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7/2022, 8:48:52 PM
袁世凱倒台後,有一副對聯這樣說:“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陳湯。”其中的“二陳湯”,指的是袁世凱的“股肱之臣”陳�h、陳樹藩和湯薌銘。他們在袁世凱稱帝後,臨陣倒戈,加速瞭袁氏的徹底敗亡。
即使如此,他們都曾是袁世凱復闢帝製的幫凶的事實,卻不能改變。尤其是陳�h,那更是袁世凱的心腹。為瞭袁世凱登基稱帝,他鞍前馬後、不遺餘力,堪稱“帝製元凶”,可謂助紂為虐。
因而,陳�h雖有“反正”的一麵,但曆史名聲並不好。不過,他還有著另一麵:一個清廉的官員。下麵,我們就聊一聊陳�h廉潔為官的故事。
袁世凱的心腹陳�h(圖像)
一、拾金不昧。
陳�h是湖北安陸城關人,15歲時(1883年)考中秀纔,1897年成為拔貢。1898年會試落第後,先在國子監南學就讀,後轉入京師大學堂學習。
1900年,陳�h棄文從武,成瞭榮祿所部的士兵。不久,在其時任工部尚書的叔祖陳學�鋇陌鎦�下,勤敏能乾的陳�h,被榮祿提拔為武衛軍的一名管帶(營長)。
八國聯軍入侵之際,陳�h奉命率領三百多軍兵,駐守北京城的朝陽門。
洋鬼子即將打到北京時,見勢不妙的慈禧,也顧不得祖宗基業、江山社稷瞭,帶著光緒帝奔陝西而去,王公大臣也隨即紛紛倉皇離京。
慈禧(圖像)
隨著清軍的節節敗退,整個北京城陸續落入瞭侵略者之手,朝陽門自然也守不住瞭。於是,身負多處槍傷的陳�h,率領著殘存的不足百名的士兵,撤離北京,追趕隨慈禧西去的榮祿。
撤離途中,陳�h和士兵們發現瞭一些大箱子。有的已經破損,露齣瞭白花花的銀子。士兵們一看高興瞭,就想攫為己有。陳�h見瞭,立即喝令軍兵,不得亂來,並讓他們趕快查點一下共有多少銀子。
經過清點,他們一共“拾得”瞭白銀十三萬七韆兩。哪來這麼多的銀子?陳�h根據銀子上的標記得知,這是外地前來勤王保駕的部隊,敗退時遺棄的。
怎麼處置這些銀兩?士兵們的心思,陳�h自然清楚,但不能那麼做。國難當頭,大局為重。於是,陳�h在耐心地做瞭士兵們的思想工作後,把這些白銀“護送至榮祿處交納”。
榮祿(圖像)
榮祿得知後,驚訝不已,一時間難以相信――“世上安得有此人”?在吏治糜爛,貪腐成風的大環境下,陳�h竟然有如此作為,確實齣乎常人的意料!
對此,陳�h的老朋友鄧之誠,在他的《陳二庵將軍小傳》中說:“……,(陳�h)收集餘眾,……,浴血而齣,途中得遺棄兵餉十三萬七韆兩,親至保定,以畀榮祿。”
陳�h的這一拾金不昧的、名動天下的高尚行動,樹立瞭自己的光輝形象,贏得瞭良好的社會口碑。隨之,“三公禮敬,督撫交聘。”
二、涓滴歸公。
1903年,四川總督锡良和兩廣總督岑春煊兩位封疆大吏,都頻頻嚮陳�h拋媚眼,希望他能到自己的領地,做自己的幕僚。
經過審慎地思考、徵求他人的意見,陳�h放棄瞭岑春煊,前往四川,做瞭锡良的武備學堂會辦。隨之,锡良讓陳�h幫自己完成一件大事――清理四川的營産。
锡良(畫像)
陳�h痛快地接受瞭任務,並立即著手辦理。過程中,陳�h通盤考慮,緊盯緊靠,有時還親自上手。同時,及時嚮锡良匯報每個階段的情況。
當有人想悄悄地中飽私囊時,陳�h發現後,當即予以勸止;有人欲通過變相討好他,謀取私利時,陳�h斷然拒絕;有人因粗率而齣現紕漏時,陳�h直截瞭當地予以指齣……
一個月後,謹慎、秉公辦差的陳�h不負锡良所望。他不但如期完成瞭任務,而且做到瞭“涓滴歸公”,沒有齣現絲毫的差錯。
如此一來,锡良更加器重能力非同凡響,而且廉潔自律的陳�h。後來,在锡良的著意栽培下,陳�h做瞭東北新軍二十鎮統製(師長)。
二十鎮統製陳�h(圖像)
三、分發軍餉。
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凱竊奪瞭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當瞭中華民國的總統後,與黎元洪、黃興等都有交往的陳�h,被袁世凱看中。於是,陳�h成瞭袁世凱的智囊、心腹。
1915年,圖謀復闢帝製的袁世凱,委任陳�h為四川總督,替他看守大西南。不料,陳�h於1916年5月,突然宣布四川“獨立”,反對袁世凱稱帝。此舉,重創瞭本已奄奄待斃的袁世凱!
之後,陳�h拋卻瞭官位,離開四川,返迴北京閑居,退齣瞭政壇。
陳�h(戴墨鏡者)閑居北京(圖像)
期間,值得一提的是,1916年6月,陳�h準備離開四川時,其兵工廠的金庫裏還存有六萬兩白銀。就當時的混亂情況,按照常人的做法,暗中將其納為己有,作為以後生活的來源,未嘗不可。
可是,陳�h沒有那樣做,沒有趁國傢不寜之時,私下獨吞那筆銀錢,而是把它們作為軍餉,全部分發給瞭所轄士兵。
對此,陳�h的幕僚季自求迴憶說:“……,命我赴兵工廠提積餘之款六萬串,備退軍給養之助。亦可嘆矣!世有清廉如安陸者乎。”
四、晚年日子艱難。
晚年的陳�h一度在自己的老部下馮玉祥、宋哲元、孔繁錦、秦德純等人的接濟下,艱難度日。
馮玉祥(圖像)
湖北應山人李寶楚也曾資助過陳�h。陳�h在給李寶楚的答謝信中,這樣說:“寄的錢已經收到瞭。小債已償,寒衣已贖,還有餘款,留作度歲之資。”
陳�h去世後,“一錢俱無,棺殮均為戚友所資助。”(鄧之誠之子鄧珂語)
上述,即是陳�h廉潔處世,清貧度日的一些情況。
主要參考文獻:《陳舊人物》、《民國風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