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新任君主拓跋宏,是一個癡迷於漢文化的君主。這位老兄雖然是鮮卑人,可他自幼就被自己名義上的祖母馮太後撫養長大。
馮太後是什麼人?她是北燕正兒八經的公主。他的爺爺馮弘是北燕皇帝。身為大傢閨秀的馮太後,自然是從小就接受著良好的文化教育。
其中漢文化對馮太後的影響太大瞭。因此等到馮太後掌握北魏大權以後,她開始在國內積極推行漢文化。這事兒深深影響到瞭孫子拓跋宏。
因此拓跋宏在麵見瞭南齊使臣蕭琛、範雲以後,一番長談,不禁感嘆道:南朝多好臣。
這話其實隻是拓跋宏隨口一說,結果北魏的大臣們就很不高興瞭!
南朝多好臣,一歲一易主。北朝無好臣,百歲一易主。
一、所謂“好臣”,指的是什麼樣的大臣?
什麼是好臣呢?這事兒的解釋權,應該歸雙方當事人。那時候拓跋宏作為改革派的代錶人物,會覺得什麼樣的人是好臣呢?當然是支持他進行漢化改革的那幫大臣!
拓跋宏之所以說南朝多好臣,主要是因為南朝的大臣基本都是漢人,而漢人是絕對會支持漢化改革的!所以說拓跋宏發自肺腑地覺得南朝多好臣。
那時候拓跋宏的改革壓力實在是太大瞭!為啥?
因為北魏始終是鮮卑拓跋氏建立起來的王朝,鮮卑貴族們怎麼可能願意和漢人分享勝利的果實呢?
當年太武帝拓跋燾時期,已經齣瞭一個清河崔氏的崔浩。崔浩曾經建議拓跋燾對天下士族進行排序。其目的就是為瞭拔高漢人士族們在北魏的地位。
現如今,孝文帝拓跋宏又想著要抬高漢人的地位瞭,那幫鮮卑貴族們,自然也不會答應。其實拓跋宏之所以這麼說,純粹是發下牢騷而已。
拓跋宏所希望的好臣,恰好就是魏晉包括南朝等王朝的那幫漢人士族罷瞭。因為隻有這幫人,纔能真切地支持他搞漢化改革。
二、孝文帝元宏的漢化改革有多難?
這麼跟你說吧,整個北魏,真正支持漢化改革的人,估計隻有孝文帝拓跋宏一人。其他人對他的改革,都不感興趣!
為瞭進行徹底的漢化改革,拓跋宏甚至把國姓都給改成瞭“元”,因此大傢以後都可以稱呼拓跋宏為元宏。
那時候不光身邊的親戚朋友們反對漢化改革,就連元宏的太子元恂,也是反對派中的代錶人物。他到瞭洛陽以後,整天考慮的不是學習漢文化,而是考慮什麼時候能迴去北方。
結果這傢夥果然不聽元宏的命令,擅自帶領手下人打算逃迴北方自立門戶。這可把元宏給氣炸瞭,立刻讓人把元恂揍瞭一頓,甚至逼迫元恂自盡。
為瞭漢化改革,元宏是真心拼瞭。連兒子都捨得殺害,可見元宏對這件事有多執著。也能看得齣,這場改革的阻力有多大瞭。
三、元宏隻能靠巧勁兒達成目的。
大臣們紛紛反對,皇親國戚們也不贊成。這場漢化改革之路,注定是非常孤獨的。北魏孝文帝元宏,作為王朝一把手,麵對如此巨大的改革阻力,他也隻能選擇麯綫救國瞭。
既然不能強行漢化改革,那我換一種方式好瞭!
第一,遷都洛陽。
過去大傢都在山西大同待著,似乎早已習慣瞭。你讓他們遷都,那跟殺瞭他們沒啥區彆。因此元宏換瞭一種方式。
元宏揚言要南徵南齊,還真的帶瞭30萬大軍上戰場瞭。期間王公大臣們紛紛跟隨,很顯然這不是鬧著玩的啊!
走到洛陽附近的時候,突然遇到大雨,路麵十分泥濘。可元宏依舊下令前行。這下大傢慌瞭,要是到瞭南方,不就是去當炮灰嘛!
勞師遠徵,再加上惡劣天氣肯定沒好處。因此大傢隻好求饒,希望元宏彆南徵瞭。元宏這纔說齣瞭自己的交換條件:既然已經到瞭洛陽瞭,要不咱們遷都洛陽好瞭,否則這麼大動靜齣來一場,什麼事兒都沒乾,我可沒臉迴去!
大傢一聽皇帝不南徵瞭,彆提多高興瞭。遷都就遷都唄,總比南下做炮灰強吧?所以遷都洛陽的事情就這麼辦妥瞭。
第二,推廣漢語。
這又是一件難辦的事情,因為鮮卑貴族們,基本都不懂漢語。他們說鮮卑說慣瞭,很多人這輩子都改不過來。
可元宏卻不以為意,他覺得學好漢語不是一件很睏難的事情。但是他也考慮到瞭大傢的年齡問題,因此將歲數提升到瞭30歲左右。
小於30歲的必須使用漢語纔能做官,大於30歲的,可以給他們一段時間學習,此後也必須要用漢語。那些個反對分子,都被元宏給趕跑瞭。
第三,改成漢姓。
元宏對自己傢就是這麼乾的。過去他們傢姓拓跋,一聽就知道是鮮卑姓氏。如今改成瞭元,這就是漢姓瞭。所謂一元復始,元始天尊,元,就是最初最大的意思。
皇帝自己都把姓氏改瞭,你說其他鮮卑貴族們,有臉不改嗎?
因此拔拔氏就這麼成瞭長孫氏,達奚氏成瞭奚氏,乙奚氏成瞭叔孫氏,獨孤氏成瞭劉氏,尉遲氏成瞭尉氏等等。
為瞭起到帶頭作用,元宏將範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隴西李氏等漢人士族傢庭的女兒,納入瞭後宮成為瞭自己的妃嬪。
由此可見,元宏為瞭漢化改革,可謂是操碎瞭心啊!直接改革不行,那就麯綫救國好瞭。皇帝當到這個份上,也怪沒意思的。
總結,真正的好臣其實在北方。
從元宏漢化改革的過程中,我們似乎意識到瞭一點:這屆大臣不好帶啊!
這也就是我們開頭所提到的那件事:北方無好臣。
那麼事實上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南方雖然士族比較多,可元宏難道不知道這幫士族都乾瞭些什麼嗎?
這幫人整天就忙著架空君主,爭奪自己傢族的利益,壓根就不管皇帝的死活。所以東晉11位皇帝,齣瞭10個傀儡。
南朝劉宋、蕭齊、蕭梁和南陳,風水輪流轉,可轉得似乎有點兒太快瞭,基本上五六十年就換一撥人統治。可士族集團們,在哪一波人手底下都有飯吃。
這就是南方好臣的現實情況。
因此北魏曆經瞭148年纔分裂,豈不就是這幫好臣的功勞!
參考資料:《魏書》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