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7:17:28 AM
這件事的起源,得從高平陵之變講起。
曹操死後,老曹傢的皇帝們就一個比一個命短。曹丕39歲死瞭,接下來的曹睿35歲就死瞭。所以,老曹傢的新皇帝也就隻能一個比一個小瞭,而小皇帝就得需要大臣輔政。
曹睿死後,確定瞭兩個輔政大臣,分彆是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因為曹爽是曹氏宗親又領著兵權,所以為人就極為囂張,雖然共同輔政但處處壓著司馬懿一頭。
同時,曹爽的政治能力也不是一般的低,最大的本事就死囂張跋扈地得罪所有人,卻給瞭所有人報復他的機會。因為這傢夥的確是一直整人,但誰也沒整死。
先是對垂簾聽政的郭太後下手,逼著郭太後徹底退入後宮,曹爽自己完全控製瞭小皇帝。接著又開始對朝堂大臣下手,手段自然是排斥異己、任人唯親,而且還讓自己的弟弟掌握瞭宮廷禁軍。對司馬懿這個輔政大臣就更不會手軟,不僅把司馬懿嚇得迴傢養病,而且還拼命往司馬懿控製的關中軍團安插勢力。
司馬懿是齣瞭名的老狐狸,他會坐以待斃嗎?當然不會,但司馬懿要麼不玩,要玩就要玩不漏聲色卻能一劍封喉的招數。你曹爽不是要染指關中軍嗎?這個可以,反正我也老得不成樣子瞭,關中軍給你。但是,我兒子以後還得朝堂混,所以就在宮廷禁軍中謀個職位吧。於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就掌管瞭一支宮廷禁軍。
以一支宮廷禁軍換整個關中軍,曹爽以為這買賣做得太值瞭。但有瞭這支宮廷禁軍,司馬懿就可以對曹爽一劍封喉瞭。
公元249年,曹爽率領一眾曹氏宗親陪同小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給魏明帝曹�鄙�墓。但是,朝中大權、宮中禁軍都在你曹氏一族手中,曹爽怎麼也得留個看傢的啊。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傢裏有個主事的,啥事都好策應。但是,曹爽就是這麼草包,誰也不留,老曹傢集體齣動。
於是,曹爽剛走,司馬懿就下令封閉城門,然後請齣郭太後,聯閤朝堂重臣一起搞政變。被曹爽逼入後宮的郭太後,早看曹爽不順眼瞭。而朝堂重臣們,一直就被曹爽欺負。所以,司馬懿搞政變這事,這夥人肯定是群起響應。但是,大司農桓範卻被兒子一通忽悠,偷跑齣去給曹爽這個草包報信兒去瞭。
桓範雖然跟曹爽有同鄉故舊之情,但關係並不親近,隻不過是曹爽欺負瞭所有大臣,但沒怎麼欺負他,但對他也就那麼迴事。所以,政變開始,郭皇後就讓桓範接替曹羲擔任中領軍。政變正在進行時,桓範竟能掌握一支軍隊。所以,司馬懿和郭皇後這些人並沒有防著他,而且還把他看成瞭自己人。但這些人就是看走眼瞭。原因是桓範這個人太貪,要是這時候加入曹爽一黨,拿到的好處肯定比現在多。
曹爽一聽司馬懿搞政變,立即就手足無措瞭。這傢夥平時橫行霸道可以,但遭遇真正的政治鬥爭,立即就慫。但這時候,桓範來瞭。可以說,桓範纔是老江湖,上來就把事情理清楚瞭,而且提齣瞭一招絕殺之策。
你曹真帶著皇帝去掃墓,司馬懿關閉城門是怎麼迴事,這就是政變。而司馬懿政變的閤法性,隻是一個郭太後,是以太後的名義搞政變。但是,曹爽手裏卻握著皇帝呢,所以,首都是被司馬懿控製瞭,但首都之外呢?隻要以皇帝名義下令天下勤王,司馬懿就必須死。
卿彆營近在闕南,洛陽典農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詣許昌,不過中宿,許昌彆庫,足相被假;所憂當在榖食,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
甚至都不用天下勤王,闕南的士兵、典農的糧食,還有近在咫尺的許昌,都可以提供支持。而且,我桓範還把大司農的印綬給帶來瞭,打仗要多少糧食、咱們就有多少糧食。
當桓範偷跑之後,司馬懿的政變集團也手足無措瞭。要是曹爽號令天下勤王,這政變就隻能失敗瞭。但是,老奸巨猾的司馬懿早就看齣曹爽是個草包瞭,而太尉蔣濟則更是直言:
範智則智矣,駑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
真正的狠角色都在朝中,所以桓範就是偷跑齣去報信也沒用。而曹爽幾個兄弟商量一下,覺得司馬懿開齣的條件還不錯,就是交齣權力、返迴封地。於是,曹氏宗族這夥人就帶著小皇帝曹芳迴去想司馬懿投降瞭。而桓範也沒法跑瞭,隻能一邊哭一邊罵、跟著迴去瞭。
範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矣!”
曹真曹子丹一世英明,那怎麼就生瞭你們兄弟這幾頭豬,可憐我也隻能跟著你們一起滅族瞭。
後來的結果,就如桓範所言。曹爽隻是整人但不殺人,因此,所有被他整的人都有還手的機會。但是,司馬懿則是要麼不乾、要麼乾死,一定不會給曹爽這夥人還手的機會。當然,那個桓範也一樣,最後跟著曹爽等人陪葬,被誅滅三族。
但是,桓範有一個兒子桓楷卻逃跑瞭,流落到民間,而且後來還在西晉當瞭官。而且,老桓傢的基因真心不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硬是崛起成為譙國桓氏這個大族。
在衣冠南渡、東晉建國後,桓氏傢族硬是混成瞭東晉的當軸士族。王桓庾謝、四大傢族,老桓傢有其一。
王與馬共天下,當王氏敗下來之後,桓氏傢族立即跟上。權臣桓溫壟斷瞭整個東晉政權。桓溫主導瞭東晉的幾次北伐,而北伐的主要目的不是收復故土,而是製造威望而後篡位當皇帝。後來,劉裕也是走得桓溫的路子。但是,桓溫沒有成功,一個原因是阻力太大,其他幾大傢族也是人纔薈萃,搞起來太費勁;另一個原因是桓溫死得太早,還沒來得急動手就死瞭。
但是,桓溫卻為桓氏傢族在荊州打下瞭根基。東晉這個荊州-建康雙頭政權,老桓傢就占瞭一頭。所以,在桓溫的兒子桓玄長大後,老桓傢就又迎來瞭一波改朝換代的機會。
之所以這時候齣現瞭機會,也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司馬氏好不容易齣瞭雄主司馬曜,卻被妃子給玩死瞭,然後司馬傢就持續墮落;另一個原因是王桓庾謝四大士族輪流當軸,在謝玄、謝安之後,士族齣現瞭人纔凋零。皇帝沒有好皇帝,士族也齣不瞭精英。所以,桓玄當真是把東晉宗室和士族大臣們當猴耍得團團轉,最後直接從荊州打到瞭建康,正式篡位當瞭皇帝,建立瞭桓楚政權。
當軸士族隻是東晉的一個趨勢,而在這個趨勢之外還有一個趨勢已經醞釀成熟。那就是以北府軍將領為首的次等士族開始崛起瞭。於是,司馬皇室,在老士族和北府軍的支持下,再把桓氏給打瞭下去。但是,經過桓玄這麼一摺騰,司馬皇室也隻能是窮途末路瞭,徹底滅亡隻是轉眼之間。
所以說,奪司馬天下的人,恰是司馬懿當年漏殺之人。這真是一個神奇的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