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20/2022, 12:21:37 PM
手機業務萎靡,麵臨壓貨問題,綫下渠道店效未達預期,股價再次跌破發行價,造車業務緩慢……想在三年內拿下國産高端手機市場份額第一的名次,小米還有戲嗎?
作者|於惠如 編輯|羅麗娟
“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實現營收733.52億元,同比下滑4.6%;期內虧損5.31億元,去年同期盈利77.89億元;調整後淨利潤28.59億元,同比下滑52.9%。”
這是小米在今年首季度交齣的答捲。
業績的下滑與智能手機業務的萎靡有關。小米總裁王翔在電話會議中透露,一季度低端芯片的缺貨對小米手機的齣貨量造成挑戰,但這種情況將在二季度得到改善。
季度報顯示,境外手機市場成為小米手機業務的主要發力點。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集團境外市場收入為375億元,占總收入的51.1%。境外市場運營商渠道智能手機齣貨量超過570萬台,同比增長超10%。
這份季度報中,錶現最亮眼的業務要數物聯網與生活消費産品業務。今年第一季度,該收入達195億元,同比增長6.8%;毛利率同比上漲14.5個百分點至15.6%,創單季度曆史新高。
“目前小米集團擁有1萬多傢綫下門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在綫下門店購買物聯網産品,非手機硬件的收入比例持續上升。”王翔說。
互聯網服務方麵,小米該業務闆塊的收入由去年同期的66億元增加至71億元,同比增長8.2%,主要是由於廣告業務收入增長。具體來看,小米境外互聯網用戶數持續增長,境外互聯網服務收入由去年同期的9億元增加71.1%至16億元。
對於備受關注的印度市場,王翔錶示,小米集團是非常閤法閤規經營的企業,稅務及支齣均嚴格按照駐在國的法律及相關規定進行,並不存在違規的問題。目前,印度相關部門已經解除瞭對公司7.25億美元資金的凍結,小米還會持續保持和印度方麵坦誠溝通,希望達成共識。
今年2月8日,雷軍與集團高管、相關業務部門總經理召開瞭一次高端化戰略研討會,並在會上將衝擊高端定義為“小米發展的生死之戰”,同時喊齣要在三年內拿下國産高端手機市場份額第一的目標。
不過,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小米正麵臨手機壓貨的問題。
對於造車動態,小米錶示正持續投入資源進行汽車方麵的核心技術研發,但目前沒有特彆多可以公布的進展。
2022年科技股的日子都不太好過。小米在經曆瞭前兩年的大起大落後,股價於今年1月再次跌破發行價,迎來上市以來的低位。處於低位的小米,能否再上演大反轉?打贏這場“生死之戰”?
智能手機承壓
智能手機廠商正在經曆新一輪的寒鼕,小米也不例外。
小米2022年第一季度報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收入45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515億元下滑11%;小米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齣貨量為3850萬台,較去年同期的4900萬台下滑21.4%。
在小米季度報發布的幾個小時前,一則“小米、OPPO、vivo已通知供應商未來幾季將砍單約二成”的消息在各大平台傳播。
當晚的電話會議中,王翔並未直接迴應這則消息的真假,但他坦承:受疫情、國際形勢不確定性,以及低端芯片供應短缺等因素的影響,小米部分門店處於關閉狀態,給小米第一季度的業績帶來瞭睏難。
“目前全球智能手機的大盤在下滑,在這種背景下取得這樣的成績還是相當不容易的。不過,小米今年要學會應對不確定性,謹慎預測今年的目標。”王翔說。
一位熟悉小米的手機業內人士透露,小米原定全年齣貨目標為1.9億台,目前已降到1.5億台。
十年前,雷軍曾對媒體錶示,他最痛苦的就是預測未來銷量。他說:“手機不好賣,就會壓貨,一旦壓貨,我們的資金積壓,就可能完蛋瞭。”
十年後的今天,小米仍需要麵臨手機壓貨的問題。
“以摺疊屏為例,之前應該是下瞭幾十萬台的forecast,現在還有不少庫存沒有齣去。”一位知情人士錶示,與常規手機不同,摺疊屏手機使用的是定製材料而非通用材料,庫存一旦積壓,處理非常麻煩。
不僅是高端手機麵臨著庫存積壓問題,以性價比著稱的紅米也遭遇瞭此問題。
今年3月17日,紅米發布Redmi K40S,售價1799元至2399元。本應衝量的這款手機並沒有達到小米的預期。
來源:雷軍微博
“Redmi K40S首周的銷量隻有1.8萬台,往常這種價格檔的手機(首周銷量)起碼是10萬台起。1.8萬台真是太少瞭,這個款機型備貨要500萬台,看看後麵它能不能拉起來。”前述知情人士說。
事實上,小米手機第一季度的錶現也是整個手機行業的摺射。
由於疫情、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換季周期變長,以及供應鏈短缺等因素的影響,智能手機行業整體承壓,全球智能手機大盤下滑。
市場分析機構Canalys最新報告指齣,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齣貨量同比下降11%。中國信通院的報告顯示,今年1至3月,國內市場手機總體齣貨量為6934.6萬部,同比下降29.2%。
高端化成果初顯,綫下仍需增效
小米不止一次對外宣稱瞭高端化目標,雷軍也多次錶示:高端之路是小米成長的必由之路,是小米發展的生死之戰。
今年2月份,雷軍發微博稱,在“三年手機銷量全球第一”戰略牽引下,小米産品和體驗要全麵對標iPhone,三年內拿下國産高端手機市場份額第一。這被外界視為雷軍錶態正式對標蘋果的進階版本。
從季度報來看,小米的高端化已取得初步成效:今年第一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機平均售價(ASP)同比增長14.1%至人民幣1189元。中國大陸地區定價在人民幣3000元或以上,境外定價在300歐元或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機全球齣貨量達到近400萬台。
“中高端智能手機齣貨量占智能手機總齣貨量的比例增加瞭。”小米CFO林世偉在電話會議中錶示。
不過小米智能手機毛利率由去年第一季度的12.9%降至9.9%。針對此問題,小米在季度報中給齣的解釋是:主要是由於若乾智能手機型號促銷所緻。
但在林世偉看來,這屬於“正常水平。“去年一季度由於缺貨問題,公司並未進行太多産品促銷,導緻毛利率較高,而今年一季度的數據屬於恢復到正常水平,與去年四季度的數據接近,同時小米也在清理老品庫存,緩解缺芯與節奏問題,希望今年能夠繼續保持毛利率的健康。”
去年,小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總裁、Redmi品牌總經理盧偉冰通過公開信介紹,小米要大力布局綫下渠道的策略。不可否認,綫下渠道已成為小米高端戰略的重要一環。
布局一年多,小米的綫下渠道布局從數量上取得瞭很大進展。截至今年3月31日,小米在中國大陸綫下零售店已經超過10500傢。
但綫下門店對小米業務的帶動作用如何,仍需要打個問號。
市場調查機構Canalys的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齣貨量排名中,小米名列第五位,但小米在季度報中提到,其首季度的綫上市場份額仍為第一。這是否意味著小米綫下10500餘傢綫下店的效果並未達預期?
一位熟悉小米的人透露,小米開店卻不增效這件事讓小米很被動。“綫下渠道的目的是讓社會力量幫品牌賣手機,小米想搶OV的盤子,但並沒有搶到增量。”
在另一位手機行業從業者看來,小米之傢的資産投入太重,開店的成本高至幾十萬,但小米給到客戶的利潤分成不夠大方,這也導緻客戶缺乏動力去幫小米分銷。
上周,小米河南分公司總經理王騰的微博也側麵印證瞭上述從業者的看法。5月13日,王騰在河南一傢綫下小米之傢門店體驗之後,在網上曬齣瞭門店員工銷售情況統計錶。從曬齣的截圖中可以看齣,該小米之傢包括王騰在內一共有員工9名,其中銷售額最高的員工賣齣瞭7台手機,銷售額38542元,預估激勵185元。
來源:王騰微博
王翔在電話會中錶示:“本季度,小米超過50%的高端智能手機是通過綫下渠道銷售的,這也證明綫下門店給我們帶來瞭新用戶,這是綫下渠道給業務帶來的正嚮影響。我們有一萬傢店,如何提高店效是今年最主要的目標。”
汽車交付時間錶不變
半年前的小米投資者日上,雷軍錶示,造車進展超過瞭預期,小米汽車將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産,內部也是根據這個時間點迴推造車的具體進度。
另外,據媒體報道,在今年3月份發布財報的前一天,小米京津分公司總經理羅寶君透露,小米汽車工程樣車將於第三季度亮相。
在5月19日的電話會議中,王翔錶示,小米正持續投入資源進行汽車方麵的核心技術研發,目前小米汽車沒有特彆多可以公布的進展。不過,他同時稱:目前小米汽車團隊工程師規模已達1200餘人,仍保持原定交付計劃不變,即仍預計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産。
季度報顯示,一季度,小米在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方麵花費的費用為4.25億元。
2021年3月30日,小米在港交所發布公告,宣布董事會正式批準智能電動汽車立項,成立全資子公司。同一天,雷軍在當天的發布會中官宣造車,親自齣任小米智能電動汽車業務CEO。
官宣至今,小米很少主動公布造車進度,但“注冊商標、挖人、選址”等與小米造車相關的風吹草動都能引起市場的關注。
最新的消息是,受小米官方委托,相關招標代理公司發布瞭小米汽車整車焊裝綫體項目供應商招募公告。根據招標條件,該項目所在地為上海,並且已經由項目審批、核準、備案機關批準,正式進入瞭公開招標階段。
這則信息被外界解讀為小米汽車將會在上海開設第二工廠,但隨後官方闢謠稱是個誤會。據小米內部人士透露,隻是委托瞭一傢上海招標公司進行相關項目的招標,而非在上海建廠。
2021年4月1日,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申請注冊“小米汽車”商標。
隨後,雷軍牽頭組織瞭一場行業聚會,與會者不乏何小鵬、李斌、李想等國內造車新勢力的創始人,也有傳統車企的創始人。聚會之後,雷軍參觀瞭東風、長安、長城、廣汽、上汽等多個傳統車企的研發製造中心。
在招攬人纔方麵,小米也是不遺餘力。為吸引人纔,小米開齣高於同行20%-30%的薪資。同時,小米還從傳統車企挖瞭不少資深技術人纔。從已發布的招聘信息來看,小米汽車的研發將主要在北京和上海兩地布局。
在自研的同時,為瞭快速補齊生態鏈和技術方麵的短闆,小米還在産業鏈上積極布局。來自去年小米産投Demo Day的消息錶明,小米通過小米産業投資基金投資的102傢企業中,有40餘傢企業與汽車相關。涵蓋動力電池、自動駕駛、激光雷達等多領域。
為瞭全力帶隊造車,雷軍退齣瞭多傢關聯公司的法人代錶、執行董事或者董事長等要職。
上個月,位於北京經開區的小米造車地塊正式落槌成交,成交價格約6.1億元,競得人為“小米景曦科技有限公司”,是小米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由小米造車初始團隊“17羅漢”之一張峰擔任法人。
此前,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與小米科技簽約儀式舉行,正式宣告瞭小米汽車落戶北京經開區。
“我願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積纍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去年,當雷軍在發布會現場哽咽道,他將此稱之為“人生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
小米內部員工也清楚造車對雷軍的意義。一位已離職的小米中層透露,小米內部員工對小米的業務也有優先排序,“汽車大於手機,芯片徹底沒戲。”
隻不過汽車這個“局”不好解。
“小米造車我們都知道為啥,但反過來為什麼是小米?(市場為什麼要選小米)迴答不瞭這個問題,內部也沒有一個人能迴答這個問題。”上述已離職的小米中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