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8/2022, 12:52:12 PM
“官渡之戰”是一次真正確立曹操霸主地位的戰役,也是一場令袁紹至死難忘的成敗轉摺點。經此一戰,袁紹拱手讓齣瞭北方霸權,而這位曾經橫掃河北、稱雄一時的大軍閥,也就此消失在瞭曆史的長河中……
王知人善察,難眩以僞。識拔奇纔,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
曹操很早就已經意識到,想要成就一番霸業,廣納人纔是關鍵。因此,他曾連續三次頒布瞭“求賢令”,並提齣“唯纔是舉”的口號,如此驚世駭俗的舉動,在當時可謂顛覆瞭人們的傳統用人觀。
“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
作為曹操帳下的首席謀士,荀��曾經說過,袁紹就是仗著他“四世三公”的傢族優勢,做齣一副禮賢下士的樣子騙取瞭一些名譽,纔結交下很多的人。但是,袁紹結交朋友卻有一個原則,那就是隻見名人,而那些不是海內知名的人物,袁紹是不會接待的。
剛愎自用的袁紹,認為天底下沒有比自己更聰明的人,所以也用不著各方人纔來幫助自己,至於結交名人名士,隻不過是想讓天下人覺得自己手下人纔濟濟罷瞭。
這就是袁紹的做派,以及他的用人之道!
那麼,同樣是廣納人纔,曹操和袁紹又有何不同呢?
任何事業的成敗與興衰,不外乎平時如何用人,而用人者的齣發點和境界卻是不同的。
同樣都是用人,袁紹也曾敞開胸懷廣納天下英纔。就在“官渡之戰”發起前,他的手下也曾謀士如雲、猛士如雨,但他用人的目的卻隻是為瞭裝點門麵、沽名釣譽而已。
這一點,曹操和袁紹卻恰恰相反!
曹操用人第一政策:實至名歸、更重實際
眾所周知,不是所有的名人都有本事,反而是一些默默無聞的人卻很有能耐。
在曹操看來,自己的條件和袁紹相比是非常差的,論政治資本也不是袁紹的對手。因此,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要有很多有能耐的人來幫助自己。
相比起名人,曹操更想要的是有本事的人,即便他沒有名望。
但對於名人,曹操也是很歡迎的。他的態度很簡單:你來幫忙也好,幫腔也好,幫凶也好,實在不行,幫閑我也要!我曹操不指望你們實實在在為我做什麼事,也不指望你們真心誠意地擁護我,隻要你們能夠給我裝點門麵,不公開與我作對就好。
“不得務虛名而處實禍”是曹操的至理名言,不迷信名人,不注重虛名,曹操更看重的是實在的內容,他是一個很務實的人。
曹操用人第二政策:德纔兼備、唯纔是舉
俗話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當一個人纔,他的“德”與“纔”不能兼備的時候,大多數人的做法,想必都是先選擇“德”。
可是,曹操的選擇卻恰恰相反!
在曹操下達的三次“求賢令”中,曾公開提齣過一個口號,那就是“唯纔是舉”。意思是說,當一個人的“德”與“纔”發生衝突和矛盾的時候,他首先要選的是纔,而不是德。
“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在三國這樣一個非常亂世中,曹操就是一個在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因此,他就不能按照傳統方式來招賢納士。
畢竟,在天下太平的時候,我們可以將道德標準放在第一位,循序漸進地去廣納天下人纔。但是,如今天下大亂,正是急需人纔的時候,我們就隻能將功勞和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所謂的道德擺在前麵。
曹操心裏很明白,名聲隻是外在的,道德也是相對的,但纔能對於他的事業發展纔是最重要的。
曹操用人第三政策:重用清官、不避小貪
雖說曹操提齣瞭“唯纔是舉”的主張,但並不證明他就不重視道德。
實際上,曹操也是一個非常重視道德的人,他也希望自己的人纔們都是德纔兼備的。比如崔琰和毛�d二人,他們的道德品質之高尚是連曹操都感到非常敬重,甚至是敬畏的!
對於毛�d,曹操是敬重,而對於崔琰,曹操簡直是敬畏。因此,曹操非常重用他們,派他們兩人選拔官員。
作為曹操的同鄉,丁斐是個愛占便宜的人,為此還被罷瞭官。但是,在曹操看來,丁斐就像是一個能抓老鼠又愛偷吃的貓,雖說有些小貪,但暫時留著還是有用的。
曹操用人第四政策:招降納叛、盡釋前嫌
在白門樓下,呂布就曾想要投降曹操,曹操也為此有所猶豫,要不是劉備的一番話,曹操說不定就將呂布留下來瞭。
對於投降後反叛自己,殺瞭自己愛子、愛將的張綉,曹操也同樣再一次接受瞭他的歸降。
可以說,曹操的用人方法是靈活多變的。因為曹操心裏明白,非常之時需要非常之人,所以在他的手下,各種人纔都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就叫人盡其纔、物盡其用!
曹操用人第五政策:抓大放小、不拘小節
文聘原是劉錶的部下,被劉錶派往北方駐守,就在劉錶死後不久,他的兒子劉琮便想要說服文聘一起投降曹操。然而,一心忠於劉錶的文聘,不想愧對九泉之下的主公,所以沒有答應。
直到走投無路時,文聘纔來到瞭曹操麵前,也為自己的“叛變”號啕大哭。對於這樣一個忠臣,曹操也是肅然起敬,從江夏太守到縣侯,文聘在曹操的手下也是步步高升。
對於手下人的事情,曹操通常也是睜隻眼閉隻眼的。
作為曹操麾下重要的謀士之一,郭嘉的行為是有些許不檢點的,麵對負責紀律檢查方麵的官員陳群的指責,郭嘉依然我行我素。對此,曹操奬勵瞭陳群。但是,曹操卻從來沒有為此去追究過郭嘉的過錯,更沒有要求郭嘉改正這些私生活上的缺點。
在曹操看來,錶揚和奬勵陳群,是因為他堅守著道德底綫,抓作風、抓行為本來就是對的。但是,要成就大事就不能總是抓住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放,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毛病,過分追究也不可以,這就叫抓大放小、不拘小節。
雄哉魏太祖,天下掃狼煙。動靜皆存智,高低善用賢。長驅百萬眾,親注《十三篇》。豪傑同時起,誰人敢贈鞭?
曹操的胸襟和作風令他廣納人纔。據統計,直到曹操去世前,他帳下的核心謀士、重要謀士,以及一般謀士就有102人之多。
不管是用人之術還是用人之道,我們都可以從曹操身上看到一種大氣,一種海納百川的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