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8/2022, 7:21:07 PM
每月 250 元,少喝幾杯咖啡,你就能拿到最新款的 iPhone。
前兩年,身邊朋友不知道選什麼手機時,我往往都會丟齣這樣一句話給他,移動支付的普及,大大降低瞭消費決策難度,在手機上點幾下,可比從錢包裏掏齣 6000 元簡單多瞭。
再加上 24 期免息分期這種銷售模式,不知不覺間錢就花齣去瞭,臨到月底賬單一齣纔知道自己原來花瞭這麼多。
零售商業公司在設計消費模式,讓人更容易掏齣錢這方麵一直都很「先進」,蘋果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最近盛傳的 iPhone 訂閱製一旦成真,恐怕又是一項新銷售利器。
捆綁式訂閱製,不可避免
iPhone 訂閱製的消息來自長期關注蘋果的彭博社作者 Mark Gurman,他錶示蘋果正在開發基於 iPhone、iPad 等産品的硬件訂閱服務,該服務支持用戶每月支付一定的費用,獲取最新的 iPhone 等産品。
未來,iPhone 訂閱服務可能與 Apple Care+ 或 Apple TV、iCloud、Apple Music 等蘋果流媒體服務一起捆綁齣售,訂閱費用取決於具體的設備型號。
雖然說依靠訂閱服務,用戶能每月花費較少的金額使用最新的蘋果設備,但同時也失去瞭産品擁有權,僅僅有使用權,這兩者可不一樣,前者指的是包括買賣在內自由處理設備的權利,而後者則僅僅包含使用權。
捆綁式訂閱製,幾乎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影視類流媒體為例,蘋果的 Apple TV+ 服務最近勢頭正盛,旗下電影《健聽女孩》成功拿下第 94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共計 6 部電影入圍奧斯卡提名。
▲《健聽女孩》. 圖片來自:豆瓣
這背後是直白的砸錢,去年蘋果就一擲韆金買下瞭《灰獵犬號》15 年版權,優秀內容越多,往往意味著內容製作投資越高。
各大流媒體之間的競爭高度依賴獨創 IP 內容吸引用戶付費,蘋果對於內容製作還有一定要求,不能過於負麵,各種限製條件之下,蘋果要吸引更多人訂閱,付齣更高的金錢投資幾乎是必然。
但內容製作成本不能無限製地上漲,一旦通過提升訂閱費用來覆蓋製作成本,用戶很可能因此退訂,選擇其他傢服務。
在行業轉嚮流媒體和訂閱製的大潮之下,市麵上的流媒體服務太多瞭,競爭並沒有給消費者帶來完全的正嚮收益。
內容版權交易更迭是最典型的問題之一,早前就有用戶因為《老友記》版權流轉而退訂,各傢公司除瞭自己的標杆 IP 內容,還需要為經典劇集支付版權費。
另一方麵,流媒體服務太多,花費數十元甚至上百元訂閱的消費者卻僅僅享受租賃權利,一旦平台版權更迭就無法再繼續觀看。
這也促使 DVD 等實體內容承載物迴春,既然訂閱靠不住,那不如去買可以長久保留的 DVD,還不用擔心內容刪減問題。
更甚者,還有直接選擇盜版或 Plex 這種訂閱式資源分享服務。
捆綁式訂閱製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法,通過更靈活的價格、更豐富的服務來吸引消費者,蘋果此前就推齣瞭基於 Apple Music、Apple Arcade、Apple TV+等服務的整閤型訂閱服務 Apple One。
國內也有類似的服務,購買京東會員 Plus 服務時,可以同時選擇訂閱騰訊視頻,總價比分彆訂閱更低一些。
▲騰訊視頻和京東都有各自的聯名會員服務
軟件或內容服務與硬件捆綁訂閱其實是一種常見的銷售方式,現在移動運營商還有相應的服務,蘋果旗下本來就有不少訂閱服務,iPhone、iPad 這種知名度高,且用戶認可度高的産品,是一個極佳的價值錨點,吸引用戶訂閱。
據 Mark Gurman,iPhone 訂閱製服務可能會 2022 年末或 2023 年推齣,能否推齣還是要看蘋果。
有趣的是,蘋果其實已經進行瞭多年硬件訂閱製嘗試,年年煥新計劃就是其中之一。
蘋果早就在做「iPhone 訂閱製」瞭
2016 年,蘋果推齣瞭「年年煥新」計劃,根據蘋果官網的信息,在 Apple Store 或官網購買指定 iPhone ,同時加購 Apple Care+ 服務就能獲得「煥新權」。
在購機之後的第 10 個月起,到第 13 個月末,可以使用煥新權,以原 iPhone 一半的價格抵扣,購買新 iPhone。
相當於以一半的價格購買一年新 iPhone 使用權,以 12 個月計算,這和 iPhone 訂閱製何其相似。
說到這,你可能會以為「年年煥新」計劃對比第三方迴收沒有價格優勢,二手 iPhone 的價格一直以來都比較穩定,一年價格摺損過半相對還是比較少。
這並不完全對,我身邊一位朋友就是基於年年煥新計劃,首發入手 iPhone 13 Pro Max 的,在他看來蘋果官方推齣的計劃,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還是有體驗優勢的。
首先是使用痕跡,官方在迴收舊款 iPhone 時,輕微的劃痕等使用痕跡並不會影響摺算價格,齣現碎屏等嚴重損壞時需要通過 Apple Care+ 維修後纔能使用煥新權。
第三方迴收商在迴收手機時,會嚴格檢查劃痕、電池健康度等條件,正常使用損耗是會影響迴收價格的,如果使用痕跡較多官方迴收價不一定比第三方低很多。
其次就是年年煥新計劃的隱性服務,首發入手新 iPhone,我朋友今年谘詢 Apple Store 直營店時,店員保證瞭他可以作為首發用戶提貨 iPhone 13 Pro Max。
今年雖然有一些波摺,但他還是在首發銷售後,在 Apple Store 直營店取到瞭 iPhone 13 Pro Max。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蘋果都有可能微調「年年煥新」政策,具體條例還是以 Apple Store 直營店或蘋果官網為準。
對於每年都會換新 iPhone、日常使用損耗較為明顯、想要盡快拿到新手機的人而言,年年煥新服務還是具備一定價值的。
可以說年年煥新計劃,就是蘋果在試驗 iPhone 訂閱製,看看是否有那麼多消費者願意年年更換新 iPhone,能接受一半摺舊價格的人有多少。
蘋果營收和 iPhone 銷量緊密相關,根據彭博社的數據,去年 iPhone 就占瞭蘋果年銷售的 52.5%。
推齣訂閱製不僅可以穩定銷量,讓消費者持續留在蘋果所建造的生態當中,同時也能有力推動 Apple TV+ 等訂閱服務增長,進一步推動利潤增長。
而且舊機迴收對於蘋果來說價值不小,迴收本就有利於它的碳中和計劃,要知道它可是公開承諾在 2030 年全麵實現供應鏈和産品碳中和。
舊機迴收過程中,拆解和材料重新利用其實是比較麻煩的部分,手機作為精密設備,設計的零部件太多,但在這方麵蘋果是有優勢的,作為 iPhone 的設計者,它顯然是最熟悉産品構造的公司。
▲ iPhone 拆解機器人 Daisy
年年煥新計劃的試驗、iPhone 迴收的産業化,都為蘋果推齣 iPhone 訂閱製奠定瞭基礎,剩下的問題恐怕就是定價瞭,在愛範兒報道 iPhone 或推訂閱製的微博下,不少讀者也錶示根據最終還是要看定價。
訂閱製讓我們每個月付齣的錢更低瞭,享受的服務更多瞭,但消費最終還是要量力而行,優先選擇滿足自己需求的産品,而不是看起來很值的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