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2022, 6:20:37 PM
演練場上“師生對”
■雷 彬
這一次,陳偉懵瞭。
演練中,這位反潛作戰部門長發現水下“敵”艇如幽靈般神齣鬼沒。陳偉帶著官兵想盡辦法,卻始終咬不住,也打不著。
“不應該啊!”陳偉心裏琢磨,他曾多次與該型潛艇交手,對他們的套路早已熟稔於心。以往演練雖各有勝負,但連對方的影都摸不著,還是第一次。
最終,陳偉和戰友們鎩羽而歸。
對手太狡猾,有力無處使,陳偉憋屈瞭一路。剛下“火綫”,他迫不及待地跑到導演部參加係統復盤。
在導演部、海軍某聯閤訓練基地指揮導調大廳內,陳偉見到瞭自己的軍校教員硃智。
一番寒暄過後,陳偉纔明白――原來,這次演練中,該基地將海軍指揮學院多名專傢教授納入組訓團隊,把多項院校研究成果帶到瞭演訓場。陳偉之所以遭遇“滑鐵盧”,是因為對方潛艇用瞭硃教員帶來的最新成果。
“藍軍有外援,這仗怎麼打?”當著硃教員的麵,陳偉心有不甘。
硃智輕輕一笑:“這個成果仍在試驗階段,對潛艇的性能加持並沒有那麼大。隻是藍軍改變瞭思路,而你們過分相信以往的經驗。”
像上課時一樣,硃智一邊講,一邊伸齣右手,食指在空中輕輕一點,錶示“剛剛講的是重點”。這個標誌性動作,讓陳偉仿佛又迴到瞭軍校課堂。
陳偉沒想到,時隔多年,教員又給他上瞭一課:未來戰場上,一旦麵對敵人的未知裝備、全新戰法,究竟該怎麼辦……
那天,硃智還告訴陳偉一個好消息:學院教研團隊將常態化嵌入演訓任務,為部隊官兵帶來更多科研成果。陳偉所在的戰艦,也將迎來一係列全新試驗。
這場演兵場上的“師生對”,得益於一份協作書。
去年,該基地與海軍指揮學院簽訂《聯教聯訓聯考協作書》,雙方從訓練組織、課題攻關、人員培訓、學術交流等方麵展開全方位溝通協作。
該基地參謀長硃濤說,這份協作書彰顯著院校部隊攜手同行的美好願景,承載著雙方緊盯人纔培養、助推戰鬥力提升的共同追求。
細看其中條目,雙方都在這次“攜手”中扮演起瞭新角色,挖掘齣瞭更多潛力――
作為專職組織聯閤訓練的部隊,這個基地實戰氛圍濃、練兵經驗足,他們常態化接收學員進行崗位鍛煉、課題研究、學術交流、畢業演練,開設瞭一所“沒有圍牆的聯閤作戰學院”。也許,未來某一場演練中,分列“戰場”兩端,陳偉將和學弟學妹們一較高下。
海軍指揮學院學術積澱深、研究成果新,他們派齣專傢教授協助開展任務籌劃、作戰想定、方案設計,根據需要“送教上門”,與部隊官兵共同進行課題攻關,成為該基地的“智囊團”。未來,教員將不隻在校園裏,也會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
那天在導演部,除瞭硃教員,陳偉還看到瞭許多熟悉麵孔。他開玩笑說:“這一仗,敗給自己的老師不丟人。”
硃智笑著拍拍他的肩膀說:“這次作業不及格,爭取下次考齣好成績!”
一份協作書齣爐的前前後後
■雷彬 何立華
海上聯演聯訓。甘 俊攝
這是一場醞釀已久的雙嚮奔赴
無巧不成書。
那一天,與陳偉同在導演部的,還有硃智的另外一名學生――吳惠喜,海軍某聯閤訓練基地導調訓練科科長。
在參訓部隊眼中,比起“吳惠喜”3個字,他的綽號似乎更加霸氣:“海戰設計師”。
曆次演練,吳惠喜善於臨機導調、頻齣險招,常常不按套路齣牌,讓不少參訓官兵吃瞭苦頭。
2015年,硃智第一次和吳惠喜相遇。那時,吳惠喜身上還沒有這麼多“光環”。作為訓練參謀,吳惠喜奔赴海軍指揮學院參加組訓骨乾班,硃智正是這個班的授課教員。
吳惠喜已經記不清當年學瞭多少理論、考瞭多少分數,但硃教員在課堂上臨時播放的一段拓展視頻,讓他記憶猶新。
那是一段展望科技發展的視頻。硃智通過短片,引導學員思考未來戰場是什麼樣子。看著屏幕上生動酷炫的畫麵,師生展開瞭腦洞大開的討論。
討論中,硃智說:“一流軍隊設計戰爭,二流軍隊應對戰爭,三流軍隊尾隨戰爭。你們,要做設計戰爭的人。”
一句話,點醒瞭年輕參謀吳惠喜――以往,吳惠喜認為組織演練就是“召集人員,定好規則,左手打右手”。那一刻,他意識到演訓活動實際上是“把握方嚮,預想未來,今天打明天”。
此後,吳惠喜迴到基地鑽研業務,在各項演訓任務中大展身手,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組訓骨乾。
在新一輪軍隊改革中,基地名稱被冠以“聯閤”二字,由此引發的變化像地震波一樣蔓延開來。麵對新的職能使命,基地官兵必須跳齣固有思維模式,摸索著將知識體係、業務模式等徹底重建。
在軍校學習時,吳惠喜跟同學們討論過聯閤作戰的問題,隻是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樣快。
“看上去,隻是名稱的變化;做起來,卻有著代際的差彆。”吳惠喜說,以往,他們隻需要負責小範圍的閤同戰術訓練,而現在,不同軍兵種、不同專業的官兵都納入瞭他們的“點兵簿”。每當看到穿著不同迷彩、說著不同戰場“方言”的戰友齊聚基地,他都有一種興奮感。
不過,那時候基地官兵對聯閤訓練理解不深,導、演、評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對他們而言,興奮之餘,更多的是緊迫:方案製訂,參謀人員把某型戰機運用規則直接搬到瞭另一型戰機的使用中,評審時在一群行傢裏手中鬧瞭笑話;戰場分析,空軍展示態勢與海軍標注習慣不同,評估員一時竟無從下手;作戰行動,航空兵判定距離習慣使用“公裏”,導調員卻總說“海裏”……
“三流的演習套路練不齣一流的精兵!”參謀長硃濤分析,根本原因在於缺乏係統的理論指導,官兵們仍在用低層次思維設計高層次戰爭。
該基地隨即展開一係列業務交流培訓。這時候,吳惠喜自然而然想起瞭在海軍指揮學院的學習經曆。“院校處在理論前沿,視野開闊、資源豐富,麵對未知,我們必須重新當學生。”他說。
此時,韆裏之外,也有一群人將目光瞄準瞭同一個方嚮。這一年,海軍指揮學院正式開啓聯閤作戰課程建設。硃智所在教研室苦於沒有實踐平台和具體數據支撐,教員們多次赴部隊開展調研。
有緣韆裏來相會。經過溝通協調,基地在演習時邀請學院專傢教授跟訓指導,協助組織訓練;教員們抓住機會,深入演訓一綫收集數據、驗證課題。
時代大潮下,看似細小的巧閤,其實都是必然。那一次,基地和學院共同開辦瞭一個組訓培訓班。
又一次坐在課堂上,吳惠喜高興地說:“這是一場醞釀已久的雙嚮奔赴。”
把院校專傢請來,不是需要,而是必要
相當一段時間,吳惠喜的微信好友不多。
翻看吳惠喜的簡曆,這個現象讓人多少有些驚訝――吳惠喜當過兩年戰士,考上軍校後學習槍炮專業,後來又攻讀兵種戰術專業碩士研究生……
按理說,這樣一個履曆豐富的人,“朋友圈”應該很大。然而,就像他的工作一樣,處在“戰場”幕後的人似乎都有一種天然的神秘感。吳惠喜性格沉穩,善於鑽研業務不喜交際,以往開展工作以電話交流為主,微信好友數量一直不多。
但這幾年,吳惠喜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原來,每次組織演訓活動,基地邀請院校專傢教授參加,總是存在著極大不確定性――
齣於對部隊訓練的關心支持,他們來瞭,這是情分;如果趕上學院教學任務重,他們來不瞭,也是本分。
所以,以吳惠喜為代錶的基地官兵隻能“多交朋友”,如果某個教授來不瞭,他們還可以找其他人。
“經過長期學習實踐,官兵們已經積纍瞭豐富的組訓經驗。難道組織演習,一定需要院校參加嗎?”一位骨乾錶示不解。
對此,基地參謀長硃濤態度堅決:“我們把院校專傢請來,不是需要,而是必要。”
硃濤認為,部隊官兵突齣在技能,院校專傢領先在智能。如今,體係練兵深入推進,演訓活動中的新思維新事物層齣不窮,部隊官兵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專傢教授有專業的視角、充足的條件,能對係統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軍事實踐一旦升華到理論高度,就會成為院校和部隊共同的財富。”硃濤說。
這個想法,與海軍指揮學院教務處處長薑衛東不謀而閤。
薑衛東緻力於推動院校教學研究與部隊實際接軌,他多次帶領團隊深入演訓一綫,挖掘研究課題。實踐中,薑衛東發現,每經過一段時間“缺席”,教員們再次進入演訓場,有的課題已經過時,有的則要從頭開始。
教授梁��是該基地常客。基地剛開始組織演練時,他曾手把手帶著藍軍指揮員學籌劃、練組織。一年後,當他再次來到基地時發現,他所教的內容,指揮員和參謀人員已經運用自如。指揮員的指揮方式,早已由基於實戰效能嚮戰法創新方式轉變。
在這裏,梁��常常感嘆自己“老瞭”:這幾年,該基地培養齣瞭一大批專業組訓人纔,“中軍帳”裏年輕麵孔越來越多。他們思維活躍、不拘一格,坐在不同席位排兵布陣,“常讓人感到耳目一新”。
“教學具有時代性,科研需要連貫性。我們希望成為部隊形影不離的朋友。”薑衛東說,隻有將聯教聯訓聯考模式固定下來,雙方協作纔能從“朋友間的友情贊助”變成“主人翁的責任義務”。
在基地黨委推動之下,雙方一拍即閤。已是學院某教研室主任的硃智,和已是基地導調訓練科科長的吳惠喜,又一次走在瞭一起。
協作書起草任務布置下來,吳惠喜欣然領命。那段時間,他常常站在辦公室窗前,眺望蔚藍大海,仿佛戰場盡在眼前。
硃智則要謹慎些:以往也常聽說要和部隊聯教聯訓,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字斟句酌之後,他起草的初稿名為《聯教聯訓聯考協作意嚮書》。然而,學院黨委審核時,直接把“意嚮”兩個字劃掉,又增加瞭許多他想過但沒敢寫上的內容。
“不是意嚮,是必須落實!”看著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跡,將訓練設計、課題攻關、人員培訓、學術交流等多個方麵納入其中,硃智一拍桌子:“妥瞭!”
一份協作書,總共不過1000字,但從雙方提齣想法,到推動落地,前後用瞭兩個多月。硃智說,大傢都很清楚,裏麵的一字一句,都凝結著官兵的期許。
協作書簽訂那天,雙方官兵代錶齊聚一堂。吳惠喜特意理瞭頭發,閤影時,他笑容燦爛。
“下篇文章”不在紙上,而在海上
該基地參謀長硃濤和科長吳惠喜,最近有瞭一個新身份:院校考官。
根據協議,基地需要遴選人員擔任學院“客座教授”,並在學員專業考核、畢業演練中擔任考官。兩個月前,硃濤和吳惠喜專程到學院,監考某班次畢業考核。
也許是對未來打仗人纔的渴望太過懇切,兩位部隊考官言辭犀利,提問緊貼實戰需求,把不少學員問得麵紅耳赤。
學員李威探究的某課題,在同學們眼中思路清奇、例證豐富,肯定會被評為“優秀”。
然而,硃濤一看,直接否掉。原因很簡單:未來戰場更加體係化、精細化,這個課題雖然前沿,但提齣的方案導緻係統臃腫,功能冗雜,風險增加,華而不實。
這番解釋,學院專傢教授一緻贊同。“設計戰爭的人,必須懂得未來戰場需要什麼。他們的意見,很大程度上完善瞭我們對學員的評價機製。”薑衛東說。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場麵都這樣“唇槍舌劍”。不少學員選取的課題立足部隊急需,緊扣作戰主題,讓硃濤和吳惠喜眼前一亮。
一次演習復盤,參訓各方圍繞“艦艇雷達緻盲情況下近距如何實施導彈攻擊”展開討論,大傢各抒己見,互不相讓。
這時候,正在導演部實習鍛煉的學員林培武打瞭個“冷炮”:“雷達緻盲,不用雷達不就行瞭?”
林培武語齣驚人。在一眾部隊指揮員驚訝的眼神中,林培武繼續闡述。他在研究課題中,把另一種設備的創新應用作為突破口,具有一定可行性。
那次,吳惠喜難掩內心激動,在評價林培武的課題時不僅給“優”,還在“優”後麵連寫瞭兩個“+”號。
“與學員交流,對我們來說,其實也是更新知識、拓寬視野、啓發思維的過程。”吳惠喜說,當院校和部隊融成一個整體,任何細小的思維“碰撞”,都可能擦齣石破天驚的行動“火花”。
沒有人想到,李威那次“失敗”的課題,引起瞭硃濤和吳惠喜的另一層思考:學員都開始研究那麼前沿的課題瞭,作為專職組織聯閤訓練的基地,我們對這方麵究竟掌握多少?
去年,一場關於此項課題的骨乾集訓在基地拉開序幕。根據協議內容,需要海軍指揮學院協助支持。
當“靠交情”變成瞭“履行責任和義務”,這一次,學院派齣瞭一個陣容強大的專傢組。這次集訓,他們把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傾囊以授,為基地官兵授課20餘次,雙方共同完成一係列方案擬製。
其實,大傢都知道部隊訓練自有體係,許多前沿課題可能不會落在基地進行驗證,但有過“抓瞎”經曆的他們不敢如此假設。對此,吳惠喜帶的兵、訓練參謀徐永力理解透徹:“就像下象棋一樣,高手一般都要往後算很多步,我們搞戰爭預演更要如此。”
因為誌同,所以道閤。正是認識到這一點,兩個相距韆裏的單位纔將聯教聯訓共同刻進瞭部隊發展的脈絡。
集訓結束,硃濤在總結時說:“協作書已經初見成效,但更重要的是做好‘下篇文章’。”
走在海風吹拂的基地營區,硃智明白:“下篇文章”不在紙上,而在海上。
抓好協作的“下篇文章”
■硃 濤
強軍之道,要在得人。進入新時代,麵對聯閤作戰指揮人纔、新型作戰力量人纔等人纔培養需求,必須加快構建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纔培養體係。
院校重在教書育人,訓練基地擅長以訓育人,雙方既有職能使命的共通之處,又在人員、專業、資源、模式等方麵各有優長。二者攜手,打通瞭院校課程教育與部隊實戰實訓的關鍵一環,銜接瞭院校研究積澱與部隊組訓實踐的契閤節點,實現瞭人纔共育與資源共享的互利共贏。
一份協作書,體現的是雙方緊盯人纔培養、助推戰鬥力提升的探索和追求。比起協作書簽訂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何將條文內容落到實處,並加以拓展。雙方要切實厘清職責、把握重點,構建和完善聯教聯訓聯考機製、成果轉化運用機製、經驗共享交流機製等,進一步打通人纔培養鏈路。
聯教聯訓聯考,隻是其中一步;新時代,呼喚更多協作書。以戰領教、為戰育人是一項時間投入長、關聯部門多、涉及範圍廣的係統工程,必須強化“全軍辦教育、聯閤育人纔”的宏觀教育觀念,把軍事人纔培養作為一項長期規劃,號召院校、部隊、科研院所、訓練機構等各方聯閤育人、開放育人、全程育人,讓理論、師資、技術、平台等優勢資源進一步嚮備戰打仗聚焦,嚮人纔培養傾斜。隻有這樣,部隊纔能活力迸發、英纔輩齣。
本文刊於3月2日解放軍報 05 版
南 海
轉自:34號軍事室丨圖文:雷彬 何立華硃濤 甘俊 劉學豐
值班編審:徐苗波
責任編輯:張宸熙
值班編輯:柯鰻
刊期:第855期
主管:南部戰區海軍政治工作部
主辦:宣傳處
勇立南海潮頭 守望四海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