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6/2022, 2:17:51 PM
霍去病,漢武帝時期的傑齣將領,遠徵漠北,重創匈奴。然而根據史記的記載,漢武帝有一次賞賜數十車的酒肉到霍去病軍營。霍去病自己享用瞭一部分酒肉,過瞭幾天,肉已經臭掉瞭,還是沒有想到和普通士兵一起分享,後來直接把肉扔掉瞭。
司馬遷在這件事情上麵,大有批判霍去病不懂得體恤士兵的意思。《史記》記載:
“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賫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
有其父必有其子,漢景帝賜肉的先例
說到皇帝給功臣賞賜酒肉,可能很多人沒能想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漢武帝的父親漢景帝,他和功臣周亞夫之間,也有一次賜肉的故事。其實這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父子兩代皇帝,在賜肉這件事情上麵,都有相似的用意。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功高震主,而且仗著自己的功勞,有點傲慢。漢景帝感覺太子將來不一定能夠駕馭這位傲慢的功臣,於是設瞭一次酒宴款待周亞夫,其實是考驗的成分更多一些。
漢景帝命人賞賜給周亞夫一大塊肉,但是沒有準備筷子。周亞夫認為這是侍從的疏忽,沒有更多細想,就對侍從大發脾氣。
漢景帝原先默不作聲,靜待周亞夫的反應。看到周亞夫如此狂怒,漢景帝勃然大怒,訓斥道:“這樣還無法滿足你嗎?”
周亞夫原先認為吃肉當然要用筷子,侍從不給老子準備筷子,我當然要教訓他一番。誰曾料想,自己這個完全正當的舉動,惹來漢景帝的大怒。
周亞夫乃是一介武夫,領兵打仗那是無人能敵,要說猜測皇帝的心思,那是門外漢。既然皇帝怒瞭,周亞夫這邊隻能趕忙跪下請罪。然後沒等漢景帝繼續發話,周亞夫這個大老粗已經起身,帶著一肚子怨氣,拂袖而去瞭。
漢景帝見狀,對著左右近侍說道:“如此一個莽夫,一點點小事就會發脾氣,將來不能輔佐少主。”
近侍聽到這句話,頓時明白瞭皇帝的意思。後來周亞夫被陷害入獄,絕食而亡。
漢景帝賜肉給周亞夫,卻不給筷子,這是在提醒他:我不給你筷子,你有肉也吃不到,就像你的權力一樣,我給你,你纔能使用。可是周亞夫一介武夫,可能至死也沒弄明白漢景帝賜肉的意思。
霍去病的深思熟慮
霍去病重創匈奴,功高蓋世,功勞不亞於周亞夫。仗著軍功,年輕的霍去病,以後會不會驕橫跋扈,不把皇帝放在眼裏?這一點,誰也無法給齣明確的答案。後來霍去病英年早逝,他的弟弟霍光,雖然沒有顯赫的軍功,依然做到瞭大權獨攬。
因此,漢武帝賜給霍去病數十車酒肉,肯定是在試探霍去病。大軍的人員眾多,數十車的酒肉,如果和士兵分享,肯定無法做到人人滿意,這就會造成矛盾。而如果霍去病自己享用,卻又消耗不掉。這個兩難選擇,明明是漢武帝齣的難題和考驗。因此霍去病選擇瞭自己享用一部分,並且把臭肉扔掉。
如果霍去病和士兵分享酒肉,還有另一些不利的後果。
首先,霍去病會和士兵形成“私恩”,引起漢武帝的不安。漢武帝的酒肉,賞賜的是霍去病個人,而如果霍去病藉花獻佛,自作主張分享給士兵,這樣確實維持瞭霍去病和士兵的和睦關係,然而將帥如果把部隊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則會引起皇帝的猜忌。
清朝的年羹堯有一個事例。雍正看到天氣熱,好心命令年羹堯手下的將領們脫掉身上厚重的鎧甲。可是將領們嘴上謝恩,一個個都不敢卸甲。原來皇帝發話瞭,年羹堯還沒發話。等到年羹堯同意卸甲,這幫將領齊刷刷全都照做瞭。後來雍正認為年羹堯過於驕橫,找個理由把他給辦瞭。
部將眼裏隻有上級將帥的指示,而不聽從皇帝的命令,將帥的話比皇帝的話更加管用,如果齣現瞭這樣的狀況,那麼即使用腳趾頭來思考,也知道這個將帥命不久矣。如果皇帝不處理這樣的將帥,將會養虎為患,冒著皇位被奪走的危險。
因此,雖然將帥在部隊裏麵需要樹立威信,以便調度全軍,然而如果不掌握尺度,過度體恤下屬,則會引起皇帝的猜忌,小命難保。凡事都有度,掌握尺度很關鍵。要知道,天下都是皇帝的,包括部隊。將帥隻是帶領皇帝的部隊,幫皇帝辦事而已。如果將帥弄不明白這個道理,就如周亞夫和年羹堯一樣,驕橫而又缺乏自我保全的意識,隻能遭到清算。
其次,普通士兵吃肉,不符閤當時的封建禮製。
《國語・楚語下》記載:
“天子食太牢,牛 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
這段記載,大緻的意思是,皇帝和諸侯士大夫,這些權貴可以吃相應的肉食,而普通百姓隻能吃素菜。如此禮製,一部分原因是受限於當時的社會生産力,無法讓所有人吃到肉食,因此權貴很自然地利用手中權力,壟斷瞭肉食。
雖然霍去病和部隊遠在敵境作戰,山高皇帝遠,偶爾讓士兵吃一點肉,可能也不會直接産生什麼太多的麻煩,然而,古人注重禮製,以現代人的眼光,可能上述禮製不公道,在古人看來,遵守禮製很重要。
因此,雖然霍去病把沒有吃掉的臭肉扔掉瞭,將士們也不會有明顯的不滿,因為不吃肉食,是當時普通人的本分。
司馬遷的刻意引導
司馬遷在李陵事件中衝撞瞭漢武帝,受到瞭宮刑,因此對漢武帝心懷怨恨。《史記》當中,不乏太史公的主觀意識,刻意貶低依靠裙帶關係上位的漢武帝親信重臣,包括衛青和霍去病。
霍去病寜願讓漢武帝賞賜的肉臭掉,也不願意分享給普通士兵。這件事情原本是霍去病大有玄機的妥善安排,而且士兵吃肉,也不符閤封建禮製,可是經過太史公這麼一包裝,後世在這件事情上麵批判霍去病的聲音,此起彼伏。
呂思勉先生根據《史記》的記載,說道:“此等人可以為將乎?”
然而,就是呂先生口中說的“此等人”,不但可以為將,而且年紀輕輕,已經立下赫赫戰功,重創匈奴,為大漢打齣瞭威風,減輕瞭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
如果霍去病確實如太史公所言,不懂得體恤下屬,那麼他是如何領兵打仗的?如果沒有相應的過程,哪來輝煌的結果?事實上,霍去病的輝煌戰績,恰恰從結果上,反推證明瞭他擁有一套高明的帶兵方式。
拋卻司馬遷的行文存在私心的因素,領兵打仗是武將的專長,豈是司馬遷這樣毫無作戰經驗的文職人員能夠參透玄機?
司馬遷一手好文筆,縱橫曆史,總結曆史經驗。然而,輪到他自己做官,不懂得猜測皇帝的心思,貿然反對皇帝的主張,導緻慘遭宮刑。因此,雖然太史公擅長總結曆史經驗,自己卻無法運用到實際生活。
霍去病年紀輕輕,已經懂得揣測帝王心思,不敢和士兵走得太親密,以免遭到猜忌。因此即使皇帝賞賜的肉臭掉瞭,也沒敢和士兵分享。到瞭太史公筆下,有意無意地把霍去病這一明智的做法,抹黑歪麯。
結語
我不禁要感嘆:如果司馬遷能夠做到體察皇帝的心思,他自己也就不會衝撞皇帝,慘遭宮刑。
毋庸置疑,《史記》是一部偉大的曆史載體。如果沒有記錄曆史的史書,我們的曆史就缺少瞭骨架,無從研究。然而,盡信書不如無書。史書,不一定不能受到質疑和探討。
感謝觀看,歡迎點贊評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