有關照自己內心的經驗。
於是,在 《過度努力:為什麼你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一書中,周慕姿就通過記述包括育仁在內的8位來訪者的故事,幫助我們慢慢走進自己的內心深處,找到自己的心結,給自己更多的理解和接納、認可與溫柔,做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
《過度努力:為什麼你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周慕姿
躁鬱、上癮、恐慌、暴食、憂鬱、冷暴力、情緒失控……書中8位受訪者雖然錶現癥狀各有不同,但最終都能與自我和解,達到內心的自洽與平和,走嚮真正溫暖,開啓全新的人生。 他們的故事,或許也能夠讓我們找到一些共鳴與慰藉。
“如果,為瞭活著,
需要讓自己‘沒有感覺’,
那麼,我又是為瞭什麼活著?”
“購物狂公主” 品萱,看起來性格柔順,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父母是退休公務員,不需為傢中生計煩惱,也擁有著比一些同齡人優渥的薪水,令身邊許多人歆羨不已。
然而,她卻尋求起瞭心理谘詢幫助。因為她發現: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與身邊人對她生活的羨慕,兩者有非常大的落差。而跟她一樣有這種 落差感 的人,其實並不少。他們有著共同的特點:看起來生活無憂,甚至被稱為“人生贏傢”,但是,自己卻時常覺得“空”,什麼都感覺不到。
忍不住不快樂,但又聽彆人說“你不能不快樂”;感覺到痛苦,卻又被說過得太爽,所以“抗壓能力太差”。於是,品萱想著:既然生活不能有自己的感覺,自己的感覺永遠都是錯的,那麼,讓自己沒有感覺,是不是就好瞭?
“我有時會犒賞自己,買很多喜歡的包包、衣服。那個時候,會帶給我一點點快樂,雖然很短暫。”購物,成為品萱日常生活中紓壓的管道。因為“買東西”這件事,可以立即得到一些迴饋,不管是實質上買到東西,或是購物過程中的那種“可控製感”與“成就感”。
所以,品萱習慣瞭通過“購物”來安撫、說服自己:“至少我已經得到瞭些什麼。”
同樣感覺到“空”的,還有 “一定要贏先生” 明耀。不到40歲的他,已經是一傢跨國企業的高級主管。麵對龐大的業務量、公司對自己越來越高的期待、一直上調的績效標準,明耀覺得,自己從來都是享受的。“努力贏纔是人生”這個生存法則,讓他生活得既有控製感又安心,直到 恐慌癥 找上他。
對於習慣讓彆人看到自己“強者”那一麵的明耀,要說齣自己的脆弱,分享自己不擅長、不能控製的狀況,實屬不易。於是,就跟品萱選擇購物一樣,他選擇通過追求一次次“贏”的感覺,給他那沒有感覺的生活帶來一些難能可貴的刺激與滿足。
購物也好,好勝也罷,這些刺激與滿足,就像用來犒賞“過度努力的自己”的奬品或奬章,鼓勵自己加油、再加油,用盡全力,隻為瞭藉此讓自我感覺良好,安慰自己:所有的犧牲都有瞭價值。
“因為我不乖,我就會失去媽媽。
所以我得乖纔行。”
在第二次麵談中,“有用醫生”育仁主動談起瞭自己的傢庭:有個遵循“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強權父親,和一個動不動就以死相逼的母親。他們認為當醫生非常有麵子,強迫育仁從醫,後來也強迫弟弟去復讀,選擇他們“認可”的專業。
而考上醫學係後的人生,對於育仁而言,就像是踏上瞭一條不歸路。“一旦離開這條路,就意味著你是失敗的,會被釘上恥辱柱,成為他人口中的墮落者。”覺得纍,又離不開,隻能硬著頭皮把這條路走完。
對育仁兄弟來說,他們的父親非常強勢,他的情緒就像個不定時炸彈,時常會炸嚮自己。“爆炸”時,他會亂扔東西、大吼大叫、也曾動手將育仁整個人摔嚮牆壁,可母親隻會哭泣……
而當育仁熟悉瞭這個模式,在日常中感受到一樣的情況,也可能會去 模仿父親的處理方式 ――用“憤怒”來控製,讓事情重迴軌道,變得符閤自己的心意。這就是育仁會跟同事、病人、教授發脾氣、暴怒的原因。
每個孩子從小都追求“無條件被愛著、接納與理解”的感覺,但不是所有父母都有能力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麵對自己不能理解的可怕情況,為瞭生存下去,孩子會用各種方式逼自己適應。
購物成癮的品萱,在8歲時親眼目睹瞭父母激烈的爭吵,“我腦中閃過:‘完蛋瞭,媽媽要離開瞭!’”在極度恐懼的情況下,品萱哭著告訴媽媽自己會很乖,祈求她不要離開,最終挽留下瞭準備負氣齣走的母親。
“我那時候就跟自己說,我一定要乖,不然媽媽就會離開。”這也就導緻瞭盡管條件如此優越,她卻在人際交往中始終顯得十分謹小慎微。將父母的標準變成自己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甚至變成自己的個性。以為努力就可以停止受傷,結果卻停不下來瞭。
周慕姿遇到的來訪者中,有冷若冰山的 “鋼鐵先生” 、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的 “自責小姐” 、戴著 “木偶麵具” 以迎閤大眾審美的中性女孩、努力滿足所有人而忽略自我的 “完美媽媽” ……在聆聽他們述說各自的故事時,周慕姿精準地抓住瞭一個共同點―― 他們大多都有一個不太健康的原生傢庭 。
原生傢庭導緻瞭他們的冷漠自我、低自尊、生命無意義感、討好型人格、努力強迫癥、完美主義。而周慕姿在書中一段話,十分令人觸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把自己一點一點地交瞭齣去,用來交換愛、交換不被責罵或鄙視,希望被接納,或是希望能在這個世界上獲得一點位置,能夠依存,能有一點喘息的空間。”
但這種被迫的「過度努力」習慣,何嘗不是一種自我損耗與傷害? 因為過度努力的人,追逐的是他人或者社會眼光中的自己,而非真實的自己,我們也在勉強自己的過程中丟失瞭自我。而 當你相信自己夠好,就不用總是必須嚮這個世界證明什麼。
“隻要你願意,你可以為瞭自己努力。
但不需要用努力來證明自己。”
被彆人看不起、不被重視、沒辦法生存,甚至是不被愛、被丟棄……我們實在太害怕“不夠努力”可能會造成的危險瞭!於是,總想著先滿足所有人的要求,然後纔有機會去滿足自己的需求。
小時候的我們,或許隻能沒有選擇地努力著,但長大後的我們,願不願意給自己一個選擇其他選項的機會?
經過四次“自揭傷疤”式的麵談,書中的8位主人公都作齣瞭改變。他們有的學會瞭“接受”,明白瞭承認是自己的選擇,並非代錶是自己的錯;有的則開始戒掉“暴飲暴食”,學會練習正確的情緒錶達;有的勇敢撕掉瞭他人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簽,堅定地做迴那個帥氣的酷女孩……
當我們願意勇敢地相信“我本身的存在就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不需其他人來定義”時,當我們願意站在自己的這一邊,像自己的好友般支持、信任自己時;當我們願意停止自我挑剔,不再覺得自己永遠做得不夠、不好時――我們會發現, 我們能給自己的支持與力量,比想象的多很多。
這本《過度努力》,更像是一本“擺渡人手記”,用真實鮮活的人生故事,激勵著每個受傷的、落寞的、需要肯定奬賞的靈魂,努力走齣“過度努力”的怪圈。但這一次,努力的理由隻有一個――為瞭那個無可替代的自己。
*文中配圖皆來源於網絡
今
日
互
動
Interactive Q&A
“
你因為什麼理由而努力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