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8/2022, 12:58:20 PM
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爭奪中原地區的一場決戰。公元199年,袁紹消滅瞭公孫瓚後,據有冀州(今河北中南部)、青州(今山東大部)、並州(今山西)、幽州(今河北北部)四州,自恃人多地廣,兵精糧足,率十萬大軍(《三國演義》稱七十萬)南下,準備一舉打下許昌,消滅曹操。
曹操兵少糧缺,采取以逸待勞、後發製人的方針,以兩萬(《三國演義》說的是七萬)左右的兵力抗擊袁軍。為瞭避免兩綫作戰,曹操親自率軍東進,攻占瞭下邳(今江蘇邳縣東),打敗瞭與袁紹聯閤的劉備,收降瞭劉備的大將關羽,解除瞭後顧之憂。然後,曹操屯兵官渡(今河南中牟北),迎戰袁軍。
公元200年,袁紹進軍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前鋒在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延津(今河南延津)兩次大戰曹兵皆勝。袁紹的大將顔良、文醜先後被殺。
曹操雖然取得瞭首戰勝利,但是由於兵力相差懸殊,就後退一步,把兵力集中在官渡,堅守營寨,和袁紹對峙。
袁紹和曹操雙方相持半年之久,曹操十分艱難。後來,袁紹的謀士許攸投降瞭曹操,暴露瞭袁紹屯糧的地點。曹操親率五韆精兵,夜襲袁軍屯糧要地烏巢(今延津東南),燒毀袁軍糧草一萬餘車。袁軍軍心渙散,全綫崩潰。袁紹的大將張�A、高覽又臨陣倒戈,投降瞭曹操,袁紹僅帶八百餘騎狼狽不堪逃迴河北。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曹操又在袁紹死後,一鼓作氣連敗袁紹的四個兒子,拿下瞭青、幽、並、冀四州。
官渡之戰,曹操以全勝結束。因此從曆史上看,曹操的大將沒有什麼損失,而是獲得瞭關羽、張�A、高覽等大將。《三國演義》中,曹操損失瞭宋憲、魏續兩員戰將。但是,宋憲和魏續都是呂布手下的降將,也不是什麼鼎鼎有名的大將,充其量也就是三四流角色。
而袁紹一方的損失是:顔良、淳於瓊、文醜、等大將被殺;張�A、高覽兩位大將投降曹操。張�A最後成為曹魏中流砥柱的一代名將,曾經被劉備和諸葛亮認定為心腹之患而惴惴不安。
赤壁之戰則是比官渡之戰規模更大,影響更深遠的一場鏖戰;也是我國曆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經典戰例。
公元208年,曹操統一瞭北方後,率領水陸軍二十多萬,號稱八十萬南下。曹操的企圖是消滅占據長江中下遊的孫權和劉備。
劉備派諸葛亮到江東聯閤孫權,共同抗曹。孫權權衡利弊,礙於形勢危急,派大都督周瑜和謀士魯肅率領精兵三萬,沿江西上,與劉備會閤,在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一帶同曹操作戰。
曹操雖然人多勢眾,但是因為長途跋涉,又不習水戰,加上瘟疫流行,初次交鋒,曹軍即失利。
曹操隻好退到江北,屯軍烏林(今湖北嘉魚西),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時遇大風,曹軍船隻不穩,就用大鐵環將船隻首尾相連,降低顛簸的程度,以減輕士兵的不適。
孫劉聯軍采納瞭東吳大將黃蓋的建議,使用火攻,並由黃蓋嚮曹操詐降。黃蓋率艨艟鬥艦十艘,上麵裝滿瞭澆注瞭油脂的蘆葦和乾柴。黃蓋的十條鬥艦順著東南風(《三國演義》中描寫的是諸葛亮藉來的),疾駛到離曹軍船艦二裏處,突然放火,衝入曹軍船隊。
曹軍由於船隻都用鐵環連鎖在一起,無法躲避,頓時大火彌漫,濃煙滾滾。大火很快又延燒到岸上的曹軍營寨,曹軍大亂,人馬被燒死和溺水而亡者不計其數。
孫劉聯軍乘勢追殺曹軍,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江陵)。曹操無心戀戰,率殘部逃迴北方。
赤壁之戰使得孫權鞏固瞭在長江中下遊的地位;劉備占據瞭荊州的大部分地區,後又進一步攻取瞭益州;而後形成瞭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麵。
《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包含瞭長阪坡之戰、當陽橋狙擊戰、三江口水戰、火燒赤壁、曹操北逃沿路埋伏戰等等戰鬥。這場戰役,曹操損兵摺將,士兵的傷亡無計其數,不好統計瞭。戰將的傷亡如下:
第一、長阪坡,趙雲一戰斬殺鍾縉、鍾紳、夏侯恩等戰將五十多人。
第二、當陽橋狙擊戰,張飛一聲喝退曹兵幾十萬,喝死夏侯傑。
第三、三江口水戰,東吳大將韓當和周泰分彆斬殺曹將焦觸和張南。
第四、火燒赤壁之大戰前夕,甘寜斬殺瞭詐降的曹將蔡中和蔡和。
第五、曹操北逃沿路埋伏戰,甘寜斬殺曹將馬延和張凱。
第六、曹操中瞭周瑜的反間計,斬殺瞭水軍正副都督蔡瑁和張允。
第七、曹操在大船上醉酒,失手刺死揚州刺史劉鷂。
孫劉聯軍的士兵有少量傷亡;戰將僅有東吳的大將黃蓋中箭落水,後被韓當救起。我們通過盤點,可以看到官渡之戰是袁紹的大將傷亡不少;赤壁之戰是曹操的戰將紛紛被殺。
由此可見,大戰的結果一般都是戰爭失敗的一方損兵摺將。而勝利的一方,往往都是少量的傷亡。所以,高明的指揮者,“殺敵一韆,自損八百”一般是不會乾的。
有意思的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這兩場戰役參戰的雙方都是實力相差懸殊、判若雲泥;而且都是實力弱小的一方打敗實力強大的一方。這正如《尉繚子》所雲:
必死與必生固不侔也。