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7/2022, 3:47:32 PM
三國中張飛、劉備和關羽這三位兄弟都有各自的缺點,而他們也先後因為自己的缺點送掉瞭性命,這其中的道理我們後人不得不引起足夠的重視。之前李悟空曾分析過張飛的問題,這期來說一下關羽的缺點。
正史中的記載太過單調,還是要藉助人物形象飽滿立體的《三國演義》來分析一下。
眼看著大哥劉備那邊戰爭形勢一片大好,二弟關羽也不甘落後,遂起荊州之兵攻打襄陽,拿下襄陽後,屬下王甫建議他要注意荊州的問題,以防呂濛從背後偷襲。關羽說瞭烽火台的計策後,王甫又告訴他傅士仁和糜芳不太給力,還需一個得力的人總督荊州纔行,王甫建議派忠誠廉直的趙纍,可關羽卻一意孤行任用瞭多忌而好利的潘�F,還說既然任命瞭,更改總是不太好的。
可是國傢大事,又豈能隨意兒戲。備戰前傅士仁和糜芳二人因為喝酒誤事,剛被關羽處罰完。人心叵測,難保二人日後在關羽遇到睏難的時候不會算計他,可關羽就這麼輕易的任命瞭。齣發前就已經為日後的敗亡埋下瞭伏筆,要怪隻能怪自己識人不明,自作自受。
關羽在一步步地為自己埋雷!
至於後來的陸遜獻計,孫權假意調走呂濛故意示弱,讓關羽掉以輕心徵調走荊州城的大部分兵力;還有後來右臂中箭後不注意保養;為瞭麵子遲遲不肯嚮荊州求救;和徐晃對陣被徐晃的花言巧語所迷惑等等這些問題就不說瞭,一句話後來是兵敗如山倒。
這次想說的不是這些問題,關羽討伐曹魏發展到後來失敗的局麵已經不可避免,我想說的是直到關羽敗走麥城前其實還是有活路的,那個時候能保住自己的命纔是最重要的。
保住命以後未必就沒有機會把這個賬算迴來,而且張飛和劉備也不會那麼快就死掉,關羽隻要不死,就算丟瞭荊州,蜀漢的局麵依然是很樂觀的,以後也完全有可能再把荊州拿迴來,可惜曆史沒有如果。而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關羽依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重大缺點。
是什麼呢?就是驕傲,關羽武藝高強,胸中也有韜略,算得上是文武全纔,人傢自然有驕傲的資本。憑著驕傲自有一股傲人的氣勢,憑著這股氣勢關羽也確實打贏瞭好多勝仗。
可是驕傲既是他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
在斬殺龐德,水淹七軍後,曹操甚至聲稱要遷都以避關羽的風頭,這個時候關羽的威勢和驕傲可以說已經達到瞭頂點。而越是這個時候越是危險的時候,盛極必衰,月滿則虧,亢龍有悔,這個時候關羽還抱著驕傲不放,不齣問題纔怪!
電視劇《新三國》中關羽麵對徐晃一句“我單臂也能斬瞭你”可以說很形象地演繹瞭關羽的狂妄自大。
敗退到麥城後,關羽看著一地雞毛似的敗退景象,好不淒涼,嚮王甫述說道:“吾悔昔日不用公言!今日危急,將復如何?”聽這話好像關羽已經有瞭悔意,事實上往後看我們就知道那個悔意是很短暫的。
王甫說他也沒什麼好辦法。劉封和孟達按兵不動,外無援兵,趙纍建議關羽該是時候嚮西川撤退瞭。關羽也覺得應該這樣,問完本城居民去往西川的路綫後,關羽決定走小路。
這時王甫建議他走大路,說小路會有埋伏,關羽的驕傲勁又上來瞭:“雖有埋伏,吾何俱哉!”剛說完後悔不聽王甫的話,沒過幾分鍾又還是選擇瞭不聽王甫的話。他怎麼不想想自己右臂的傷呢!怎麼不想想自己這邊稀少的人數呢?怎麼不想想自己不聽王甫話的後果呢?
事實證明王甫的想法是非常正確的,人傢孫吳那邊也料到瞭關羽會選擇走小路。關羽盛名在外,孫吳那邊肯定沒少研究關羽,可是關羽在這種危急時刻依然選擇瞭一意孤行。
那麼生命的最後時刻關羽有沒有深刻反省過自己的錯誤呢?就《三國演義》來看是沒有的,真反省瞭就不會不聽王甫的話而一意孤行瞭!
被抓後他又說:“吾今誤中奸計,有死而已,何必多言!"這話像不像司馬遷《史記》中項羽最後的口氣:“非戰之罪也,天亡我也!”一個把過錯推給瞭彆人,一個把過錯推給瞭老天,都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所以說一直到最後關羽也沒有改掉自己的缺點,也沒有深刻認識到自己的缺點。
可他死瞭,給劉備集團帶來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三兄弟“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誓言是實現瞭,可是他們復興蜀漢的願望在馬良將劉備“聯營七百裏”的圖紙送給諸葛亮後,也在諸葛亮的一聲”大漢氣數已盡矣“中化為瞭泡影。
當然關羽的失敗有著多方麵的原因,也不能全怪到關羽頭上,不過他自己是要負很大的責任的。
說這些也不是為瞭指責關羽,隻是為瞭藉事說理,讀史明智。分析也隻是事後諸葛亮而已,把我們放到關羽那個位置上,未必就一定會做的比人傢強。
關羽的忠義值得後人學習,可是他的缺點卻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人一輩子都無法改掉自己的缺點往往意味著這一輩子白活瞭,毫無進步地白走一趟實際上是很淒慘的。人這一輩子就是為瞭把自己的缺點改正好,盡量修得圓滿一點而已,那個缺點不是外在的東西,人們外在的有形之物什麼也帶不走,能帶走的就隻是無形的品德而已。
說到這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實,什麼是虛,其實答案已經很明顯瞭。人生的這點事說復雜很復雜,說簡單也就是這麼簡單。
點贊加關注,下期不迷路。各位朋友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